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颈动脉蹼(carotid web)是对位于颈动脉球后壁及颈动脉分叉以远的腔内薄层状突出物的影像学描述。自Momose和New使用该词进行描述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因为相对少见且对该病的不了解,文献中对颈动脉蹼作了不同的描述,如颈动脉球网、颈动脉球隔膜、假性瓣膜折叠、非典型性纤维瘤发育不良和非典型纤维瘤增生等,然而随着临床和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彻底明了,大量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和遗传相互作用导致发病的,我们与日本Fukushima医科大学的Hideyuki Kanda教授合作,对40例PD患者血清中铜、铁、锰、锌四种微量元素及部分维生素含量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其与PD的关系,为PD的预防、控制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部位和年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4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12例)、中年组(45~59岁,45例)和老年组(≥60岁,87例)。通过CT血管造影检查,对脑动脉不同狭窄部位及年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共检测到病变血管414支,单支性血管狭窄24例(16.7%),多发性狭窄120例(83.3%,P<0.0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60.4%vs 31.3%vs8.3%,P<0.01)。颅内、外动脉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单纯前循环狭窄和前后循环均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后循环狭窄(35.4%vs 41.7%vs 22.9%,P<0.05,P<0.01)。青年组和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83.3%vs 75.6%vs 49.4%,P<0.05)。老年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12.6%vs 2.2%,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以多发性为主;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脑动脉狭窄分布有随年龄变化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症状性ICAS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低剂量组(10 mg/d)、标准剂量组(20 mg/d)和强化组(40 mg/d),每组患者各40例。临床随访52周,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评价强化降脂疗效。结果 三组在治疗后26周和52周,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对达峰时间(rTT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组rTTP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组平均狭窄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与治疗后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期他汀强化降脂治疗(40 mg/d)可以降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提高脑血管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介入手段局部给予一氧化氮(NO)前体L-精氨酸(L-ARG)、NO供体硝酸甘油(NG),观察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MCAO),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MCAO模型组(n=12),SHAM假手术组(n=6),NG组(n=12),L-ARG组(n=12),于再灌注即刻患侧颈内动脉内分别给予NS、NS、NG以及ARG,再灌3、24 h各分为2个亚组,分别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Longa评分,血清NO氧化产物,以及脑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脑皮层和海马CA3区OX-42阳性细胞数:MCAO组再灌3 h OX-42染色加深,细胞形态基本清楚。24 h细胞明显深染,数量明显增加(P<0.001)。NG组3和24 h,细胞数量少(P<0.05)。L-ARG组3和24 h细胞数量亦减少(P<0.05)。结论NO前体L-ARG、供体NG介入给药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平  谢宝君  李光  周佩洋   《放射学实践》2014,29(1):45-48
目的:探讨MRI对Wernicke脑病(wE)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诊断为WE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表现为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者13例,视力障碍或眼肌麻痹者7例,共济失调者9例;12例患者脑部MRI图像可见第三、四脑室旁、中脑导水管周围、乳头体、四叠体、丘脑等部位不同程度对称性水肿,9例DWI(b=1000s/mm2)图像病灶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部分区域可强化。4例患者脑部MRI无异常表现。结论:MRI可为Wernicke脑病的临床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信息,但部分病例MRI可无异常表现,故临床有相关病史且出现类似症状却无异常MR征象时,也应考虑到本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19-03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103例AC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为单用组51例和联用组52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单用组给予GM1静滴,80mg/次,1次/d;联用组联用GM1和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25mg/次,1次/d;2组治疗时间均为14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联用组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降低,GC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后联用组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低于单用组(均P0.05),GC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单用组(均P0.05)。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和GM1联合应用于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能够降低血黏度,有效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减轻细胞的炎症反应和缺血性脑组织损伤,能够促使神经营养相关因子的分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对修复受损神经功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强化降脂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低剂量他汀治疗(low-dose atorvastatin therapy,LAT)组,标准剂量他汀治疗(standard-dose atorvastatin therapy,SAT)组和强化他汀治疗(intensive-dose atorvastatin therapy,IAT)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和40 mg/d,临床随访52周,记录用药前、用药后26周及52周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和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临床疗效。结果:治疗随访期间,3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IAT组LDL-C/HDL-C比值显著低于LAT和S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52周时LAT、SAT及IAT三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LAT组与IA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40 mg/d)强化降脂治疗可以降低LDL-C/HDL-C比值,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20mg/d)和C组(40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 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危险因素与颅内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狭窄部位的相关性。方法:以64排CTA作为检测手段,142例患者纳入研究,将狭窄率在中度、重度及闭塞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而血管正常及轻度狭窄(≤29%)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16个因素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行对比分析,并对危险因素与狭窄部位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高血压史(P=0.00)、糖尿病史(P=0.008)、脑卒中史(P=0.008)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塞史、高血压史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与狭窄部位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有血脂异常史的患者更易在前后循环同时出现狭窄;而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梗死史、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与狭窄部位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梗塞史、高血压史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史的患者更易在前后循环同时出现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