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对颈椎生理曲度、椎体间隙及颈椎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选择2003-06/2004-03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应用颈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56.6±10.7)岁;病程3个月~6年,其中混合型9例,神经根型14例。于术后1周和3及6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术后颈椎功能综合恢复情况,颈椎生理前凸及椎体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评定标准:①采用Cobb法测量颈椎生理前凸恢复情况,Cobb角前凸为(+),后凸为(-)。②X射线侧位片测量椎间隙高度。③采用Odom标准以无不适症状为优良,以不适症状间歇发作且不影响工作为良好,以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标准评定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情况及改善率,以改善率≥75%优,50%~74%为良。④采用Weiler分级评估局部反应,分为0级(无临床症状,不需治疗),I级(溶骨<1mm,一般不需治疗)。⑤根据颈椎正侧位X射片植骨块和椎体终板间有连续的骨小梁、骨桥形成,判断为骨性融合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6个月随访。①术后1周及6个月颈椎生理前凸恢复好于术前(8.9±2.6)°,(8.7±2.4)°,(-3.5±4.1)°,(t=2.369,P<0.05),术后1周与6个月随访无明显差异。②术后1周及6个月椎体间隙高度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导航下微创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导航下传统PLIF治疗单节段病变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P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采用导航辅助下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减压、后路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固定术治疗(A组),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1~72岁,平均54.3岁;病变位于L4~5节段20例,L_5S_1节段22例。64例患者采用导航辅助下传统开放减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B组),其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23~74岁,平均56.7岁;病变位于L_(4~5)节段30例,L_5S_1节段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机照射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后均无感染,无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多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术后2周腰痛VAS评分A组优于B组(P0.05),但术后12个月左右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腿痛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导航辅助下微创PLIF与导航辅助下传统开放PLIF均能缓解患者腰痛、腿痛的症状,同样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且导航下微创PLIF比导航下传统PLIF在术后短期内腰痛、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方面优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颈髓过伸性损伤的治疗。方法回顾12年来本院收治的37例老年颈髓过伸性损伤患者,随访观察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随访1~9年,23例手术治疗患者其中有6例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手术,3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髂骨块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8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6例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脊髓功能恢复程度按Frankel分级其中3例由A级恢复至C级,5例由A级恢复至D级,9例由B级恢复至D级,2例由C级恢复至D级,5例由C级恢复至E级。14例保守治疗的患者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其中1例仍为A级未恢复,4例由A级恢复至C级,2例由A级恢复至D级,4例由B级恢复至D级,2例由C级恢复至E级。其中有3例于2—5年后再度瘫痪。结论老年颈髓过伸性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复杂,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脊髓功能的恢复与脊髓损伤程度有关,除此以外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康复锻炼以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神经元E3B1基因表达及其对轴突生长的影响.方法:选择针对E381(NCBI:NM-024397)RNAi的3个靶位点Abil1、Abil2、Abil3和1个不针对任何mRNA的RNAi靶位点(阴性对照)以及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阳性对照),用带有neoR选择标志和GFP绿色荧光标志的真核表达载体pGenesil-1构建E381 RNAi质粒,分别转染培养的神经元,在荧光显微镜下观测转染率,经G418筛选得到单一的转染细胞,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转染组神经元E3B1蛋白的表达情况,选出具有最佳抑制效应的siRNA转染神经元,加人轴突生长抑制物,观测轴突生长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RNAi质粒,各组细胞的转染率相近,均为34%左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Abil1、Abil2和Abil3转染组细胞内E3B1 mRNA的表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Abil3转染组细胞的E38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最为显著,加入轴突抑制剂后Abil3转染组神经元轴突仍能继续生长.结论:应用RNA干扰技术能高效特异地抑制神经元E3B1基因的表达,E3B1基因的表达下调可促进神经元轴突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可吸收材料聚-D,L-乳酸(PDLLA)制成腰椎间融合器,通过临床应用研究,观察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为进一步加以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将可吸收腰椎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疾病患者的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术后随访6月,行VAS评分、JOA评分、X线及CT三维重建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局部反应、并发症、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改善、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可吸收椎间融合器(Lumbar Absorbable Design Fu-sion Cage LADFC)的降解情况,评估腰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月,术后无明显局部反应;植骨融合率3个月为92.3%,6个月为100%;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CT值术后1周与术后3月及与术后6相比无显著性差异;VAS评分、JOA评分结果均显示术后6月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临床评估良好。结论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能够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症状;具有良好的植骨融合率,对植骨融合无明显的负面影响,能够逐步降解、吸收,被骨组织替代,但所需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
E3B1基因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3BI基因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脊髓损伤后4、8、12、24h,2、3、7d以及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又分手术后4、8、12、24h,2、3、7d7个时相点)。采用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3BI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均检测到了少量E3BI的mRNA和蛋白表达,脊髓损伤组在伤后4h,E3BI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8h达高峰值,2d仍维持在高表达水平,而后开始下降,7d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免疫组化E3BI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神经元。结论急性髓脊损伤后E3BI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其再生修复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在体内的降解过程。方法将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通过前路手术植入山羊的腰椎间隙,通过大体标本、扫描电镜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PDLLA在椎间植骨融合中的降解过程是不等速的降解,在植骨融合早期,PDLLA降解主要集中在材料表面,其基本形状保持完好。随内部自催化作用逐渐明显,材料内部降解速度逐渐加快,而其表面降解明显;24周时材料仍可维持其基本结构,对保证植骨融合的力学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在36周时,材料的表面和内部降解主要表现为材料崩解为泥砂样颗粒,已经逐渐失去其外型,被周围组织包裹。结论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是现有腰椎间融合器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E3B1基因在脊髓运动神经元(SMN)轴突生长抑制前后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MN轴突生长抑制前后E3B1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培养SMN Ⅲ型β-微管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培养的SMN比较,与轴突抑制物共培养的SMN Ⅲ型β-微管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E3B1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E381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是SMN轴突生长抑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应用高黏度骨水泥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应用普通(低黏度)骨水泥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将实验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高黏度组和低黏度组,分别行PVP手术及PKP手术。各组均于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6个月摄腰椎正侧位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数、骨水泥渗漏率,计算并比较各观察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高黏度组手术时间为18.3~30.6 min,平均为(25.3±3.8)min;低黏度组手术时间为27.9~44.3 min,平均为(36.8±4.2)min,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组骨水泥注入量3.8~5.5 m L,平均(4.2±0.3)m L;低黏度组骨水泥注入量3.7~5.9 m L,平均(4.3±0.5)m L,两组手术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组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均为椎旁软组织内渗漏,渗漏率7.14%;低黏度组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1例为椎旁软组织内渗漏,2例为椎间盘内渗漏,渗漏率为10.71%,两组手术骨水泥的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VAS评分及ODI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高黏度骨水泥的PVP与应用低黏度骨水泥的PKP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具有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应用高黏度骨水泥的PVP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在骨水泥的渗漏方面,高黏度骨水泥能显著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具有更好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可注射硫酸钙在腰椎椎体间融合中的成骨效果.方法 12只实验成年山羊,自体对照研究,分别选择腰椎3/4和5/6为融合节段,随机选择其中一个节段应用可注射硫酸钙按1∶1混合自体松质骨粒为植入物,另一个节段则选择自体髂骨块为植入物,行侧前入路椎间融合手术,并加钢板内固定.手术后6、12周进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观察骨融合情况.结果 可注射硫酸钙混合自体松质骨粒应用于腰推融合时,在术后12周时,椎间隙基本融合,与自体髂骨融合相似,明胶海绵间隙均未见融合.结论 可注射硫酸钙可部分替代自体松质骨用于腰椎间融合,成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