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大成》治疗眼病的针灸选穴及其组方规律,以期为临床针灸治疗眼病提供选穴参考。方法以《针灸大成》一书中所载治疗眼病的针灸选穴及处方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用穴数目、常用穴位、穴位归经、穴位分布及特定穴应用,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以上资料进行频次分析。结果纳入针灸处方共118个,穴位162个,累计用穴频次共444次。选穴数目1~2穴的处方最多,频次高达76次,频率为64.4%;穴位使用频次前十的穴位依次为合谷、攒竹、睛明、头临泣、太阳、肝俞、风池、丝竹空、小骨空、上星;经脉应用频次最多的为足太阳膀胱经,用穴频次为95次,占腧穴总频次的21.4%;头面部的腧穴数量及运用频次均居首位,共计54个穴位,使用频次达194次,频率为43.7%;治疗眼病的162个穴位中,属于特定穴的有109个,频率为67.3%,其中交会穴的使用频次最多,为117次,频率为26.4%。结论《针灸大成》治疗眼病,用穴少而精;多取阳经腧穴;选穴多归膀胱经;以局部选穴与循经选穴为主;多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认知功能的进展性损害,并伴有行为损害,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占50%~70%,其病情进展缓慢,不可逆转。预计在2050年全球痴呆人口将达到1.154亿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卫生保健挑战之一[1,2]。目前,临床上治疗AD的已经获得批准的药物主要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两种,但其临床疗效局限,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轻、中度认知功能的衰退等,不能根本改变其原有的疾病进展,并且存在较明显的药物副作用[3~5],而非药物疗法安全、简便、易行,在防治及延缓AD发病中显示出巨大潜力,现对当前主要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预电针对AD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内炎症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预电针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做干预,模型组、预电针组每日腹腔注射D半乳糖溶液制备AD样大鼠模型,预电针组另予以针刺百会、足三里穴,接HANS-200A韩式电针仪,连续波,电流1 mA,频率50 Hz,1次/d,20 min/次,连续治疗8 w,造模与治疗同步。实验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行为学,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α7烟碱受体(α7nAChR)、Iba-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α7nAChR、ChAT表达显著降低(P<0.01),Iba-1、TNF-α、IL-1β、IL-6表达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组α7nAChR、ChAT表达显著增多(P<0.05),Iba-1、TNF-α、IL-1β、IL-6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预电针能改善AD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内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预电针调节胆碱能神经相关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症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针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定疗效,临床研究众多,但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微生物-肠-脑轴被证明与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分析了微生物-肠-脑轴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阐述了针灸通过调控微生物-肠-脑轴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基础及可行性,以期为研究针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在痴呆症状出现前数十年,体内已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一旦进入痴呆期,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和疗法可缓解病情。其与衰老呈正相关,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筛选合适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早期诊断、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易采集、易检测、可重复,是最理想的生物标志物来源。本文根据阿尔茨海默病经典的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机制,梳理了部分外周血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历代文献对卒中和抑郁之病名、病证归属、病因病机及治疗法则均有所论述。但卒中后抑郁乃是中西医复合病名,其病症表现虽与"郁证"、"不寐"、"癫证"、"梅核气"等病证相类似,但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深化、完善和规范对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理论、治疗法则的认识,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突触形态可塑性损伤的改善机制,为临床上应用电针治疗A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2 Hz、30 Hz、50 Hz电针组,每组15只。Wistar大鼠经筛选后通过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诱导构建AD大鼠模型;电针组采用不同频率(2、30、50 Hz)的电针针刺百会穴、肾俞穴进行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探索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的突触超微结构,采用Golgi法进行神经纤维染色,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的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及其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P0.05),跨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提示动物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2)模型组海马区突触前膜、后膜和间隙界限不清晰,膜结构不完整,出现溶解现象,但电针组的突触结构均有所改善。(3)模型组脑组织可见明显神经纤维缠结,各电针组能够改善神经纤维缠结情况,神经纤维丝较清晰。(4)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GSK-3β总蛋白和Tyr216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Ser9磷酸化水平下调(P0.05)。随着电针频率的增加,GSK-3β和Tyr216磷酸化水平下调,Ser9磷酸化水平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50 Hz电针组大鼠的跨越平台次数、平均逃避潜伏期和GSK-3β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与其他2个电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 Hz电针组的突触结构和神经纤维改善情况亦明显优于其他2个电针组。【结论】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能够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且50 Hz电针的治疗效果更好,其治疗效果可能是通过调控GSK-3β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从而改善AD大鼠突触可塑性损伤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一旦确诊,尚无理想的可延缓和改善病情的药物和疗法。随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大型临床试验相继宣告失败,将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转移到预防上来对降低发病率和延缓病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将"治未病"理论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程发展过程相结合,即健康阶段的未病先防、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前期的欲病救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的既病防变。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齿状回PHF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将24只5月龄的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每组8只,同龄正常老化SAMR1小鼠8只作为对照组。电针组取穴百会、肾俞,肾俞穴双侧交替,电针选连续波,频率2 Hz,留针20 min,1次/d,6次为1个疗程,共5个疗程。假电针组仅针刺至百会、肾俞穴皮下,接电针连线但不予通电。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突触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齿状回PHF1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①Morris水迷宫显示:对照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假电针组、电针组(P<0.05),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电针组、假电针组比,模型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电针组改善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优于假电针组(P<0.05)。②透射电镜显示:对照组、电针组小鼠海马可见大量突触,突触轮廓完整,分界清楚。模型组、与假电针组突触间隙模糊,突触前膜、后膜不清晰、变薄,典型的突触结构消失。③免疫组化显示:电针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HF1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模型组及假电针组(P<0.05)。结论低频电针改善AD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保护海马突触结构,降低海马Tau蛋白的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联合右归丸加减治疗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及对性激素、体质量指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肾虚型PCO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1组20例予低频电针联合右归丸加减治疗,治疗2组20例予高频电针联合右归丸加减治疗,对照组20例予右归丸加减治疗。3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3组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LH/FSH、雌激素(E_2)、睾酮(T)、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结果治疗1组总有效率84.21%,治疗2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57.89%,治疗1组、治疗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2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3组治疗后LH、LH/FSH、T、体质量及BMI均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后LH、LH/FSH、T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组治疗后LH、LH/FSH低于治疗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后体质量、BMI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组治疗后T、体质量、BMI低于治疗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右归丸加减治疗肾虚型PCOS具有良好的疗效,低频电针联合右归丸在改善LH、LH/FSH方面优于高频电针,而高频电针在降低患者肥胖指数及改善高雄激素血症方面优于低频电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