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2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逆灸关元穴对不同月龄更年期大鼠血清和子宫肿瘤坏死因子α及脾脏雌激素受体α表达的影响,以及逆灸对更年期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脾脏雌激素受体α的调节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6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SD雌性大鼠128只,4月龄16只,体质量(250±20)g,为4月龄对照组。10月龄112只,体质量(300±20)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每组16只,分别为12,14,16月龄逆灸组,10,12,14,16月龄对照组。采用自然老化方式进行实验。逆灸组大鼠均在10月龄开始艾炷灸(小号),灸前暴露关元穴区(鼠后下肢根部在下腹连线的中点)直径约1.5~2.0cm区域皮肤,轻抓大鼠,让其仰躺在手掌上,将艾炷点燃后,直接放置在关元穴上施灸,每次灸一壮。灸后局部皮肤略潮红。灸2次/周,共灸8周。4,10,12,14,16月龄对照组除同逆灸组轻抓仰躺外不做任何处理。大鼠于4,10,12,14,16月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子宫肿瘤坏死因子α;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脾脏雌激素受体α。结果:纳入动物12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4月龄对照组比较,10,12,14,16月龄对照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呈先降后升趋势,16月龄对照组明显高于4月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598±0.830),(1.826±0.379)μg/L,P<0.05];子宫肿瘤坏死因子α为先升后降趋势,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同月龄对照组比较,各逆灸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呈先升后降趋势,即12,14月龄上升,其中12月龄逆灸组明显高于12月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755±0.357),(1.290±0.251)μg/L,P<0.05],16月龄逆灸组明显低于16月龄对照组[分别为(1.692±0.238),(2.598±0.830)μg/L,P<0.05];子宫肿瘤坏死因子α则12,16月龄逆灸组明显高于12,16月龄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5.329±4.613),(10.730±1.366)μg/g;(11.622±1.884),(8.814±1.405)μg/g,P<0.05],14月龄略下降(P>0.05)。②与4月龄对照组比较,10,12,14,16月龄对照组大鼠脾脏雌激素受体α的阳性表达(A)呈波动性下降,其中16月龄对照组明显低于4月龄对照组(分别为9384.605±446.939,12813.915±770.039,P<0.01)。与同月龄对照组比较,各逆灸组脾脏雌激素受体α的阳性表达(A)比各对照组均上升,其中12,16月龄逆灸组明显高于12,16月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6233.762±519.358,11294.618±350.804;11195.763±431.613,9384.605±446.939,P<0.01,0.05)。结论:更年期大鼠随月龄增加,免疫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已出现紊乱。逆灸可通过平抑此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异常波动,提高子宫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和脾脏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水平以达调节大鼠更年期免疫功能。并这种调节效应凸显于12月龄和16月龄。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逆针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经阴道筛查出动情周期紊乱的10月龄SD雌性大鼠160只,随机分为自然10、12、14、16月龄组,逆灸12、14、16月龄组和逆针12、14、16月龄组。另选3.5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16只为年轻对照组。逆灸、逆针各组从大鼠10月龄开始,每周灸或针"关元"穴2次,共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脾脏热休克蛋白70(HSP70),原位杂交法检测HSP70 mRNA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更年期大鼠随着月龄的增长脾脏HSP70及HSP70 mRNA的表达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血清IL-2含量波动性降低,TNF-α含量先降后升。与自然同月龄组相比,逆灸、逆针各月龄组HSP70及HSP70 mRNA表达和IL-2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逆灸、逆针12月龄组HSP70及HSP70 mRNA,逆灸14、16月龄组HSP70,逆针14月龄组HSP70 mRNA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IL-2含量逆灸14月龄组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逆灸、逆针12月龄组均明显升高(P<0.01),逆灸16月龄组明显降低(P<0.05)。同月龄逆灸、逆针组相比,逆针12月龄组HSP70 mRNA显著升高(P<0.05)。结论:逆针灸"关元"穴对调整更年期免疫功能紊乱具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脾脏组织细胞HSP70及其基因的表达,启动了机体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调节血清免疫因子IL-2、TNF-α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3.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1、时令节气的阴 阳升降变化特点:自然界之所以出现季节和时序的变化,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自然界有它自身的阴阳变化规律。2、人与天地自然 相应:人生存于自然界中,是大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的任何运动和变化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时令的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对人的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通过与对照组比较 ,分析“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的穴位特异性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 39只 ,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椎”组、尾部下 1/3组。应用分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的中等强度刺激造成应激失调模型 ,观察各组大鼠体重、蔗糖偏嗜度、旷场实验等行为学改变。结果 :慢性应激可致大鼠体重增加克数、蔗糖偏嗜度、旷场实验中活动次数较正常组显著减少 ,针刺“大椎”组可对以上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而针刺尾部下 1/3处组仅对部分指标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慢性应激可导致大鼠行为学发生明显变化 ,针刺“大椎”穴与尾部下 1/3处均对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但针刺“大椎”穴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尾部下 1/3处。  相似文献   
25.
针灸预处理,是指预先采用针灸的方法对机体的某些腧穴进行刺激,激发机体潜在的生命能力,提高抗病与应变能力,并产生阻抑或减轻随后疾病损伤的方法。对近10余年来国内外针灸预处理的研究概况及热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提炼、分析与思考,认为针灸预处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证明了针灸作为引起机体适度应激的有效手段,能启动机体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调动各种自我反馈和调节机制以维持内环境稳定,进而产生防病减病的保护作用。并预测随着健康医学的到来,针灸作为既不损伤组织器官又能产生预防或减轻疾病的安全可行的适宜方法,将日益引起关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向针灸机制研究的更多渗透,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与手段揭示针灸预处理的机制将为时不远。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下丘脑中枢核转录因子P65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11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将36只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6只:①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②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③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④模型继发组:造模第16天取材。⑤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后第16天取材。⑥逆灸正常组:正常鼠艾灸不造模,灸结束后取材。下丘脑核转录因子P65阳性细胞的表达强度以吸光度代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组比,模型各组下丘脑中核转录因子P65阳性颗粒染色明显增强,早期强于继发期(97.60±7.04,359.96±34.93,258.43±33.11,P<0.01)。逆灸早期核转录因子P65阳性染色明显减弱,继发期则接近正常组(242.44±34.61,191.77±10.42)。②逆灸虽可使正常大鼠下丘脑核转录因子P65阳性表达有升高的趋势,但未出现统计学意义(104.32±12.74,P>0.05)。结论: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核转录因子阳性细胞处于高表达状态,使细胞因子超量生成,细胞损伤。逆灸可使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下丘脑核转录因子P65高表达状态明显减弱,从而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的免疫性炎症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7.
论刺络补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刺络,古称络刺。现多称放血疗法。是一种用三棱针等针具在人体某些特定的部位刺破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激发经气、调整阴阳、治疗疾病的特殊针刺方法,自古至今为历代医学所推崇。多数医家认为刺络只宜治疗实证,虚证则属禁忌。笔者通过查阅学习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  相似文献   
28.
以全英文授课的《刺法灸法学》课程为例,探讨参与式课程设计方法与实施流程。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式课程设计对具有现代医学背景的留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尤为适合,同时符合针灸类课程对外教学中内容因需而异的特点,可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初步研究电针合谷穴对痛经大鼠的镇痛效应及机制。方法:将30只处于动情间期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合谷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联合制备痛经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合谷穴对痛经大鼠扭体行为、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合谷穴组大鼠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扭体次数、总分均显著性减少(均P0.01);子宫PGE2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PGF2α含量及PGF2α/PGE2比值均显著性下降(均P0.01);血浆、子宫、下丘脑β-EP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垂体β-EP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电针合谷穴可以通过降低大鼠子宫PGF2α含量和PGF2α/PGE2比值、升高垂体β-EP含量达到止痛的作用,其镇痛效应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中枢β-EP的含量达到的。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继发期关节局部肿胀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以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Wistar大鼠分6组:正常组、模型早期组、逆灸早期组、模型继发组、逆灸继发组和逆灸正常组各8只。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模型继发组: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逆灸正常组:正常大鼠进行艾灸,灸结束后取材。采用放射免疫、鼠足容积测量法,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足肿胀率及血清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足肿胀率:模型组和逆灸组右足早期肿胀率均高于正常组[(2.128&;#177;0.262)%,(1.301&;#177;0.250)%,(0.011&;#177;0.018)%,F=26.001,P&;lt;0.01],且逆灸组肿胀较正常组明显减轻(P&;lt;0.05);模型组和逆灸组右足继发期肿胀率均高于正常组[(1.736&;#177;0.165)%,(1.156&;#177;0.230)%,(0.009&;#177;0.018)%,P&;lt;0.01],且逆灸组肿胀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lt;0.05)。②白细胞介素1β:模型早期和继发组的白细胞介素1β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0.358&;#177;0.047),(0.281&;#177;0.012),(0.200&;#177;0.204)μg/L,P&;lt;0.01],逆灸早期组其升高趋势有所缓解[(0.295&;#177;0.018)μg/L],逆灸继发组已接近正常[(0.245&;#177;0.021)μg/L,P&;gt;0.05]。③肿瘤坏死因子α:模型早期和继发组、逆灸早期组较正常组明显升高[(0.950&;#177;0.139),(0.844&;#177;0.163),(0.832&;#177;0.145),(0.573&;#177;0.096)μg/L,P&;lt;0.01],逆灸继发组较模型继发组明显降低[(0.714&;#177;0.066)μg/L,P&;lt;0.05]。结论:逆灸具有减轻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继发期足肿胀率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逆灸调节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