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电刺激和机械刺激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效果及对结肠Cajal细胞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STC模型犬分为A(n=5)、B(n=5)、C(n=5)、D(n=5) 4组。A组和C组选择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置入电极,皮下置入刺激器,B组和D组同法置入电极线,皮下填塞大小与刺激器相仿的纱布团。A组和C组给予恒定波宽的电刺激,每天9时和15时,持续30 min,连续28 d; B组和C组经肛门置入球囊,充气使球囊扩张机械性刺激直肠乙状结肠肠壁,每天12时和18时,每次2 min,间隔3 min,共6组,连续28 d; D组为空白对照。疗程结束取乙状结肠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C-kit标记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计算Cajal细胞面积。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各组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结肠黏膜呈慢性炎症表现。c-kit蛋白标记免疫组化染色后各组的Cajal细胞面积有差异,以C组最高,D组最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给予个体化的电刺激和机械刺激可以增加局部Cajal细胞的数量,可能是治疗STC的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胃癌患者外周血中MicroRNA(miRNA)的表达差异,以寻找一种特异性高的肿瘤标记物。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80例胃癌患者,将其按照淋巴结转移数目分为N0组(无淋巴结转移)46例、N3组(淋巴结转移大于7枚)34例,并选取同一时期的体检健康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取外周血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并选择在 N0组与 N3组表达差异显著的 hsa-miR-106a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qRT-PCR)扩大标本量进行检测。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N3组的外周血hsa-miR-106a表达水平较N0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0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hsa-miR-106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a-miR-106a表达水平除了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外(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组织学类型、肿瘤类型及分化程度都无关(P>0.05)。结论 hsa-miR-106a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可作为胃癌筛查的重要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对102例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术后发生胆瘘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腹腔镜胆道手术者;胆瘘发生率明显低于行传统开腹手术者;胆瘘发生的原因依次为T管引流拔除过早(44.1%)、胆总管远端梗阻(27.5%)、手术损伤胆管(12.7%)、吻合口瘘(10.8%)及胆囊切除不完全(4.9%).本组5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者继续予T管引流,12例广泛性腹膜炎者行急诊手术,15例局限性腹膜炎者行择期手术或T管引流,21例膈下积液者行择期手术治疗;瘘口均愈合.认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术后胆瘘多见于传统开腹胆道手术者;预防胆瘘须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环节人手;胆瘘确诊后应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管结石术后T管中胆汁胆固醇结晶的性状与胆石复发的可能关系.方法 收集60例胆管结石T管引流术后第2~10d胆汁标本,其中首次发现胆总管结石者42例,再发者18例;另8例非胆石症置T管者作为对照.通过测定胆汁中胆固醇、磷脂和胆盐的含量,计算胆固醇饱和指数(CSI);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胆汁中胆固醇结晶成核时间(NTm),以及模拟胆汁胆固醇结晶成核时间(NTc),并计算NTm/NTc比值;同时计数术后第10d胆汁中胆固醇结晶数,计算结晶分数.结果 复发结石组NTm/NTc为0.26,具有高度的成石活性,与初发结石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T管胆汁NTm/NTc则超过1.4,成石活性低.结论 NTm/NTc的比值<0.3时应高度怀疑胆石复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MTAl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其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手术病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正常胃黏膜、胃癌原发灶、胃癌转移灶组织中的MTAlmRNA表达水平,对相关结果进行组间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实验病例中胃癌转移灶、胃癌原发灶组织中的MTAImRNA表达阳性率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与正常胃黏膜相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MTFAl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表明该基因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判断疗效、疾病预后,也可为胃癌分期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和思路,临床应用具有很大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在结直肠癌(CRC)血管生成调控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HER2和VEGF蛋白表达。采用Matrigel小管形成、MTT、伤口愈合试验和Transwell检测辛伐他汀对CRC小管形成、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另外,采用HTC-116和LoVo细胞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模型小鼠分成2组,对照组每日注射0.1 ml磷酸盐缓冲盐水,治疗组小鼠每天注射50 mg/kg辛伐他汀。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CD31表达情况,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观察辛伐他汀对裸鼠肿瘤生长及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VEGF和HER2在CRC细胞中表达上调,而辛伐他汀明显降低其表达。辛伐他汀预处理可减少体外内皮细胞小管形成和体内微血管密度。辛伐他汀明显抑制HRG-β1诱导的血管形成。机制研究显示,辛伐他汀通过抑制VEGF分泌而显著抑制HER2诱导引起的肿瘤血管生成。结论辛伐他汀通过对HER2/VEGF轴的调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为辛伐他汀抑制过表达HER2型CRC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腹部手术后或ERCP引发急性胰腺炎的认识,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诊断和防治措施。方法分析12例医源性急性胰腺炎(8例发生于腹部手术后,4例发生于ERCP检查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9例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再次手术清创、引流治愈,1例ERCP后急性重症胰腺炎经3次手术后死亡。结论腹部手术或ERCP后急性胰腺炎多发生在术后24 ̄72h,而胃大部切除(BillrothⅡ)后较长时间内,如果输入袢内疝嵌顿、梗阻,胰液和胆汁返流,仍可发生急性胰腺炎。医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症状多不典型,及时做腹腔穿刺,做腹腔穿刺液、血尿淀粉酶测定并做B超、CT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治疗上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凡MRCP能达到检查目的者,尽量避免ERCP。术中胆道探查尽量采用较细探条,操作需轻柔。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后,注意消灭易致吻合口梗阻(内疝、输入袢扭转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