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10年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及疫情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10年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趋势.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2010年中国HFRS病例资料及国家监测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全国共报告HFRS病例9526例,发病例数较2009年上升8.93%,报告死亡118例,病死率为1.24%.全国发病明显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季节高峰,11月为全年最高发病月份,多数省份春季高峰发病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秋冬季高峰发病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各年龄组男性发病均高于女性,多数年龄组(除25~30岁和>65岁组外)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60岁年龄组病例所占比例有所升高;病例职业仍以农民最多.与往年相比,各监测点鼠密度及带病毒率变化不明显.各监测点鼠种多且构成复杂,野外以黑线姬鼠占主导优势,居民区以褐家鼠占主导优势,但云南省国家级监测点野外和居住区的优势鼠种分别为黄胸鼠和大绒鼠,并在野外大绒鼠监测到新型汉坦病毒(泸西病毒).结论 HFRS在中国分布广泛,发病呈地域性和聚集性,局部地区仍存在暴发和流行的风险,发病人群特征及不同类型疫区的发病季节分布均有变化.  相似文献   
2.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梅里斯区是历史上的布病老疫区,1998年以来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005年发病率445.83/10万,达到历史最高。为此,于2008年7月3~24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梅里斯区布病发病率、对健康危害及引起布病发生、流行、蔓延的原因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锡林浩特市牧区不同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措施的效果,探索牧区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干预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锡林浩特市3个苏木(乡镇)分别作为健康教育加行为干预组、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对不同苏木的15岁以上牧民分别实施为期1年的不同的干预措施。干预前后用统一的调查问卷以面对面的形式入户调查。通过比较干预前后和各干预组间的知晓率和防护行为的改变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各组布病防治知识的总体知晓率分别由干预前的58.1%~64.6%提高至干预后的77.4%~88.0%。协方差分析发现健康教育加行为干预组对于知晓率的干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防护行为的正确率仅健康教育加行为干预组有显著提高,由54.2%提高到57.9%(P<0.05)。结论健康教育为主的干预措施显著提高了当地牧民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才能有效改变当地牧民的防护行为。  相似文献   
4.
2009年中国狂犬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航  满腾飞  李群  殷文武 《疾病监测》2010,25(12):934-937,957
目的根据2009年全国狂犬病监测数据,分析中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方法利用2009年"传染病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6省上报的哨点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结果 2009年全国24个省份的892个县(区)报告发病数2213例,报告死亡2131例。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较2008年分别下降10.3%和10.2%。中国狂犬病疫情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次为中东部地区,报告发病数较多的省份为广东、广西、贵州、湖南和河北省(自治区),报告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56.6%。病例仍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69.3%、10.6%和7.4%。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34∶1。儿童和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监测点报告的539例病例中,病例的致伤动物仍以犬为主,占87.9%;其次为猫,占5.8%。潜伏期在半年内的居多,占总病例的75.2%。病例暴露后疫苗注射率为15.2%(62/408),其中,Ⅲ级暴露者的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为6.3%(21/334)。监测点暴露预防处置门诊的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9%以上,伤人动物以犬为主,占84.0%;其次是猫,占10.5%。各省份监测门诊合计的就诊者伤口自行处理率较低,Ⅲ级暴露者的抗狂犬病血清/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率均不高。各监测点监测门诊的暴露分级构成差异依然存在,这可能与各地就诊者暴露特点不同有关,也提示各监测门诊的分级标准不统一。结论 2009年狂犬病疫情继续下降,但疫情县(区)数占所有县(区)总数的比例在有所升高,并有向西部和北部扩散的趋势。病例多发于农村,儿童和老年人仍是风险较大的人群,犬和猫仍是中国狂犬病主要的宿主动物。病例中的暴露后伤口处理、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情况都极差,成为患者发病的直接原因。狂犬病的防控,需多部门联防联控,卫生部门应做好健康教育和暴露预防处置等工作。  相似文献   
5.
齐齐哈尔梅里斯区布鲁氏菌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牧区布鲁氏菌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3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对2008年30名感染者及按年龄、性别和村屯匹配的90名非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与牲畜及其制品接触的方式,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梳羊绒、偶尔抱羊羔、处理流产物和接生牛犊是布鲁氏菌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梳羊绒、抱羊羔、处理流产物和接生牛犊是该地区布鲁氏菌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梅里斯区农民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梅里斯区是历史上的布病老疫区,从1998年开始发病率逐年上升,2005年发病率是445.83/10万,达到历史最高,居黑龙江省之首,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此,2008年7月3—24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梅里斯区布病发病及对健康危害情况、当地农民对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开展了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布鲁氏菌病(布病)感染高发区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布病发生的关系。 方法 2008年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高危人群开展布病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病例组53例,对照组342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 共调查2459人,发病7例,发病率为284.66/10万;养殖户的感染率大于非养殖户感染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布病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养羊数量、羊产羔数量、羊流产数量和羊羔在室内饲养数量、放牧、接羔、收拾家畜粪便、参加家畜免疫、剥皮、吃病畜肉、抱羊羔和抱牛犊。 结论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布病的羊,布病牛占次要位置。应采取检疫、免疫、淘汰病畜等措施,提倡圈养,对广大群众加强布病防治健康教育,使农民在饲养、接羔、打扫圈舍和处理流产物时做好个人卫生防护,不吃生或未煮熟的牛羊肉,以降低人间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定量分析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的分布与地形地貌、气温、降水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监测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旱獭位置点的空间定位;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提取与喜马拉雅旱獭相关的地形地貌、气温、降水等生态环境参数;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旱獭发现点与生境参数的叠加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 有77.27%(153/198)的喜马拉雅旱獭发现点分布在高程值为3000 ~ 4000 m的地区;当坡度为0~ 17度,坡向范围在91~270度(以180度为正南方向)时,旱獭数量最多;最暖月最高温为14.3 ~ 17.5℃、17.6 ~ 20.8℃和20.9~24.0 ℃3个温度区间内,喜马拉雅旱獭发现点分布总和约占到总数的95%(186/198);喜马拉雅旱獭发现点较为均匀地分布于降水量在46 ~ 108 mm范围内的地区.结论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大范围内的鼠疫宿主动物适宜生境的定量分析,空间信息技术在鼠疫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2009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2009年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特征,为开展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全国人间布病病例及布病国家级监测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年全国共报告人间布病35 816例,报告发病率为2.70/10万;内蒙古、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北、宁夏6个省(自治区)报告发病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1.77%;监测点羊平均阳性率为1.49%,牛平均阳性率为1.36%;全国共分离到羊种3型布鲁氏菌68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94.7%。结论中国人间布病疫情仍主要分布于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北方地区,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特征。布鲁氏菌流行优势菌株是羊种3型,部分地区畜间布病感染菌株来源复杂。青海、西藏、新疆等西部牧区应进一步加强人间及动物间布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