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外科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术后大出血的原因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Kocher切口游离十二指肠降部并纵行切开之,显露乳头创面出血点,检查出血原因,细丝线缝扎止血后缝闭十二指肠切口,行减压性胃造瘘。结果 在本组1030例EST患者中,术后出现出血398例,需外科手术处理的2例,均为细小动脉出血,其中1例为切开部位出现变异血管,1例为切开部位有误,均经手术止血后而治愈。结论 EST术后出现持续性出血多为动脉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者及时外科手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50例临床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随机分为乳头括约肌切开组(EST组)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组(SEST+EPBD组),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ST组和S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2%和97%(χ2=1.19,P0.05)。EST组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2例,出血4例,结石复发11例,逆行性胆道感染15例。SEST+EPBD组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1例,出血1例,结石复发2例,逆行性胆道感染6例。两组取石成功率及近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并且尽可能的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ST)诊治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219例疑似胆总管结石患者,先行ERCP观察胆总管,摄片证实为胆总管结石后行EST治疗。结果本组189例患者经ERCP证实为胆总管结石,181例行EST取石成功,4例巨大结石(直径〉3.0cm)和4例胆总管内多发结石择期行腹腔镜胆管镜取石或直接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1例行EST后切口出血,立即停止手术并给予止血治疗后好转。术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咽部刺激、恶心、呕吐、腹胀、轻度腹痛等症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和急性胰腺炎,无死亡病例。结论ERCP联合EST诊治疑似胆总管结石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减少胆管巨大结石取石中十二指肠乳头大切开所导致的复发性胆管结石,初步尝试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探讨此技术对恢复胆管括约肌功能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间,在北医三院消化科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结石大小1.0~2.5 cm,胆总管内径1.2~3.0 cm),且既往无ERCP史的患者3例,内镜下行胆管括约肌大切开(EST切口≥1.0 cm),取石成功后分别于胆管及胰管内放置塑料支架,然后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并在EST术前、术后即刻及乳头成型术后3周取出胰胆管支架后,分别行胆管及Oddi括约肌测压,并随访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另取5只家猪,进行相似的实验(除胆管取石外)。 结果 患者及实验动物测压结果均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后,Oddi括约肌压力显著降低,而在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后3周有明显恢复。3例患者均成功完整取石,术后未出现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后3周拔除支架后,内镜下可见乳头愈合。动物解剖显示与未作处理的十二指肠乳头比较,未行乳头成型术的十二指肠乳头肌层完全断裂无愈合,行乳头成型术的肌层可见瘢痕性修复愈合。 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后,应用和谐夹进行夹闭的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可加速乳头愈合,保留括约肌压力,恢复乳头的抗反流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引导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十二指肠乳头迟发型大出血的影响因素及内镜下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经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科行ERCP诊疗的1571例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诊疗资料。结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组术后迟发型大出血率(5/1034,0.48%)略高于球囊扩张组(0/479,0),但无显著差异(0.88%vs 0,P=0.066)。5例大出血患者均在内镜下成功止血,其中1例止血钳止血,2例氩离子凝固术(APC)止血,2例肾上腺素注射止血,1例注射止血成功后再次出血,采用APC止血成功。结论 APC是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迟发型大出血止血的有效措施,操作简单且安全,采用球囊扩张可能降低十二指肠乳头迟发型大出血的发生率,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郑捷 《内科》2012,7(1):34-35
目的 总结经十二指肠镜治疗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2月至2011年4月经十二指肠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06例患者资料.结果 106例中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95例,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6例,一次性成功取净胆总管结石101例,5例镜下治疗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无1例出现憩室穿孔并发症.结论 十二指肠镜对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进行治疗,相对正常乳头下而言,操作难度有所增大,乳头切开以小切开为宜,十二指肠镜对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进行镜下治疗依然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覆膜金属支架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无法控制的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以来的资料,11年间共开展EST 3460例,发生出血29例(0.84%).其中4例患者在采用常规方法无法止血后,跨乳头释放全覆膜金属支架进行压迫止血.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放置覆膜金属支架并成功止血.1例支架留置1周后顺利拔除;1例支架于4周内自行脱落;2例患者拒绝拔除支架,通畅时间大于6个月和12个月.放置及拔除支架过程中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对于EST无法控制的出血,放置覆膜金属支架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术中、术后出血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EST术中、术后出血的12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总结其经验教训。结果 12例EST术中、术后出血患者中,即时出血9例,迟发性出血3例;渗血9例,搏动性出血3例;轻度出血9例,中度出血2例,重度出血1例。内镜下治疗成功10例(轻度出血9例,中度出血1例),内镜下止血无效行DSA治疗2例(中度出血1例,重度出血1例);并发轻度胰腺炎1例,无其他并发症;全部病例均治愈,无手术及死亡病例。结论 EST术中、术后出血多为渗血和即时出血,出血多为轻度至中度,内镜下治疗多能止血,无效时应及时行DSA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X线稀钡剂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患者乳头功能的改变.方法 自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对89位EST取石术患者检测乳头功能的改变,EST切口大小0.5~1.5 cm,分别于EST术后1周、6个月、1年,采用X线下服用稀钡检查,了解胆管内气体和钡剂向胆管内的反流情况,来判断乳头的功能.结果 X线稀钡钡餐检查术后1周、6个月和1年出现的气体反流者分别为21.3%(19/89)、13.9%(5/36)和13.0%(3/23);钡剂反流者分别为12.4%(11/89)、8.3%(3/36)和8.7%(2/23).EST切口大于1.1 cm的19例患者中9例有气体反流,占47.4%,钡剂反流7例,占36.8%.气体和钡剂混合反流的患者5例,其中EST切口为1.2 cm者2例,EST切口为1.5 cm患者3例.结论 稀钡检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患者乳头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EST术后患者乳头内气体和钡剂向胆管内反流的发生率与EST切口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内镜下单纯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旁憩室的安全性。方法对6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进行内镜下取石治疗,其中35例行单纯EPBD术后取石,30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EPBD取石。比较两组取石取净率、术中出血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取石取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EPBD组术后无出血,明显少于EST+EPBD组(P=0.04)。术后胰腺炎及胆管炎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穿孔。结论单纯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比EST联合EPBD安全,且操作方便,能够减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