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Kocher切口游离十二指肠降部并纵行切开之,显露乳头创面出血点,检查出血原因,细丝线缝扎止血后缝闭十二指肠切口,行减压性胃造瘘.结果在本组1030例EST患者中,术后出现出血398例,需外科手术处理的2例,均为细小动脉出血,其中1例为切开部位出现变异血管,1例为切开部位有误,均经手术止血后而治愈.结论EST术后出现持续性出血多为动脉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者及时外科手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胰胆管汇流异常(anomalous junction of pancreatico biliary duct,AJPBD)是指在解剖学上胰管和胆管由于在十二指肠壁外合流,形成过长共同管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致胆汁和胰液混流,引起一系列胆胰系病变,本病由本積(1916)、Babbitt(1969)、古味(1975)相继报道,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广泛开展,报告的例数日益增多,我院自1977年开展ERCP以来,共发现119例,约占ERCP检查总数的0.85%,其中男29例,女90例,男女比例1:3.1,年龄3~64岁,平均31.48±20.0岁,其中<10岁33例,11~20岁23例,21~30岁15例,31~40岁20例,41~50岁11例,51~60岁9例,>60岁8例,病史最短6h,最长32年,临床症状:发热36例,腹痛104例,恶心呕吐76例,黄疸43例,腹块12例,肝功异常49例,有淀粉酶增多史25例,胰胆管AJPBD的诊断,主要依据为ERCP片上共同管的长度和形态.具体长度为≥15 mm,按Komi对AJPBD的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即胰管汇流到胆管上为P-B型,胆管汇流到胰管上为B-P型,胰胆管汇合形式复杂不能按上述二型分类者为复杂型.本组结果:胰胆管共同管长度为15~45 mm(22.4±16.0 mm),其中P-B型89例,B-P型35例,复杂型3例,各种胰胆疾病情况及AJPBD关系附表.  相似文献   
3.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的学习过程非常困难,尤其是在胆道和胰腺内镜超声方面。由于超声内镜探头的扫查位于消化道内,活动范围较大,体外无法直接观察到探头的空间位置,加上胆胰系统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初学者很难建立完整准确的空间解剖概念,对扫查的图像不能正确理解和辨认,成为制约EUS培训的主要问题。以往技能培训多是临床实践,近年来计算机模拟和活体动物培训已经应用于初始培训,可有效避免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同时可迅速提高医生的操作技能,但由于上述培训方式价格昂贵,难以普及推广。2010年6月开始我中心在胆胰系统超声内镜规范化培训中采用了模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Z"型及网状食管支架置入后的病理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探讨Z型及网状支架置入实验犬食管后局部的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选择成年健康实验犬,均分为Z型组和网状组,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型或网状食管支架,分别于术后1,2,4,8 wk分批处死每组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进行大体、光镜、电镜分析,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能有效地固定食管支架.支架术后1,2 wk局部食管粘膜炎症反应显著,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食管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术后4,8 wk增生组织已完全覆盖支架结构,并连接成片,管腔明显狭窄,局部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炎症反应缓解.两组实验标本病理形态基本相似,仅"网状"组于术后1,2 wk炎症反应明显,粘膜广泛出现溃疡.结论支架术后食管组织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术后4,8 wk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网状及Z型支架术后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网状支架术后局部炎性反应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克罗恩病(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141例临床怀疑小肠CD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结合内镜表现和临床随访结果为最终诊断结果,对比分析小肠CD双气囊小肠镜、CT小肠成像以及胶囊内镜的检出率和确诊率.结果 双气囊小肠镜检出小肠CD 128例,检出率为90.8%( 128/141),最终经病理及临床随访确诊126例,确诊率为98.4% (126/128);CT小肠成像检出小肠CD 19例,检出率为76.0%( 19/25),最终经病理及临床随访确诊17例,确诊率为89.5% (17/19);胶囊内镜镜检出小肠CD 15例,检出率为60.0%( 15/25),最终经病理及临床随访确诊14例,确诊率为93.3% (14/15).双气囊小肠镜组小肠CD检出率和确诊率均高于胶囊内镜和CT小肠成像.结论 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CD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存在内镜检查禁忌证者CT小肠成像可作为首选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过氧乙酸溶液应用于消化内镜消毒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消化内镜40条分成两组,每组胃镜和肠镜各10条,观察组接受新型过氧乙酸溶液消毒10 min,对照组接受常规2%戊二醛溶液消毒10 min,比较两组消毒合格率,评价新型过氧乙酸溶液消毒的有效性.有效性获得证实后,再选择消化内镜80条分成四组,每组胃镜和肠镜各10条,分别接受新型过氧乙酸溶液消毒2 min、3 min、4 min和5 min,比较消毒合格率,探讨新型过氧乙酸溶液消毒的高效性.结果 对照组胃镜消毒合格率为100% (10/10),肠镜消毒合格率为90%(9/10),消毒后胃镜和肠镜均能检出菌落;观察组胃镜和肠镜消毒合格率均为100%,且消毒后胃镜和肠镜均不再检出菌落,明显优于对照组.新型过氧乙酸溶液消毒3 min组、4 min组和5 min组胃镜消毒合格率均为100%(10/10),明显高于2 min组的30% (3/10) (P <0.05),但3 min组仍可检出菌落;2 min组肠镜消毒均不合格,4 min组和5 min组肠镜消毒合格率均为100%,明显高于3 min的80% (8/10) (P <0.05),但4 min组仍可检出菌落.结论 新型过氧乙酸溶液可用于临床消化内镜的消毒,较2%戊二醛溶液更符合消化内镜高水平消毒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小肠疾病采用传统检查技术诊断困难,至2001年胶囊内镜检查系统问世,其诊断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胶囊内镜诊断具有无创、高效等优点,已成为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的主要诊断方法。现回顾近年间我院1000例接受OMOM胶囊内镜检查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在不同小肠疾病中的检查成功率、病变检出情况等,评价该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改良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内镜下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内镜介入需要在检查前行肠道的清洁准备。肠道清洁是结肠镜、小肠镜及胶囊内镜等检查防止误诊、漏诊提高诊断阳性率的关键。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比较用改良的“3合1”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磷酸钠盐口服溶液3种清肠剂的结肠镜检查患者顺应性、安全性和清肠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酸性氧化电位水在不同作用时间下对G+菌、G-菌、幽门螺旋杆菌及乙型肝炎病毒的杀灭效果。方法:选择10秒、30秒、1分钟、3分钟、5分钟和10分钟6个时间点,采用悬液定量杀菌实验进行观察。结果:使用现制的有效氯含量在45~75mg/L,pH值为2.7~3.0的酸性氧化电位水作用10秒即可完全杀灭G+菌、G-菌、幽门螺旋杆菌及乙型肝炎病毒。结论:酸性氧化电位水杀灭微生物快速、有效,抗菌谱广,对乙型肝炎病毒亦具有强大的杀灭效果,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消毒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