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对损伤性或炎症性软组织肿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损伤性或炎症性软组织肿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将药物涂于患处,每次3~4min,tid.用药前即刻,用药后每日1次,共3d,对以下观察指标进行评价:疼痛(休息痛、活动痛、压痛)、软组织肿胀程度、肿胀面积及不良反应和耐受性.结果:2组在改善疼痛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消除肿胀程度及肿胀面积方面,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用药部位皮疹.结论: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在改善损伤性或炎症性疼痛方面疗效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相当;在改善软组织肿胀程度、促进肿胀面积消退方面优于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且用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骨整合是硬组织工程材料与骨组织有效结合的重要标志。骨整合评价方法发展迅速,传统的组织与细胞学分析方法技术可靠,但基本不直接应用于人体,评价结果不十分准确;新兴的医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方法则可作无创、定量、动态分析。如何选择有效的评价方法已成为骨整合研究的关键问题。该文对硬组织工程材料骨整合评价方法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其在临床与科研应用中的实际意义,并分析各种评价方法在硬组织工程材料骨整合研究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自行设计微创植骨器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的微创植骨器进行微创植骨术修复骨缺损的生物功学和组织学观察。方法:实验于2004-04/10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截骨制成骨缺损模型,随机把每只兔双侧前肢分为两组:开放植骨术组沿原切口切开20mm长皮肤进入,开放桡骨髓腔,植入金世植骨灵骨块。微创植骨术组应用自行设计的微创植骨器进行植骨。分别在术后第4,8周,各随机取6只兔进行生物力学检查及组织学观察,比较两组家兔桡骨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1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兔桡骨生物力学检查结果:第4周开放植骨术组和微创植骨术组分别有2根和5根桡骨可以进行生物力学检查,微创植骨术组桡骨的抗弯曲破坏应力值大于开放植骨术组[(69.58&;#177;34.99),(12.83&;#177;20.41)N,P〈0.05];第8周开放植骨术组和微创植骨术组均有6根桡骨可以进行生物力学检查,微创植骨术组桡骨的抗弯曲破坏应力值大于开放植骨术组[(220.97&;#177;33.79),(186.73&;#177;29.84)N,P〈&;#177;0.05]。②两组兔桡骨组织学观察结果:第4周微刨植骨术组骨缺损区骨小梁密度(比值)大于开放植骨术组[(67.07&;#177;4.56),(51.29&;#177;5.95)P〈0.01];第8周,微创植骨术组骨缺损区骨小梁密度小于开放植骨术组[(40.82&;#177;6.37),(50.81&;#177;7.51)P〈0.05],骨小梁改建形成板层骨比开放植骨术组早。结论:通过生物力学检查及组织学观察,微创植骨术修复骨缺损的疗效优于开放植骨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分离、培养扩增成人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进行鉴定,并与骨髓源性MSCs比较生物学特性。方法30名成年志愿者随机平分为二组,一组直接抽静脉血,并细分为全血细胞法组和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组,同时抽骨髓为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组;另一组为血细胞分离机法组。各组进行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率、形态学、流式表型分析、胶原染色等研究。结果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静脉血后培养,贴壁细胞呈梭形,集落形成率为(0.12±0.08)/106单个核细胞,传代扩增到第5代时每份平均细胞数达51.4674×106,表达CD44、CD54、CD105和CD166,不表达CD14、CD34、CD45和CD31,细胞分泌Ⅰ、Ⅲ型胶原。全血细胞法和血细胞分离机法获得的细胞不能连续多次传代。结论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比全血细胞法和血细胞分离机法简单,贴壁细胞培养扩增容易,获得的血源性MSCs与骨髓源性MSCs的生物学特性相似。  相似文献   
5.
骨科植入物表面抗感染修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科植入物相关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通常采用抗细菌初始黏附、表面主动抗菌和促进骨整合等表面修饰技术使植入物具备抗感染特性,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文章就骨科植入物相关感染的发生机制、特点以及植入物表面抗感染修饰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新型抗感染植入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结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在脊柱手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38例腰椎滑脱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Cage融合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结合术中自体血回输组(组Ⅰ,n=12);自体血回输组(组Ⅱ,n=12);对照组(组Ⅲ,n=14)。术中均采用控制性低血压,记录术前、术中、回输前、回输后、术后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分别记录回输的血量和输异体血量。结果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结合术中自体血回输组术中输异体血量约100ml,自体血回输组输异体血量约400ml,对照组输异体血量约800ml,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结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在脊柱手术中临床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节约血源的方法,可减少异体血输入,避免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载银硅灰石涂层体内抗菌性能.方法 将2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随机取一侧股骨髁,试验组植入载银硅灰石钛板,对照组植入普通硅灰石钛板.术后第12天于术侧膝关节腔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菌液108CFU.两组实验钛板的抗菌性能经实验兔肛温、体重变化,X线摄片结果,钛板、螺钉、骨...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以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报道较多,但两者比较分析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和倒置微创内固定两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经皮加压钢板置入21例,倒置微创系统置入15例,年龄65~91岁。观察置入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全部获得随访6个月,髋关节功能经皮加压钢板组优良率87%,倒置微创内固定组87%。两组患者并发症少,没有患者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提示对于使用髓内固定系统有困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用此两种微创髓外固定系统也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载银等离子喷涂的硅灰石涂层,以期获得具有抗菌作用的植入物涂层材料。方法将硅灰石涂层浸入不同浓度(1%、5%、9%)硝酸银溶液中载银24h。经扫描电镜观察涂层表面形貌、配套能谱仪分析表面物质成分、X射线衍射仪测定物相组成及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涂层载银量等方法筛选合适的载银工艺。运用所选工艺制备载银涂层,并进行银离子缓释和抑菌环试验。结果随着硝酸银浓度的提高,涂层载银量增加。同时考虑载银量和成本因素,选择5%硝酸银溶液载银工艺进行后续研究。5%硝酸银溶液载银涂层在去离子水中银呈均匀释放50d以上;抑菌环持续40d以上,其最大直径为(6.00&#177;0.25)mm,与未载银原始硅灰石涂层的抑菌环最大直径(0.23&#177;0.34)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硅灰石与硝酸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酸银,载银量随硝酸银浓度提高而增加。5%硝酸银溶液载银工艺所制备的载银硅灰石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载银等离子喷涂的硅灰石涂层,以期获得具有抗菌作用的植入物涂层材料.方法 将硅灰石涂层浸入不同浓度(1%、5%、9%)硝酸银溶液中载银24 h.经扫描电镜观察涂层表面形貌、配套能谱仪分析表面物质成分、X射线衍射仪测定物相组成及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涂层载银量等方法筛选合适的载银工艺.运用所选工艺制备载银涂层,并进行银离子缓释和抑菌环试验.结果 随着硝酸银浓度的提高,涂层载银量增加.同时考虑载银量和成本因素,选择5%硝酸银溶液载银工艺进行后续研究.5%硝酸银溶液载银涂层在去离子水中银呈均匀释放50 d以上;抑菌环持续40 d以上,其最大直径为(6.00±0.25)mm,与未载银原始硅灰石涂层的抑菌环最大直径(0.23±0.34)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硅灰石与硝酸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酸银,载银量随硝酸银浓度提高而增加.5%硝酸银溶液载银工艺所制备的载银硅灰石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