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 HLA-B27抗原表达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相关性,及其对 AS 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 B27(HLA-B27),纳入研究的包括354例疑似 AS 患者、35例确诊 AS 患者和30例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结果354例疑似 AS 患者的 HLA-B27总阳性率为22.0%,确诊 AS 患者 HLA-B27的阳性率为85.7%,均高于RA 组(P <0.05)。AS 患者中男性占77.1%,女性占22.9%,且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时期;AS 患者 HLA-B27抗原检测用于AS 诊断的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100.0%。结论HLA-B27抗原的检测对 AS 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慢性稳定型心绞痛(CSA)患者血清α-Klotho蛋白浓度的差异。方法 选择拟诊冠心病(CAD)准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24 h内采集病史、生化数据、血清α-Klotho蛋白浓度。应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组(n=84)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组(n=90)血清α-Klotho蛋白浓度的差异。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α-Klotho浓度低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组(903.19±558.13 ng/L比1075.10±535.29 n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病史、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肌酐清除率、2型糖尿病病史后,血清α-Klotho蛋白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呈负相关(OR=0.995,95%CI为0.993~0.997,P<0.05)。结论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α-Klotho蛋白浓度高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α-Klotho蛋白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经瑞氏-姬姆萨(Wright—Giemsa)染色,光镜下观察经VPA处理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结果VPA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经2.0mmol/LVPA处理HL-60细胞48h后,显微镜下可见凋亡细胞胞体固缩、核固缩、核碎裂及凋亡小体。经1.0和2.0mmol/LVPA处理HL-160细胞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查结果表明细胞凋亡率由处理前的(1.25±0.457)%分别上升为(3.27±0.984)%和(10.3±3.4)%,差并有统计学意义(P〈O.05);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上升,S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增殖指数(PI)呈下降趋势,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P〈0.01)。结论VPA对HL-60细胞具有增殖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且呈剂量一时间依赖性;作用机制与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4.
陈姝  杨光  刘晓松  崔金环  吴祖常  王晓萍 《广东医学》2012,33(20):3036-3039
目的 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蛋白羧基端核定位信号(NLS)区设计并化学合成2条小干扰RNA(siRNA),观察其对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siRNA转染可稳定分泌HBV颗粒的HepG2.2.15细胞,转染后72 h,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HBsAg、HBeAg的含量,采用Real-time PCR定量检测细胞内cccDNA及细胞培养上清HBV DNA拷贝数.RT-PCR检测靶基因mRNA的抑制效果.结果 靶向NLS区的2条siRNA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HepG2.2.15细胞cccDNA水平,抑制HBV DNA的复制及HBeAg的分泌,对cccDNA的抑制率分别为93.30%和85.00%(P<0.01),对HBV mRNA抑制率分别为62.80%和48.90%,对HBV DNA抑制率分别为76.56%和66.41%(P<0.01),对HBeAg抑制率分别为57.25%、43.48%(P<0.01).而无关序列对HBV DNA与cccDNA的复制和HBeAg表达几乎无干扰作用.结论 靶向HBV核心蛋白C末端核定位序列的siRNA可特异、高效、稳定地显著降低HBV cccDNA水平,抑制HBV DNA复制及HBeAg分泌,为应用RNA干扰治疗HBV感染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系统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梗死是最为严重的两种疾病,其特征是心肌细胞死亡导致细胞数量减少和心肌功能低下,由于心肌细胞通常被认为是终末分化的细胞,心肌细胞死亡就意味着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因此植入适宜的外源性细胞,增加梗死区心肌细胞数量,将是修复或重建心脏功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观察流式细胞术对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4 月收治的 80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流式细胞术诊断,仪器为三激光八色流式细胞仪。对 80 例患者 免疫分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流式细胞术诊断,80 例患者中,髓系白血病患者共 64 例(80.00 %)、淋巴细胞白血病 共 16 例(20.00 %)。64 例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纯骨髓性为 42 例(65.63 %)、My 阳性混合型为 22 例(34.38 %);16 例 淋巴性白血病患者中,纯淋巴性为 7 例(43.75 %)、Ly 阳性混合型为 9 例(56.25 %)。结论:在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中, 流式细胞术在诊断中应用,诊断准确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分析检测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 T 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3 月在佛山市 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 80 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 60 名健康者,将其列为对照组, 均行外周血 T 细胞水平(CD3+、CD4+、CD8+、CD4+ /CD8+ )检测,给观察组患者实施相应的治疗,在治疗前后对观察组患 者进行外周血 T 细胞水平检测,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实施外周血 T 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 CD3+、CD4+、CD4+ /CD8+ 水平更低,CD8+ 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接受相应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3+、CD4+、CD4+ /CD8+ 水平更高,CD8+ 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存在免疫抑制情况,患者在治疗前后其机体内 T 淋巴细胞水平有着明显的变化,临 床诊断及治疗人员可通过检测其外周血 T 淋巴细胞对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背景:外周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只有1%~5%的移植细胞能归巢到心肌梗死区域。 目的: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 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3~5代细胞。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 d和移植后3 d单独或混合皮下注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不注射细胞因子。 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心肌梗死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 > 0.05),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 < 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植入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I。结果说明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域,在体内微环境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佛山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姝  杨光  吴祖常  李鸣 《广东医学》2011,32(7):869-870
目的 调查分析佛山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情况,探讨H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使用免疫胶体金法对11 94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Hp感染的血清学筛查.结果 体检人群Hp总感染率为45.30%,男性为45.75%,女性为44.6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外周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只有1%~5%的移植细胞能归巢到心肌梗死区域。 目的: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 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3~5代细胞。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 d和移植后3 d单独或混合皮下注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不注射细胞因子。 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心肌梗死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 > 0.05),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 < 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植入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I。结果说明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域,在体内微环境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