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的全管道灌流器对副送水内镜清洗消毒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患者使用后的奥林巴斯副送水肠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和C组各30根,B组32根。A组使用改良前的普通灌流器,且未对副送水管道进行特殊处理;B组使用改良前的普通灌流器,但使用外接连接管(MAJ-855),对每个清洗消毒步骤均使用30 mL注射器对副送水管道手工注气注液最少3次;C组使用改良后的全管道灌流器。3组内镜均按照标准步骤进行清洗消毒及干燥,比较3组内镜各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清洗消毒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洗消员)手工操作时间以及躯体疲劳程度。结果 A组内镜整体消毒合格率为30.0%,B组为78.1%,C组为100.0%。3组内镜整体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14,P<0.001)。3组内镜的送气送水管道和钳子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内镜副送水管道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73,P<0.001)。洗消员清洗消毒手工操作时间A、B、C组分别为:(4.81+0.63)、(6.72+0.42)、(4.88+0.66)min,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149,P<0.001)。洗消员清洗消毒3组内镜的躯体疲劳量表评分A、B、C组分别为:(4.67+1.32)、(5.83+0.91)、(4.33+1.03)分,洗消员清洗消毒3组内镜的躯体疲劳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48,P<0.001)。结论 改良的全管道灌流器可提高副送水管道的消毒合格率,节约洗消员的手工操作时间,降低洗消员的躯体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后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情况, 评价残留组织胶对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6—8月某三甲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患者使用后的胃镜41条, 清洗消毒后采用管腔检测仪目测法观察内镜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情况并进行微生物检测, 比较有无残留组织胶内镜组的清洗消毒合格率和菌落数分布情况。结果 41条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使用后的钳子管道, 清洗消毒后28条有组织胶残留, 发生率为68.29%。组织胶残留部位以距离钳子管道出口0~2 cm处为主(23条), 组织胶残留形状多呈块状(23条)。28条残留组织胶内镜首次清洗消毒合格率为46.43%(13条), 13条无组织胶残留的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为100%, 两组内镜首次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4, P=0.003)。残留组织胶内镜组和无组织胶残留内镜组的菌落数分布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7, P<0.001)。28条残留组织胶内镜重复清洗消毒合格率为53.57%(15条), 与残留组织胶内镜首次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 P=0.593)。残留组织胶内镜重复清洗消毒后菌落数与首次清洗消毒菌落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5, P=0.236)。结论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后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发生率高, 导致钳子管道清洗消毒不合格率及细菌检出率高, 降低了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感染管理风险感知与应对的效果。方法:采用品管圈工具对某医院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进行调研,统计内镜水-气管道与副送水管道、活检管道、抬钳器管道及纯化水染菌量合格率,发现感染预防与控制风险点,分析其原因并持续改进。结果:水-气管道与副送水管道、活检管道、抬钳器管道、纯化水合格率分别由改善前的96.67%、92%、70%、0%提高至100%、95%、95%和100%,并形成符合规范和医院实际情况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监测流程与制度。结论:以品管圈的方式规范软式内镜环境卫生学监测,可发现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再处理流程中的风险并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调查山东省不同级别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制定调查方案,对不同级别的17所医院进行现场查看和问卷调查并对使用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进行抽样检测。结果 17所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基本符合要求,其中3所二级医院未设置独立洗消间,4所医院清洗消毒流程不规范;抽样检测20条电子胃镜、14条电子肠镜清洗消毒效果,三级及二级医院内镜外表面合格率分别为95.0%、71.4%,内镜活检管道道合格率为80.0%、57.1%,送气送水管道合格率75.0%、71.4%;共检出30株病原体,主要来自活检道及送气送水道,分别占33.3%、26.6%;病原体检出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占36.7%。结论山东省医院消化内镜消毒灭菌比较规范,仍需进一步加大培训管理力度,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3种方法对呼吸机管道消毒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3种方法消毒呼吸机管道的效果。方法对呼吸机管道分别采用1%施康含氯消毒剂浸泡(方法A)、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方法B)和环氧乙烷灭菌(方法C)3种方法进行消毒灭菌,于消毒前、后采样进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及生物学监测,比较3种方法的消毒效果。结果消毒前所有样本细菌培养阳性率100%;呼吸机管道的细菌数达70 000~120 000CFU/cm2;方法C生物学监测灭菌合格率为100%,细菌培养阳性率为零,与方法A、B(合格率分别为86.25%、90.00%,阳性率分别为16.25%、13.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呼吸机管道污染严重;浸泡法消毒效果受外界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大,易造成消毒不合格或消毒后再污染;环氧乙烷法消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一元低腐蚀性过氧乙酸消毒液对通过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的内镜钳子管道的消毒和生物膜去除效果,并观察验证过氧乙酸消毒液消毒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方法生物膜去除效果检测选取奥林帕斯内镜售后服务机构集中回收的临床已使用的内镜钳子管10条搭建生物膜模型后采用过氧乙酸浸泡后抽样。临床观察消毒液有效性和时效性,选取2019年1-12月300条胃镜和300条肠镜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过氧乙酸消毒液消毒,统计内镜消毒效果;比较每条内镜连续5 d经步骤a、b来采集样本以检测管道表面附着情况。比较连续使用14 d,浸泡212条内镜后消毒效果。结果内镜钳子管道经过刷洗+过氧乙酸杀灭5 min和15 min,细菌培养无菌生长,生物膜有效去除。胃镜消毒后菌落数平均为(9.362±2.621)CFU低于消毒前菌落数(P<0.001),胃镜消毒合格率为100.00%(300/300)。肠镜消毒后菌落数为0 CFU低于消毒前(P<0.001);肠镜消毒合格率为100.00%。连续使用过程中采集天数对菌落数目无明显影响,且采集天数、采集步骤的交互作用对菌落数目无明显影响。连续使用14 d后浓度仍>1 000 mg/L,为有效浓度,消毒后内镜抽样合格率为100.00%。结论过氧乙酸消毒液在软式内镜消毒中具有较好效果,能有效去除生物膜,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患者的感染现状及疾病谱分布情况,为MDRO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ICU住院患者资料,比较ICU感染MDRO者(病例组)、ICU非MDRO感染患者(对照组),以及非ICU感染MDRO者疾病谱等差异。结果 ICU MDRO感染患者总体构成呈上升趋势;感染患者以男性居多,其中大多数为老年人,MDRO感染患者较未感染患者死亡比例更高。直接入住ICU感染MDRO者在整个MDRO感染群体中占比最高。ICU MDRO感染患者检出菌株以鲍曼不动杆菌居首位,非ICU MDRO感染患者检出菌株以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前两组患者的疾病谱相似,以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其中又以肺部感染为主;ICU非MDRO感染患者疾病谱以高血压居首位,与感染患者存在差异。不同疾病的顺位随着年份增长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 MDRO感染患者疾病谱复杂多样,应做到科学、精准、规范治疗,注意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同时强化感染预防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风险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458例骨科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asso logistic回归分析骨科创伤住院患者术后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纳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另选取2021年2—10月224例骨科创伤患者建立验证组,对建模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458例创伤患者为建模组,其中创伤合并MDRO感染114例,感染率24.89%;非MDRO感染组患者34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lasso logistic回归分析,APACHE Ⅱ评分≥20分(OR=2.567,95%CI: 1.593~4.178)、发热日数≥3 d(OR=2.656,95%CI: 1.631~4.361)、住院日数≥10 d(OR=3.563,95%CI: 2.207~5.808)、使用抗菌药物(OR=2.314,95%CI: 1.415~3.848)、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日数≥7 d(OR=2.114,95%CI: 1.329~3.624)是创伤患者术后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中的5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创伤术后MDRO感染的Nomogram模型,验证结果显示:Bootstrap内部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建模组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877 8,验证组AUC为0.871 8。说明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决策分析曲线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获益性。结论 Nomogram预测模型的建立有利于早期识别创伤患者术后MDRO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从而降低MDRO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在内镜床旁预处理环节使用一次性内镜床旁预处理盒对内镜的清洗效果, 以及清洗阶段清洗槽内清洗液用量, 为提高内镜清洗质量, 降低临床成本探索可行措施。方法 选取112条使用后的胃肠镜随机分为A、B两组, 在预处理阶段, A组使用传统预处理桶, B组使用一次性内镜床旁预处理盒, 在清洗阶段每组再分为2小组, 即A1、A2、B1、B2共4组, A1、B1组清洗槽内清洗液多用一更换, A2、B2组清洗槽内清洗液一用一更换。采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法和NICE CHECK残留蛋白检测法检测床旁预处理前后和清洗后内镜管腔内面相对光单位值(RLU) 和蛋白残留量, 比较各组的清洗效果。结果 预处理前ATP检测值和蛋白质残留量均值A组与B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处理后B组ATP检测值低于A组(P<0.05), 蛋白残留量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洗后, B1、B2组ATP检测值均比A1、A2组低(均P<0.05), 而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ATP检测值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蛋白残留量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使用一次性内镜床旁预处理盒进行预处理, 并在手工清洗阶段采取清洗槽内清洗液多用一更换模式, 是综合临床成本及清洗效果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消毒后肠镜菌落数超标原因,进一步提高软式内镜的再处理水平。方法 分析2021年8月某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的第3季度常规环境卫生学监测资料,查找引起消毒后肠镜二次污染的原因,进行整改。结果 监测的4条胃镜、2份纯化水、2份使用中消毒剂、3份环境物体表面和2份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本均合格;而4条肠镜可见大量细菌生长,染菌量分别为252、315、273、268 CFU/件,均检出放射根瘤菌、藤黄微球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对引起肠镜监测不合格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进一步对气源喷枪喷出的气体、空气过滤器内部及过滤器出口端送气管道进行采样,检出大量的上述微生物。在更换空压机、空气过滤器及气路管道后,气源喷枪气体中细菌数量明显减少。对4条不合格的肠镜重新清洗、消毒、干燥,并进行染菌量检测,结果均合格。结论 消化内镜清洗工作站气路污染是此次消毒后肠镜管腔内部菌落数超标的主要原因。建议应将气路维护及生物学监测纳入相应指南中,减少由此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活检钳的消毒灭菌方法.方法 对环氧乙烷灭菌法和2%碱性戊二醛浸泡灭菌法两种纤维支气管镜活检钳灭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方法灭菌后活检钳均未检出细菌,合格率为100.0%,均达到灭菌效果;2%碱性戊二醛浸泡灭菌后的活检钳在取用和使用时污染率为30.00%,独立纸塑包装低温环氧乙烷灭菌未发生污染,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活检钳应首选独立纸塑包装低温环氧乙烷灭菌法灭菌;对于未配备环氧乙烷灭菌器且活检钳不耐高温则可选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灭菌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软式内镜行环氧乙烷灭菌的纸塑袋包装方法。方法 采用两种内镜纸塑袋包装方法(A组:用40 cm×60 cm×10 cm的立体纸塑袋,把内镜盘成40 cm的大小放入纸塑袋;B组:用尺寸25 cm×185 cm的纸塑袋,把内镜直接从插入部至操作部垂直装入纸塑袋),将消毒干燥完的内镜包装灭菌,比较两种包装方法的差异及操作人员偏好。结果 共计720根软式内镜,包括260系列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均为清洗、消毒、漂洗、干燥后打包,由2名工作人员操作完成,方法A与方法B各包装内镜360根。两组内镜灭菌后包内指示卡均完成变色,灭均后指示卡变色率均为100%。A组平均每根内镜包装时间(82.8±11.4)s,B组为(23.6±3.4)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28,P<0.001);A组5个包装袋发生破裂,B组2个包装袋发生破裂,两组包装破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7,P=0.447)。结论 对软式内镜灭菌时,选用25 cm×185 cm的长形纸塑袋包装方便、省时、省力,符合供应室的灭菌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清洗消毒方法用于手术室内镜器械中的清洗灭菌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开展研究,选择200件污染内镜进行分析,将200件内镜采用抽签的方式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件。对照组采先用手工清洗后使用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灭菌10h,最后使用无菌注射用水清洗干净再使用;观察组先浸泡再清洗,再经由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器进行灭菌处理后使用。最后使用检测残留蛋白法、目测法检测不同清洗灭菌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通过检测残留蛋白法发现,观察组清洗合格率为99.00%,对照组清洗合格率为79.00%,组间差异满足统计学价值(P<0.05);通过目测法检验发现,观察组清洗合格率为99.00%,对照组清洗合格率为80.00%,两组数据差异比较满足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相比手工清洗联合灭菌处理,采用超声清洗、低温灭菌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阜阳市医疗机构医用内窥镜消毒灭菌效果,为预防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内窥镜使用前,在不同部位采样进行细菌培养、致病菌分离、无菌试验和乙肝表面抗原测定。结果2002年~2005年共采集11家医院的337件样本,合格样本270份,总合格率为80.12%。内窥镜消毒灭菌效果合格率逐年提高。活检管道合格率从2002年的30.77%提高到2005年100%,注水瓶水、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都从2002年很低提高到2005年的90%以上。结论加强管理,改善消毒灭菌方法,可有效提高医用内窥镜消毒灭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智能内镜储存柜和标准内镜储存柜在干燥消化内镜管腔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压力气枪对活检管腔充气的时间,将240条内镜分为30 s、40 s、50 s充气组,每组80条,充气结束后30 s、40 s、50 s充气组各排除已干燥内镜13、30、41条,将每组中干燥不合格的内镜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新内镜中心验收过程中模拟内镜清洗消毒流程,查找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案。方法 新内镜中心验收中采用人工和全自动机清洗方法模拟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对终末漂洗用纯水及清洗消毒后内镜进行微生物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析不合格原因并针对性进行改进。结果 纯水供给管道消毒前后内镜终末漂洗用纯水检测合格率分别0、100%,染菌量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200(186,213)、1.5(0,6)CFU/1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酶液浓度调整前后人工清洗消毒内镜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0.00%、91.67%。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AER)自身消毒前后,自动清洗消毒机空载运行后水标本检测合格率分别为30%、100%,染菌量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97.5(8,175)、4(1.75,6.00)CFU/1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管腔疑似有生物膜形成的内镜用2 000 mg/L过氧乙酸消毒后,合格率达100%。结论 新内镜中心纯水供给管道未消毒、内镜清洗环节中酶液浓度错误、AER未进行自身消毒、内镜管腔生物膜形成是此次新内镜中心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针对性改进后,问题得到解决。为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应积极重视新内镜中心启用前的验收工作,消除造成内镜消毒不合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手术室腔镜4种消毒灭菌方法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手术室内镜安全、高效、实用的消毒方法。方法观察医院手术室使用后的腹腔镜和鼻内镜,共120例,随机分为A、B、C、D 4组,分别使用高温高压、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离子体及2%碱性戊二醛进行消毒灭菌,并对使用后及4种方法消毒灭菌后的内镜取样行细菌培养,观察菌落数,比较4种消毒方法的灭菌效果。结果内镜清洗前各部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菌落数从0至无法计数;使用后清洗前各组内镜的平均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镜4种方法消毒灭菌后的平均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消毒方法的效果等同;过氧化氢等离子体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的消毒方法;2%碱性戊二醛浸泡30 min可作为环氧乙烷、高温高压消毒灭菌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