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入院时乳酸 (LA)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 (PCI)患者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从 2 0 0 3年 7月至 2 0 0 4年 6月在急诊室对行PCI的 92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测量LA ,并将患者分为LA增高组 5 0例 (≥ 2mmol/L)和LA正常组 4 2例 (<2mmol/L) ,观察患者临床特征并平均随访 (7 2± 2 9)个月 ,心肌梗死并发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 (MACE)。结果 与LA正常组比较 ,LA增高组高龄患者较多 ,肌钙蛋白I (TnI)水平较高 (P <0 0 1)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明显下降 (P >0 0 5 ) ;PCI后 2h仍有持续ST段抬高者较多 (P <0 0 1) ;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PCI后主要心血管事件 (MACE)总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 (P >0 0 5 )。结论 入院时LA水平与MACE发生率密切相关 (OR值 :7 6 2 ,95 %置信区间 :1 92~ 4 0 13,P <0 0 5 ) ,且是除年龄大于 70岁和LVEF之外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时机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观察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6例.前壁梗死464例,下壁梗死(包括后、右室梗死)474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68例.成功再灌注者505例,药物保守治疗70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89例.合并心源性休克、左主干或三支血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出现肺水肿、室性心律失常、合并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功能不全等情况时应用IABP辅助治疗.将IABP放置时机分为2组,置入IABP时血流动力学稳定或心源性休克发生1 h内为早置组,置入IABP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发生1 h后为晚置组.结果 ①IABP置入者97例,心源性休克者占45.3%(44/97),左主干或三支病变PCI者占21.7%(21/97),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占15.5%(15/97).平均应用IABP时间3.8 d.②置入IABP患者中,死亡组成功再灌注率低于存活组[45.7%(16/35)比66.1%(41/62),P=0.041],IABP早置入率死亡组低于存活组[25.7%(9/35)比91.9%(57/62),P=0.000],死亡组合并心源性休克[82.9%(29/35)比24.2%(15/62),P=0.000]、心脏破裂[20%(7/35)比0(0/62);P=0.000]、入院时BUN[(8.8±2.4)mmol/L比(6.3±1.0)mmoL/L,P=0.040]和Cr[(132.6±35.4)βmoL/L比(79.6±17.7)βmol/L,P=0.000]明显高于存活组.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源性休克(OR=0.066,CI 0.018~0.241,P=0.000)和IABP置入时机(OR=0.219,CI 0.062~0.778,P=0.019)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危AMI患者尽早应用IABP可明显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刘佳梅  刘颖  陈东 《吉林医学》2010,31(23):4007-400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医学研究中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新一代大学生运用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其具有创新性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评价面向21世纪的合格医学人才一项重要指标,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临床医师普通门诊首诊及复诊病历合格率,分析不合格原因,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2013年7月8日~7月12日门诊病历,每天随机抽查门诊接诊医师书写的门诊首诊病历10份,连续5天共50份,并一对一追踪其复诊病历.同期计算门诊全天接诊患者总数及接诊医师人数,并记录书写一份合格普通门诊病历的时间.结果 普通门诊首诊病历合格率44.0%,复诊病历合格率45.7%.首诊病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缺项,复诊病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对首诊治疗或诊断的反馈性记录.连续5天患者的就诊人数平均为(812±85)人次/天,接诊医师平均每天接诊145例患者,每3.3分钟接诊1例患者.合格首诊病历和复诊病历的书写时间分别为(11.7±1.2)分钟和(10.7±1.2)分钟,8小时能够接诊48位患者,实际接诊145位患者,超出2倍多.结论 普通门诊首诊和复诊病历合格率较低,加强针对门诊病历书写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要.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普通门诊患者流量太大,应当科学合理地制定单位时间内患者流量,确保医疗质量,努力营造医患和谐、共享尊严的医疗环境.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神经干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肌基膜管具有良好的细胞、组织相容性和降解性,那么能否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 目的:以神经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肌基膜管为支架,观察携带神经干细胞的肌基膜管组织工程支架中神经干细胞的存活与分化情况。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并进行鉴定。用化学萃取方法制作去细胞骨骼肌基膜管支架,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肌基膜管支架培养7 d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 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第5天,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大量神经球。加血清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至7 d,进行抗NF、抗GFAP免疫荧光染色,镜下可见NF、GFAP阳性细胞,证明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多项分化潜能。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显示肌基膜管中肌细胞成分已消失,肌基膜管支架内主要是大致平行的管道。携带神经干细胞的肌基膜管组织工程支架免疫荧光染色证明,神经干细胞在支架内仍具有干细胞特性,并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扫描电镜显示神经干细胞可以稳固地贴附在肌基膜管内,提示制备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进行体内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 关键词:肌基膜管;组织工程支架;神经干细胞;移植;脊髓损伤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03  相似文献   
6.
7.
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在T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只有小部分胸腺细胞完成其发育过程,大部分胸腺细胞未发育成熟而在胸腺中死亡[1],现已证实,未成熟的胸腺细胞主要通过细胞凋亡途径被清除[2],胸腺细胞凋亡已成为机体免疫调节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在T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只有小部分胸腺细胞完成其发育过程,大部分胸腺细胞未发育成熟而在胸腺中死亡[1],现已证实,未成熟的胸腺细胞主要通过细胞凋亡途径被清除[2],胸腺细胞凋亡已成为机体免疫调节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Velvet antler polypeptides-VAP)对胎鼠脑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体外分化的影响。方法:从E12—14天的Wistar大鼠脑中分离扩增获得大量NSC后,加入不同剂量的鹿茸多肽刺激NSC分化,以含有10%小牛血清DMEM/F12培养基组为对照组,实验组为加有5μg/L、10μg/L、25μg/L、50μg/L、100μg/L、200μg/L、  相似文献   
10.
鹿茸多肽对胎大鼠脑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探讨鹿茸多肽对胎大鼠脑神经干细胞体外分化的影响。 方法 从E12~ 14d的Wistar大鼠脑中分离扩增获得大量神经干细胞后 ,加入不同浓度的鹿茸多肽 ,观察其对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状况。 结果  5 0 μg L组分化细胞总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5 0 μg L、10 0 μg L、2 0 0 μg L组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NSE)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结论 鹿茸多肽在体外可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为鹿茸多肽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