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7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消化内镜超声探头的清洗消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37所医院的消化内镜超声探头清洗和消毒灭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70.27%的医院内镜超声探头数量为1~3条,奥林巴斯品牌最多(72.97%),48.65%的医院内镜中心每日使用探头的患者例数为0~5例;83.78%的医院采用专人清洗消毒内镜超声探头,人员主要以护理员为主(51.35%);清洗方法以"酶洗-擦洗-擦干"为主(89.19%),清洗时间以>1 min为主(62.16%);83.78%的医院内镜超声探头消毒方式为化学消毒剂浸泡,其中以邻苯二甲醛(70.27%)和全浸泡消毒(48.65%)为主;消毒时间以≥ 5 min为主(56.76%);27.03%的医院对内镜超声探头进行灭菌,其中以"一用一灭菌"(21.62%)和过氧乙酸浸泡10 min(10.81%)为主;消毒灭菌后的内镜超声探头主要放置在内镜储存柜(56.76%);78.38%的医院对当日拟使用的内镜超声探头进行再次消毒;56.76%的医院从未对消毒后的内镜超声探头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结论 37所医院对内镜超声探头清洗和消毒灭菌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尽快制定内镜超声探头清洗消毒相关国家标准,规范内镜超声探头的清洗消毒流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诱导化疗对累及眼部的晚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2012年10月~2017年1月共11例诱导化疗治疗累及眼部的晚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年龄42~62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9例原发,2例复发;中晚期局部肿瘤患者5例(T3-4aN0M0),非常晚期局部肿瘤(T4bN0M0)患者6例。肿瘤均侵及眶壁或眶内,6例患者出现眼眶部肿胀、溢泪、突眼、复视等眼部症状。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自入院随访至2018年3月,全部患者随访9~54个月,4例患者生存,7例患者死于肿瘤局部扩大或转移。诱导化疗对3例患者有效,眼部症状有明显改善,2例部分缓解,1例为完全缓解;8例患者疾病稳定。11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局部中晚期肿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局部非常晚期肿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所有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14.1%,诱导化疗有效患者的1、2年生存率为100%和50%。结论 晚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患者的预后较差,局部中晚期患者的预后稍好于局部非常晚期患者。诱导化疗对部分晚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患者有效,对诱导化疗敏感的患者生存预后更好且眼部功能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术前应用影像学方法较为准确地显示直肠癌病变并提供定量分析信息,对临床合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通过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多参数成像技术,可从分子水平反映组织的弥散和灌注情况,理论上可定量显示直肠癌内部细胞密度、微血管密度的结构学信息及肿瘤细胞代谢的功能学过程,从而反映肿瘤不同时期的异质性及其程度。本文就IVIM技术在直肠癌方面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过氧乙酸和环氧乙烷两种不同方法对胰腺包裹性坏死(WON)并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内镜的灭菌效果。方法 选取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WON并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患者使用带副送水功能的内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A组采用过氧乙酸浸泡灭菌,B组采用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滤膜法采集内镜的钳子管道、送气/送水管道和副送水管道3个位点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比较两组内镜灭菌合格率、菌落数和检出MDRO情况。结果 共采集78条副送水内镜,A组和B组各39条,共234份标本,A组和B组内镜灭菌合格率分别为61.54%、100%。A组钳子管道灭菌合格率为82.05%,送气/送水管道灭菌合格率为89.74%, 副送水管道灭菌合格率为74.36%,B组3个位点灭菌合格率均为100%。A组钳子管道、送气/送水管道和副送水管道菌落总数范围分别为0~6、0~112、0~23 CFU,分离MDRO 36株,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将A组15条不合格的内镜转为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后,微生物学监测合格率达100%。结论 对于WON并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的内镜,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方法更有效。对内镜的微生物学监测不能仅局限于钳子管道的监测,带副送水功能的内镜需监测副送水管道,以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消化内镜超声探头的清洗消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37所医院的消化内镜超声探头清洗和消毒灭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70.27%的医院内镜超声探头数量为1~3条,奥林巴斯品牌最多(72.97%),48.65%的医院内镜中心每日使用探头的患者例数为0~5例;83.78%的医院采用专人清洗消毒内镜超声探头,人员主要以护理员为主(51.35%);清洗方法以"酶洗-擦洗-擦干"为主(89.19%),清洗时间以>1 min为主(62.16%);83.78%的医院内镜超声探头消毒方式为化学消毒剂浸泡,其中以邻苯二甲醛(70.27%)和全浸泡消毒(48.65%)为主;消毒时间以≥ 5 min为主(56.76%);27.03%的医院对内镜超声探头进行灭菌,其中以"一用一灭菌"(21.62%)和过氧乙酸浸泡10 min(10.81%)为主;消毒灭菌后的内镜超声探头主要放置在内镜储存柜(56.76%);78.38%的医院对当日拟使用的内镜超声探头进行再次消毒;56.76%的医院从未对消毒后的内镜超声探头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结论 37所医院对内镜超声探头清洗和消毒灭菌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尽快制定内镜超声探头清洗消毒相关国家标准,规范内镜超声探头的清洗消毒流程。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究C di GMP对临床内镜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和对高水平消毒剂的抗性。方法 收集江西省某三甲医院临床内镜上分离的PA,经C di GMP诱导后,观察PA在不同时间的生长情况|结晶紫染色法评价C di GMP诱导后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试验检测C di GMP诱导6 d后的PA生物膜对2.4%戊二醛的抗性。结果 C di GMP诱导对野生型PA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生物膜形成能力具有促进作用(P<0.05),且浓度在20 μmol/L时生物膜形成能力最强。C di GMP诱导6 d后形成的生物膜对消毒剂抗性增强,且浓度在20 μmol/L时最小抑菌浓度试验和最小杀菌浓度试验结果高达14 000、24 000 mg/L,消毒剂抗性程度最高。结论 C di GMP对临床内镜收集的野生型PA的生物膜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存在一定量效关系,能增强生物膜对消毒剂的抗性。  相似文献   
7.
 内镜诊疗操作的侵入性和清洗消毒操作的开放性等特点,使内镜中心已成为气溶胶产生的重点区域,医务人员长期气溶胶暴露后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消化内镜中心的气溶胶来源、医务人员暴露风险以及防控策略等多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内镜医务人员防范职业暴露,保障人体健康提供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JP2〗探究在护理部垂直管理体系下建立和实施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分配方案的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实施绩效考核前后员工个人综合素质自评以及临床科室对CSSD工作满意度他评的变化。结果 无菌包工作量从2016年的月均(8 871.58±1 175.60)件提升至2018年的月均(10 313.83±1 176.46)件(F=4.742,P=0.015)|无菌包缺陷率从0.842‰降低至0.404‰(χ2=18.710,P<0.001)。雷达图显示,实施绩效考核管理方法后CSSD工作人员10个指标得分均明显提高|临床科室满意度从(99.70±2.04)分提高至(99.91±0.34)分(P=0.254)。结论 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对CSSD人员起到了有效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提高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及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周梦娇 《疑难病杂志》2013,12(7):563-565
<正>缩宫素广泛应用于产科催产、引产、止血及促子宫恢复等方面,也普遍用于妇科子宫肌瘤核除术患者的止血。不同的给药方式对机体的影响各异,当缩宫素使用不当,将引发患者恶心呕吐、头痛、面色潮红及血液动力学的一系列显著改变,可致心率急速增快、血压迅速下降等。因此,在麻醉过程中应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软式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情况,探讨刮痕对内镜再处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综合性医院162条再处理后的内镜钳子管道内部情况进行调查,使用管腔检测仪观察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情况,并对管腔进行微生物检测,最后将刮痕严重、反复培养不合格的管腔拆卸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刮痕内情况。结果 162条内镜的钳子管道中有刮痕的占91.36%(148条),其中黑色刮痕占18.24%(27/148),微生物检测不合格率为18.52%(5/27);黄色刮痕占6.76%(10/148),微生物检测不合格率为20.00%(2/10)。将1条刮痕严重、反复微生物检测不合格的内镜钳子管道拆卸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纵横交错的生物膜。结论 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率高,刮痕为生物膜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繁殖环境,影响内镜再处理质量,建议定期使用管腔检测仪检查钳子管道内刮痕情况,并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