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股动脉径路是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的主要途径。然而,股动脉径路穿刺的围术期血管并发症仍是每个介入医生时常面对的问题。研究显示,与压迫止血比较,血管闭合器可减少围术期血管并发症,缩短患者制动时间,增加患者舒适度。现就相关内容及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磺脲类药物(Sulfonylurcas)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l临床,是最早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它通过与磺脲受体结合,抑制胰岛B细胞的ATP依赖性钾通道,增加胰岛素的释放以降低血糖浓度。促胰岛素分泌剂在发病早期(〈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或存在内源性胰岛素生成障碍人群中的降糖效果更显著。一般来说,促胰岛素分泌剂的耐受性较好,但对于老年患者,容易导致严重低血糖。低血糖事件多与就餐时间耽搁、体育活动量增加、酒精摄入以及肾功能不全有关。多数磺脲类药物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清除,因此不建议用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背景:体外研究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能够促进干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然而,采用冠状静脉逆行灌注途径能否建立在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尚不明确。目的:评价冠状静脉逆行灌注实验方法的安全性,建立并检测冠状静脉与局部缺血心肌间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探讨逆行灌注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存在的时间窗。方法:开胸结扎法建立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灌注结束后球囊充盈时间分别为0,5,10,15min。解除球囊充盈后即刻处死动物,ELISA法测量血浆和梗死区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匀浆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浓度,在体评价在不同时间点冠状静脉血液与梗死区心肌以及梗死边缘区心肌之间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结果与结论:逆行灌注成功率为100%,无死亡、心脏压塞和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灌注后5min和10min,冠状静脉血液与梗死区心肌之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梗死区心肌浓度明显高于其他2种组织。球囊充盈15min后2组之间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球囊充盈的时间为5-10min能在冠状静脉血液与梗死心肌之间建立稳定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而且在梗死心肌区域浓度最高。此时间窗内灌注干细胞有望增强其移行活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股动脉血管闭合器(VCDs)的围手术期及中长期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6月~2009年10月接受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或)血管成形术的患者107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压迫止血组(369例)和VCDs组(709例),比较2组围手术期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另选2004年3月~2009年10月行髂动脉造影并使用VCDs、术后3个月后再次穿刺同侧股动脉并行髂动脉造影的患者92例,评价VCDs的中长期安全性。结果股动脉穿刺术围手术期血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7%。与压迫止血组比较,VCDs组围手术期血管并发症明显减少(1.6%vs 0.3%,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并发症与性别、血压、体重指数使用VCDs和积极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等无关。92例患者中,2次髂动脉造影间隔中位数为232 d,使用VCDs后复查髂动脉造影,狭窄发生率为3.3%,但均无下肢缺血症状。结论 VCDs的围手术期及中长期安全性较高。造影随访发现,使用VCDs后存在一定的狭窄率,但其发生率较低;且无下肢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股骨头和耻骨联合为参照,对股总动脉和股动脉分叉解剖位置进行造影评价,为介入诊疗股总动脉穿刺以及止血装置的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822例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血管成形术并拟使用血管闭合装置的患者,术后常规行穿刺侧髂动脉造影。以股骨头和耻骨联合为参照,造影下在股骨头上缘和耻骨联合中点之间连线,再沿股骨头下缘、上下缘的中点作两条平行线,由上到下将腹股沟分为A、B1、B2和C4个区,对股总动脉和股动脉分叉解剖位置进行造影评价。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年龄(60±10)岁,其中男性占64.2%(528/822),汉族占97.7%(801/822)。股动脉分叉位于A、B1、B2、C区分别占0.2%(2/822)、4.6%(38/822)、43.1%(354/822)和52.1%(428/822),分叉位于股骨头中点以下(B2和C区)占95.2%。当穿刺点位于B区、B1区、B2区和C区时,股总动脉穿刺率分别为83.9%(668/796)、91.6%(271/296)、79.4%(397/500)和40%(8/20)。结论我们提出的腹股沟区血管分区新方法简单可靠,能更好地反映股动脉与腹股沟韧带的关系。造影分析发现,股动脉分叉多位于股骨头中点以下,血管穿刺在股骨头上下缘之间,尤其在股骨头上缘和中点之间,穿刺股总动脉的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正>冠状动脉起源与走行变异较少见。国外研究显示,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起源异常约占0.5%〔1〕。国内的冠状动脉变异造影检出率为1.03%〔2〕。研究显示,多数冠状动脉变异无临床意义。然而,部分冠状动脉变异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正确识别冠状动脉变异并检出高危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over-the-wire(OTW)球囊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杂种犬12 只,体重(23.0±1.9)kg,采用开胸直视下完全结扎前降支(LAD)中段建立急性心梗模型.1 周后采用OTW 球囊将1×108 EGFP 标记的MSCs 灌注到与LAD 平行的前室间静脉(AIV)中段.所有实验动物分别在灌注后1 h(n=4)、14 d(n=4)、28 d(n=4)取材,比较LAD 结扎部位缺血心肌和LCX区域非缺血心肌组织中EGFP 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 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成功率为100%(12/12),术中及术后未发生死亡、心包填塞及恶性心律失常.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所有时间点LAD 区域内EGFP 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LCX 区域(均P<0.05),细胞在LAD 区域内的分布也更均匀.结论 采用OTW 球囊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MSCs 安全可行,靶向性高,细胞在缺血心肌内的分布也较为均匀、持久.  相似文献   
8.
背景:体外研究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能够促进干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然而,采用冠状静脉逆行灌注途径能否建立在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尚不明确。 目的:评价冠状静脉逆行灌注实验方法的安全性,建立并检测冠状静脉与局部缺血心肌间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探讨逆行灌注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存在的时间窗。 方法:开胸结扎法建立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灌注结束后球囊充盈时间分别为0,5,10,15 min。解除球囊充盈后即刻处死动物,ELISA法测量血浆和梗死区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匀浆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浓度,在体评价在不同时间点冠状静脉血液与梗死区心肌以及梗死边缘区心肌之间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 结果与结论:逆行灌注成功率为100%,无死亡、心脏压塞和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灌注后5 min和10 min,冠状静脉血液与梗死区心肌之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梗死区心肌浓度明显高于其他2种组织。球囊充盈15 min后2组之间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球囊充盈的时间为5-10 min能在冠状静脉血液与梗死心肌之间建立稳定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梯度,而且在梗死心肌区域浓度最高。此时间窗内灌注干细胞有望增强其移行活力。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因素和冠状动脉解剖因素.方法 入选2008年3月-2009年9月因怀疑冠心病于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95例为慢血流组,同期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血流正常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法(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检测,其中CTFC值>27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记录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平均血流帧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男性比例及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介素-6(IL-6)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冠状动脉扭曲系数和冠状动脉远端主要血管分支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男性、BMI、IL-6、冠状动脉扭曲系数和冠状动脉远端分支数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P<0.05).结论 炎性因子和冠状动脉解剖因素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其可能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