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解放军第四。一医院确诊的肾脏原发性NEC8例,按照WHO(2016)泌尿系统与男性生殖器官肾肿瘤分类,采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45岁。左肾5例,右肾3例。5例因体检发现,3例因腰痛就诊。组织学上,8例NEC包括: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类癌3例,不典型类癌2例)、小细胞NEC2例,大细胞NEC1例。8例中6例侵犯肾被膜,5例伴有坏死,3例间质脉管内查见癌栓,1例出现腔静脉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D56、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6/8、4/8和8/8,其中8例NEC同时不同程度表达上皮性标志物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6/8;3例灶状)、CAM5.2(4/8)。Ki-67阳性指数在类癌中≤3%,2例不典型类癌分别为5%和8%,而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癌均≥50%。所有病例对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7、碳酸酐酶Ⅸ(CA9)、CD10、CD117、PAX2、PAX8、可汀1、p63、S-100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均不表达。8例NEC患者除3例(2例小细胞癌、1例大细胞癌)分别于术后3、4和9个月因广泛转移死亡外,余5例随访1-9年均健在,未见复发、远处转移。结论肾脏原发性NEC为罕见的肾肿瘤,组织学类型以类癌最多见。依靠病理形态学特点并联合应用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D56、CgA、突触素)、上皮性标志物(CKpan、CAM5.2)以及肾源性标志物(PAX2、PAX8)对该类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肾脏类癌属于低度侵袭性肿瘤,容易出现早期转移,但总体预后良好。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癌为高度恶性的肾肿瘤,预后极差,生存期很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另外选取10例经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10例嗜酸细胞瘤作为对照.结果 3例OPRCC均为老年女性,年龄78~79岁.临床上均因体检发现.巨检:瘤组织边界清楚,2例可见包膜,切面灰褐色或棕色.镜检:瘤组织主要呈弥漫实性生长,局部可见管状、裂隙样结构和发育不全的乳头状结构;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强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罕见或无.2例可见局灶性坏死,1例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2例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瘤细胞均呈vimentin和AMACR弥漫强(+);表达CD10和CK18不同程度(+),CK7、RCC和E-cadherin各有1例(+);所有肿瘤CD117和EMA均(-).结论 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细胞癌,形态学上与嗜酸细胞瘤有重叠,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脉饮合丹栀逍遥散治疗糖尿病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辨证为气阴两虚、肝郁气滞的糖尿病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生脉饮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盐酸氟西汀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44例中临床控制14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42例中临床控制9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SDS评分、HAMD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生脉饮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糖尿病后抑郁症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催乳素(PRL)升高是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可以引起性功能障碍、泌乳、月经不调、骨质疏松以及乳腺癌等多种临床结局.本文综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催乳素水平、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影响及机制的探讨,为临床科研以及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益肾汤口服联合活肾散外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益肾汤口服联合活肾散外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过4周调整阶段治疗后符合临床试验要求的92例辨证为脾肾气(阳)虚、瘀血阻络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益肾汤口服合并肾俞穴外敷活肾散,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洛汀新10mg每日1次治疗,两组均观察2个疗程(8周)。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并对肾功能、血脂、血液流变学、尿白蛋白排泄率或24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89例进入统计分析,治疗组44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疗效及综合总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有更好的降低尿蛋白、调整血脂(HDL-C、LDL-C)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作用(P〈0.01或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胱抑素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肾汤口服联合活肾散外敷治疗糖尿病肾病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胃癌组织中微淋巴管的生成特点及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微淋巴管的生成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癌56例及相应正常胃组织12例进行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微淋巴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标记微淋巴管,同时采用Ki-67来检测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观察微淋巴管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存在微淋巴管,但分布不一致.癌内微淋巴管数目少,并且多呈闭锁条索状,癌周微淋巴管数目多且多扩张,呈管腔样,有时可在其中发现癌栓.胃癌癌周微淋巴管密度(11.89±3.95)与癌内微淋巴管密度(5.83±3.26)相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相应正常组织微淋巴管密度(6.93±1.32)相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癌周微淋巴管内皮细胞Ki-67指数(0.04±0.02)分别与癌内微淋巴管内皮细胞Ki-67指数(0)及相应正常胃组织微淋巴管内皮细胞Ki-67指数(0)相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癌周微淋巴管密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管受累相关(P<0.05).胃癌癌周微淋巴管内皮细胞Ki-67指数仅与淋巴管受累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且主要存在于癌周,癌周淋巴管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精神疾病如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是慢性,具有易反复、高度遗传性质的疾病,其基因遗传学在精神病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CACNA1C(Cav1.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疾病有关,参与了精神疾病的病理学.本文就CACNA1C(Cav1.2)在精神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脉饮合丹栀逍遥散治疗糖尿病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辨证为气阴两虚、肝郁气滞的糖尿病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采用生脉饮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百忧解(盐酸氟西汀)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44例中临床控制14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6%;对照组42例中临床控制9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8.6%。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SDS评分、HAMD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生脉饮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糖尿病后抑郁症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嫉妒妄想的形成与患者血清睾丸酮、雌二醇水平变异的内部联系。方法将29例有嫉妒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33例无嫉妒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男性血清睾丸酮(T)、女性雌二醇(E2)含量的测定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T及E2水平测量,经药物治疗嫉妒妄想未消失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无差异性(P〉0.05),嫉妒妄想消失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差异性(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与22例正常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嫉妒妄想的形成与血清睾丸酮(T)、雌二醇(E2)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