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2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天灸研究概述(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灸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又名自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或患部 ,使局部充血红赤 ,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燎。它是一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 ,激发经络调整气血的治疗方法。本法从治病形式上看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十分相似 ,或者说在广泛的意义上它们同属一种中医外治法。因此在全国第六版《刺法灸法学》规划教材中将天灸并入穴位药物贴敷疗法中。天灸法因疗效显著 ,使用方便 ,深受历代医家推崇 ,至今仍在延用 ,对于许多顽症痼疾的疗效可谓独树一帜 ,难以取代。随着近年来现代医学透皮吸收和经皮给药研究的深入 ,重新思…  相似文献   
52.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本文作者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分析了自然界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以及结合机体的机能状态而采用"节气灸"的理论依据和意义.并提出随着人们对防病保健的重视,"节气灸"将以简、便、验及鲜明的中医针灸因时制宜的特色在预防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抑郁症与中医肝脏关系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首先论述了中医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 ,以及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并复习了相关文献 ,得出如下推论 :肝郁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发病环节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是抑郁症和肝失疏泄证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认为抑郁症与中医肝脏有诸多联系 ,提出应进一步深入研究抑郁症患者“肝脏”相关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逆针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胰岛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经阴道筛查出动情周期紊乱的10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自然10、12、14、16月龄组、逆灸12、14、16月龄组和逆针12、14、16月龄组。另选3.5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6只为年轻对照组。逆灸、逆针各组从大鼠10月龄开始,每周灸或针关元穴2次,共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腹内侧核及腹部脂肪胰岛素受体的表达。结果:与年轻对照组相比,自然更年期大鼠下丘脑胰岛素受体表达自然10、12月龄组升高,自然14、16月龄组降低(P<0.05或P<0.01);腹部脂肪胰岛素受体表达自然10月龄组明显降低(P<0.01),自然12月龄组有升高趋势,自然14、16月龄明显降低(P<0.01)。逆灸、逆针处理后,大鼠下丘脑胰岛素受体表达与自然同月龄组比较,逆灸12月龄组显著升高(P<0.01),逆针14月龄组阳性细胞数、总灰度和逆灸16月龄组平均灰度、总灰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大鼠腹部脂肪胰岛素受体表达逆灸12月龄组阳性细胞数、总灰度,逆针12月龄组、逆灸14月龄组阳性细胞数、平均灰度、总灰度和逆针16月龄组阳性细胞数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逆针灸关元穴对更年期大鼠中枢及外周胰岛素受体表达具有良性调节作用,从而改善更年期机体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调节脂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55.
目的从子宫微循环角度探讨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的针刺效应。方法动情间期3月龄SD雌性大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盐水组、模型组、刺激量A组和刺激量B组,每组8只。采用全身冷冻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刺激量A组予粗针深刺加手法干预,刺激量B组予细针浅刺不施手法。观察各组子宫毛细血管、微血管管径及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5、10、20、30 min各时点毛细血管管径明显缩小(P0.01),5、10、20、30、40 min各时点微血管管径明显缩小,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明显降低、TXB2/6-keto-PGF1α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刺激量A组5、10、20、30 min各时点毛细血管管径明显扩张(P0.05),5、10、20、30、40 min各时点微血管管径明显扩张,血浆6-keto-PGF1α含量明显升高、TXB2/6-keto-PGF1α明显降低(P0.05,P0.01);刺激量B组在20、30 min微血管管径明显扩张(P0.05),血浆TXB2/6-keto-PGF1α明显降低(P0.05)。与刺激量B组比较,刺激量A组5、10、20、30 min各时点毛细血管管径明显扩张(P0.05),5、10、20、30、40 min各时点微血管管径明显扩张(P0.01)。结论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存在明显的子宫微循环障碍及循环相关物质的紊乱。A、B刺激量均能改善痛经时子宫微循环,其机制可能与恢复失衡的TXB2及6-keto-PGF1α相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电针三阴交穴、血海穴对痛经大鼠血清和子宫的雌激素(E2)、孕激素(P),血浆、子宫、垂体、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效应机制。方法:将40只通过阴道涂片筛查的3月龄处于动情间期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盐水组、模型组、电针三阴交组、电针血海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联合制备痛经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对各组大鼠血清、子宫雌孕激素,血浆、子宫、垂体、下丘脑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电针三阴交组、血海组血清E2含量均显著性升高(P<0.01,P<0.05),P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电针血海组血清E2含量较之三阴交组显著性降低(P<0.05)。电针三阴交组子宫E2、P含量均显著性下降(P<0.05,P<0.01),E2/P比值均有升高趋势(P>0.05);电针血海组子宫E2含量显著性升高,P含量显著性下降(P<0.05,P<0.01),E2/P比值显著性升高(P<0.01)。电针三阴交组、血海组血浆、垂体、下丘脑β-EP含量呈升高或下降的趋势,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子宫β-EP含量均显著性升高(P<0.01,P<0.05);电针三阴交组子宫β-EP含量较之血海组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对于痛经大鼠E2、P的紊乱状态的影响,电针三阴交穴、血海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血海穴为佳;电针三阴交穴、血海穴均可通过升高子宫β-EP的含量达到镇痛作用,但三阴交穴升高子宫β-EP含量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逆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子宫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其信使RNA(HSP70mRN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112只通过阴道涂片筛查的10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另设3.5月龄1组为对照,每组16只。观察10月龄逆灸关元穴对随后12、14、16月龄子宫HSP70、HSP70mRNA和子宫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各自然月数组大鼠子宫HSP70、HSP70mRNA表达随着月龄的增长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子宫SOD、NOS的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同自然月龄组相比,逆灸14、16月龄组子宫HSP70、HSP70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或P<0.01)。子宫SOD、NOS的活性增强。结论:逆灸关元穴可以增加外周子宫组织细胞HSP70及其基因的表达,促进组织SOD、NOS活性增强,这可能是该疗法对子宫产生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逆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子宫结构、子宫内激素和受体的影响及保护机制.方法 将128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8组,采用免疫组化、放射免疫、HE染色等方法,观察在10月龄逆灸对随后12、14、16月龄大鼠子宫的组织形态及激素和受体的影响.结果 随增龄,模型对照各组大鼠子宫的结构出现明显退化,同时子宫内激素雌二醇(E2)、孕激素(P)的含量同步下降.而从10月龄介入逆灸关元方法后,各组子宫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情况明显好转;逆灸还可提高子宫内E2及受体表达, E2含量的提高主要在14、16月龄(均P<0.05); 雌激素受体(ER-α)表达的加强则主要在12、14月龄组(P<0.01,P<0.05);逆灸还可调节子宫内P的含量,其效应主要体现在16月龄(P<0.05).结论 逆灸关元穴对更年期大鼠子宫退行性改变具有延缓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逆灸调节子宫局部E2、P及ER-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9.
将近年关于大椎穴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的概况进行了整理与分析,认为大椎穴在临床上较好的防治免疫失调疾病的疗效,与其对机体免疫功能显著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其通调督阳、上传下达的枢纽地位,很可能与启动或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发挥重要调节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0.
针灸预处理的研究概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预处理,是指预先采用针灸的方法对机体的某些腧穴进行刺激,激发机体潜在的生命能力,提高抗病与应变能力,并产生阻抑或减轻随后疾病损伤的方法。对近10余年来国内外针灸预处理的研究概况及热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提炼、分析与思考,认为针灸预处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证明了针灸作为引起机体适度应激的有效手段,能启动机体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调动各种自我反馈和调节机制以维持内环境稳定,进而产生防病减病的保护作用。并预测随着健康医学的到来,针灸作为既不损伤组织器官又能产生预防或减轻疾病的安全可行的适宜方法,将日益引起关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向针灸机制研究的更多渗透,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与手段揭示针灸预处理的机制将为时不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