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9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和螺内酯及二者联用对长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心房纤颤(房颤,AF)犬心房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实验犬24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培哚普利组(P组)、螺内酯组(S组)和二者联用组(P+S组)。各组心房快速起搏8周,建立AF犬模型。分别于起搏前、起搏4周及8周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II(AngII)和醛固酮(Ald)水平;起搏前及起搏后8周,测定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起搏8周后停止起搏,观察各组犬AF维持的例数及AF自行持续时间;Masson染色检测各组犬心房肌胶原容积分数(CVF)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组、S组和P+S组犬起搏4周和8周后血浆AngII及Ald水平明显降低,起搏8周后左心房左右径、上下径、收缩末期容积和舒张末期容积明显减小,左心房射血分数显著增大,停止起搏后AF维持率明显减少,AF平均持续时间明显缩短,CVF值明显降低。而3个用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培哚普利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能够阻止长期心房快速起搏AF犬心房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心房纤维化,减少AF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但二者联用效果并不优于单药。  相似文献   
2.
醛固酮与心房间质重构和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是脑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脑卒中、心衰的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房颤(AF)患病人群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且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AF必将成为心血管疾病中的“流行病”。然而,尽管AF患者的分布和数量可观,AF对病人身心造成的危害又如此之大,目前却仍没有发现能有效控制AF发生、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65岁)冠心病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后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6005例接受了血运重建,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搭桥(CABG)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5岁,3728例)和对照组(<65岁,2277例),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的中位数为555 d,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和预后.结果 两组间血运重建总死亡率和MAC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总死亡率(老年组与对照组)为3.5%与1.6%(P=0.001),MACCE为12%与3.9%(P=0.001).与对照组相比,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脑血管病史、陈旧心梗史的发生率明显要高,而ST段抬高心梗、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CTO发生率也明显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完全血运重建率却低.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HR 2.011,95%CI 1.093~3.697,P=0.027)、三支血管病变(HR 2.036,95%CI 1.123~3.813,P=0.017)、老年(≥65岁,HR 5.605,95% CI 2.001~15.705,P<0.001)是总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内生肌酐清除率(HR 1.923,95% CI 1.107~3.203,P=0.013)、左主干病变(HR 1.877,95% CI 1.193~2.978,P=0.001)、三支血管病变(HR 1.515,95% CI 1.243~1.806,P=0.007)是MAC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三支血管病变、老年(≥65岁)是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总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内生肌酐清除率、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是MAC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接受择期PCI的患者2964例,将患者分为体重正常组(BMI24.0 kg/m~2,810例)、超重组(24.0≤BMI28.0 kg/m~2,1454例)、肥胖组(BMI≥28 kg/m~2,700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点及术后全因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体重正常组患者年龄大于超重组[(60.1±10.2)岁比(59.2±10.3)岁]和肥胖组[(60.1±10.2)岁比(57.2±11.4)岁],超重组患者年龄大于肥胖组[(59.2±10.3)岁比(57.2±11.4)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体重正常组患者女性比例高于超重组(30.1%比21.9%),而肥胖组患者女性比例高于超重组(27.9%比2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体重正常组患者高血压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前降支近端病变比例等小于超重组和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肥胖组患者高血压病比例、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均高于超重组患者,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例均低于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平均随访时间为(571.5±130.8)d,失访237例(8.0%),完成随访2727例(92.0%)。体重正常组患者死亡23例(2.8%),超重组死亡23例(1.6%),肥胖组死亡8例(1.1%),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空腹血糖、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PCI处理血管支数、完全血管血运重建是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P0.2的变量纳入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肥胖组患者比较,体重正常组患者术后死亡风险增高(HR 2.241,95%CI 1.154~4.350,P=0.017),超重组患者术后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1.908,95%CI 0.689~5.291,P=0.213)。结论在接受择期PCI的患者中,超重和肥胖患者预后好于体重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冠心病血管重建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预后。方法入选2003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PCI或CABG)存活出院并完成随访的5461例患者,根据有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无危险因素组376例,有危险因素组5085例。记录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随访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结果男性占76.9%(4199例),平均年龄(60.0±10.4)岁,平均随访549d。无危险因素患者年龄偏大、BMI低(P<0.000);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血管开口病变、LAD近端、左主干和慢性闭塞病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危险因素组CABG患者多且完全血管重建率高(P=0.002)。随访2年,无事件生存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88%vs.87%,P=0.061)。随访期间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中,无危险因素患者β受体阻滞剂、ACEI和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有危险因素组患者。结论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冠心病血管重建患者,尽管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但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与有危险因素者相同,一旦病变发展到需要做血运重建时,远期预后并不优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而这些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不足,提示临床上对于无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应同样重视和加强二级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进步,进一步减少患者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是必然趋势。传统经股动脉TAVR需要穿刺双侧股动脉建立一主、一副两条入路,其中主入路用于输送球囊和瓣膜等器械,副入路送入猪尾导管行主动脉根部造影指导定位[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于2021年7月21日采用单动脉入路技术完成了3例经股动脉TAVR,进一步推动了我国TAVR的极简化流程。1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76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65岁)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后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3 457例接受了血运重建,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移植术(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情况分为两组,高血压组[BP≥140/90mmHg(1mmHg=0.133kPa),n=2 002]和对照组(即血压正常组,BP140/90mmHg,n=1 455),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的中位数为555d,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和预后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总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总病死率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为(3.5%vs.1.2%,P0.001),MACCE为(14.2%vs.10.5%,P=0.00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在如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吸烟史(35.6%vs.55.4%,P0.001),脑血管病史(13.2%vs.8.8%,P0.001),周围血管病史(2.9%vs.1.6%,P=0.012);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为(15.3%vs.11.1%,P=0.004),不稳定性心绞痛(66.1%vs.61.2%,P=0.004);多支病变(43.8%vs.35.5%,P0.001),左主干病变(9.4%vs.6.4%,P=0.001),支架内再狭窄(ISR)为(3.5%vs.2.2%,P=0.028);完全血运重建率(70.9%vs.77.7%,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多支病变(HR=2.077,95%CI:1.129~3.819,P=0.019)是影响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总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血管病史(HR=1.550,95%CI:1.092~2.200,P=0.014)、左主干病变(HR=1.890,95%CI:1.198~2.982,P=0.006)、多支病变(HR=1.505,95%CI:1.248~1.814,P0.001)是影响其MACCE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总病死率和MACCE发生率高。多支血管病变是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总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血管病史、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是其MAC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了2013版《ST段抬高心肌梗死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指南》中有关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内容涉及直接PCI、溶栓、溶栓后延迟PCI三种情况,本文主要结合该指南谈谈直接PCI相关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股骨头和耻骨联合为参照,对股总动脉和股动脉分叉解剖位置进行造影评价,为介入诊疗股总动脉穿刺以及止血装置的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822例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血管成形术并拟使用血管闭合装置的患者,术后常规行穿刺侧髂动脉造影。以股骨头和耻骨联合为参照,造影下在股骨头上缘和耻骨联合中点之间连线,再沿股骨头下缘、上下缘的中点作两条平行线,由上到下将腹股沟分为A、B1、B2和C4个区,对股总动脉和股动脉分叉解剖位置进行造影评价。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年龄(60±10)岁,其中男性占64.2%(528/822),汉族占97.7%(801/822)。股动脉分叉位于A、B1、B2、C区分别占0.2%(2/822)、4.6%(38/822)、43.1%(354/822)和52.1%(428/822),分叉位于股骨头中点以下(B2和C区)占95.2%。当穿刺点位于B区、B1区、B2区和C区时,股总动脉穿刺率分别为83.9%(668/796)、91.6%(271/296)、79.4%(397/500)和40%(8/20)。结论我们提出的腹股沟区血管分区新方法简单可靠,能更好地反映股动脉与腹股沟韧带的关系。造影分析发现,股动脉分叉多位于股骨头中点以下,血管穿刺在股骨头上下缘之间,尤其在股骨头上缘和中点之间,穿刺股总动脉的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从中获益.我院于2004年开展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