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2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谈针灸"治未病"的介入时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泓  李学武 《中医杂志》2003,44(8):586-588
“治未病”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治未病”应具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未病无防,有预防疾病的意义。二是“上工救其萌芽”,有早期治疗意义。三是已病防变,有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根据传变规律,及早防变的意义。《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是对“治未病”的具体描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的进步,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对预防保健更加重视。反映中医药优势特色的重要理论-“治未病”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而“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以  相似文献   
3.
神经肽对针灸免疫调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综述了阿片样肽9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P物质等神经肽类物质对针灸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神经肽在针灸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今后应深入研究神经肽对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天人相应”与“节气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本文作者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分析了自然界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以及结合机体的机能状态而采用“节气灸”的理论依据和意义。并提出随着人们对防病保健的重视,“节气灸”将以简、便、验及鲜明的中医针灸因时制宜的特色在预防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影响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的穴位特异性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39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椎”组、尾部下1/3组。应用分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的中等强度刺激造成应激失调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体重、蔗糖偏嗜度、旷场实验等行为学改变。结果:慢性应激可致大鼠体重增加克数、蔗糖偏嗜度、旷场实验中活动次数较正常组显著减少,针刺“大椎”组可对以上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而针刺尾部下1/3处组仅对部分指标有一定的影响。结论:慢性应激可导致大鼠行为学发生明显变化,针刺“大椎”穴与尾部下1/3处均对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针刺“大椎”穴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尾部下1/3处。  相似文献   
6.
新九针溯源     
“新九针”是原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师怀堂医师经过50余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在《内经》古九针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潜心研制出的九种针具。它虽源于古九针,但在外形、针法及适应范围等都与古九针有较大的区别。根据新九针创立的新九针疗法,特别强调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合理选用不同的针具,发挥每种针具的特殊作用,达到系统治疗的整体综合调治目的。正可谓:“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  相似文献   
7.
古今文献多以得气、气至与针感等概念来表述针刺感应,而对于三者含义的异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分析了得气的内涵,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异同及关系。认为得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得气是针灸治疗的前提,气至为广义得气,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针感是针刺后机体的所有感觉。  相似文献   
8.
逆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保护效应的抗氧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逆灸对完全弗氏佐剂关节炎(AA)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抗氧化机制。方法:大鼠大椎穴逆灸(预先艾灸)。用AA大鼠模型.观察逆灸对AA大鼠早期和继发期原发关节组织病理学及下丘脑、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A各组大鼠原发足踝关节滑膜炎症表现更为明显,早期重于继发期,继发期关节软骨呈现部分损坏。同时,AA各组大鼠血浆和下丘脑SOD活性下降(P〈0.05或P〈0.01);MDA含量增加(P〈0.01)。与同期AA各组比较,逆灸可使原发足踝关节的组织病理学得到明显的改善,并使血浆、下丘脑SOD活性明显回升(P〈0.05或P〈0.01),血浆MDA明显下降(P〈0.05),但仅使继发期AA大鼠下丘脑MDA有所下降(P〈0.01),对早期下丘脑MDA影响不大(P〉0.05)。逆灸还可使正常犬鼠血浆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逆灸对AA大鼠早期和继发期原发关节炎具有阻抑减轻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逆灸调整早期及继发期血液及下丘脑自由基代谢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逆灸关元穴对更年期大鼠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等相关激素的影响,以及逆灸对更年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稳态维护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6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完成。①选取鼠龄4个月的健康大鼠10只为年轻正常组,另将鼠龄10个月的大鼠70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逆灸组(n=30),自然对照组(n=40),根据处死时的鼠龄,逆灸组又分12,14,16月龄3个时间点,自然对照组分10,12,14,16月龄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②逆灸组于10月龄时采用艾炷直接灸大鼠关元穴,每次1壮,2次/周,灸后局部皮肤略潮红,共灸8周;其他2组不干预。③各组于相应时间点分批取材,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下丘脑及血液促性激素释放激素水平。结果:大鼠8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卵泡刺激素水平:自然对照组16月龄大鼠高于年轻正常组[(23.757&;#177;6.212),(10.565&;#177;0.817)U/L,P〈0.05],逆灸组16月龄大鼠低于同月龄自然对照组[(17.952&;#177;2231)U/L,P〈0.051。②血浆黄体生成素水平各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比值:自然对照组16月龄大鼠大于年轻正常组(0.171&;#177;0.021,0.094&;#177;0..006,P〈0.05),逆灸组16月龄大鼠小于同月龄自然对照组(0.125&;#177;0.007,P〈0.05)。④下丘脑促性激素释放激素水平:自然对照组14,16月龄大鼠低于年轻正常组[(3.566&;#177;2.387),(3.032&;#177;0.602),(12.041&;#177;4.815)mg/L,P〈0.05,0.01],逆灸组12,14,16月龄大鼠均高于同月龄自然对照组(P〈0.05)。⑤血浆促性激素释放激素水平:自然对照组16月龄大鼠高于年轻正常组[(99.425&;#177;21.657),(23.816&;#177;6.058)ng/L,P〈0.05],逆灸组12,16月龄大鼠显著高于同月龄自然对照组(P〈0.05)。结论:更年期大鼠随月龄的增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等相关激素逐渐紊乱,逆灸关元穴可缓解更年期各激素的紊乱状况,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稳态维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健康医学时代的来临,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将日益凸显其睿智的光芒.而认真系统地总结分析"未病"治未病"逆针灸"等学术理论与实践意义深远,文章从针灸"治未病"的起源、发展、应用特点、与现代医学应激理论的关系、研究设想、发展方向等角度探讨了应用针灸方法治未病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伴随着现代科学新技术的发展,针灸"治未病"的研究将更具实质性的进展."逆针灸"将以其独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