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393例老年患者,男251例,女142例,年龄60~94(77.5±5.3)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7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44例,双束支阻滞12例。置入单腔起搏器255例;双腔起搏器135例;三腔起搏器1例;置入性心脏除颤器2例。结果各种并发症共29例,发生率7.4%。导线电极移位14例(3.56%),囊袋血肿6例(1.53%)、囊袋感染3例(0.76%),废弃电极脱入右室、起搏器综合征各2例(0.51%),电极导线不全断裂、心肌穿孔各1例(0.25%)。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术中熟练的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术后的密切观察和随访,可减少老年人永久起博器置入术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有效地处理并发症.可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关系。方法入选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检测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依据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将患者分为中性粒细胞未升高组(≤6.4×109/L)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组(>6.4×109/L),根据PCI后冠脉造影血流速度分级,将患者分为冠脉血流正常组(TIMI分级=3)和无复流组(TIMI分级≤2),进一步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无复流发生关系,以ROC曲线评估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无复流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中性粒细胞升高组患者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未升高组(33.3%vs.17.2%,P<0.05)。无复流组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7.9±4.3)×109/L vs.(6.2±3.0)×109/L,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2.40,95%CI为1.18~5.15,P=0.023),但是ROC曲线分析表明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不能作为诊断无复流的单项检验指标。结论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不能作为单一生物标记物用于预测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分析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用于预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DVT患者共44例作为病例组(DVT组),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同时期未患DVT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及危险度分级。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VT的诊断价值。结果 高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DVT患者的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77±1.96)和(5.77±1.36)分;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prini风险模型评分是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33,95%CI 1.193~2.519;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预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VT的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 0.723~0.879)。结论 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VT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被应用于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6例ACS患者在不同的病情及治疗状况下,给予IABP治疗。结果42例患者(90%)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所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辅以IABP,没有发生血管再闭塞事件。心源性休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存活率为60%。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尤其是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IABP可以安全地使用并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患者争取了进行血运重建的时间,提高生存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成员5 (CKLF-like marvel transmembrane domain containing member, CMTM5)基因与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发生风险及该基因对人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增殖和迁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住院治疗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共计124例,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并进行血小板高反应性分组;冠脉造影术明确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RT-PCR法测定CMTM5基因表达;构建CMTM5基因过表达、敲减及对照组内皮细胞系,采用细胞计数法、MTT法、Brdu掺入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ECs增殖能力,刮伤和Transwell实验检测ECs迁移能力,Western-blot检测信号通路表达。结果: CMTM5基因在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 aspirin platelet reactivity,HAPR)组表达量为非血小板高反应性(no-high on aspirin platelet reactivity,No-HAPR)组表达量的1.72倍(P<0.05)。HAPR组ISR发生率为25.8%(8例), No-HAPR组ISR发生率为 9.7%(9例), HAPR组患者ISR的发生率高于No-HAPR组的发生率(P=0.04,OR=2.95,95%CI:1.16~7.52),表明该基因与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P<0.05)。CMTM5基因过表达抑制ECs增殖和迁移能力(P<0.05), 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该基因对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调控作用。结论:CMTM5基因与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事件发生风险可能存在相关性,CMTM5基因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调控ECs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共154例NSTE-ACS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随机分为服用阿托伐他汀组(74例)及服用瑞舒伐他汀组(80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5 d、氯吡格雷(75 mg)5 d以上或术前12 h以上顿服氯吡格雷300 mg及阿司匹林片300 mg,于术前服抗血小板药前、手术当天、术后3、7 d及术后1、6个月抽取静脉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浓度为1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住院期间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服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氯吡格雷(75 mg)5 d或顿服300 mg能达到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作用,血小板聚集率在阿托伐他汀组由基线的(57.2±10.3)%降至手术当日的(32.5±11.2)%,而瑞舒伐他汀组分别为(59.1±9.8)%和(30.4±10.1)%(均为P<0.01),而且这种抑制作用稳定持续至6个月之后。6个月时两组间总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15.0%,P>0.05),两组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术、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接受冠脉支架置入术的NSTE-ACS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后,短期内未发现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产生显著影响,且两组间的近期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是影响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长短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寻找有效评估ISR的临床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既往研究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与ISR的发生有关,但是目前针对红细胞参数与ISR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 对外周血红细胞相关参数与ISR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方法 对2010-2016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且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常规结果进行收集,对可能与ISR有关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170例,平均年龄(65.1±10.5)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管213条,平均随访时间为(25.38±9.91)个月,发生ISR患者21例,发生ISR血管27条,发生比例为1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非ISR组相比,ISR组患者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更小〔(89.11±3.70)fl比(91.64±4.07)fl,P=0.008〕,中位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更低(29.76 pg比31.10 pg,P=0.001),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更低〔(332.67±11.62)g/L比(338.21±10.55)g/L,P=0.027〕;两组患者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SR组相比,ISR组患者女性比例更高、血肌酐水平更高(P<0.05)。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显示,两组病变血管数量、PCI血管分布、是否为分叉病变、支架数量、支架长度及支架释放后是否应用后扩张球囊、后扩张压力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和血肌酐水平高是PCI患者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红细胞参数均不是PCI患者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CV、MCH、MCHC对于PCI患者术后发生ISR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328、0.276、0.385。结论 外周静脉血红细胞参数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发生有关,但不是IS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这些指标对于ISR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