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2篇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及蔓延,口腔诊疗过程中带来的感染风险也迅速被人重视。在可择期的口腔诊治项目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全面暂停的当下,口腔外科医护人员仍坚守一线,担负着口腔颌面部外伤、感染及造成患者极大痛苦且无法保留的患牙拔除等必须急诊处置的工作。本文围绕口腔外科急诊处置的原则、适应证、风险评估、患者准备、医护防护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疫情期间开展口腔外科诊疗的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面中部骨折约占颌面部骨折的40%以上,由于邻近颅底,常伴发颅脑损伤。在颌面部的组织结构中,面中部骨骼的解剖结构最为复杂。因面中部与眼眶相邻,颧骨复合体骨折、上颌骨LeFortⅡ型和Ⅲ型骨折、鼻眶筛骨骨折等面中部骨折时常伴发眶底骨折,从而可造成严重的眼功能障碍,包括复视、眼球内陷、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制备壳聚糖(CS)-细菌纤维素(BC)复合膜,并测试该复合膜在干态和湿态下的拉伸强度及其生物相容性,探究CS-BC复合膜作为引导骨再生膜的可行性。方法 将CS和BC按不同的质量比混合,超声破碎使两者分散均匀,通过自蒸发分别制备出纯CS膜和CS∶BC分别为10∶1、10∶3、10∶5、10∶7和10∶9的复合膜,将制备的各组膜通过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浸泡除酸处理后备用。采用力学万能实验机来测试各组膜分别在干态和湿态下的拉伸强度(n=6)。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拉伸强度最大组复合膜的微观结构,而其成分构成则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将大鼠骨髓干细胞分别与空白对照组(不加膜)、纯CS膜组和拉伸强度最大的复合膜组(n=5)共培养1、4、7 d后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 在CS基质中加入BC后,扫描电镜观察示复合膜的横截面呈现出有序的层状结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复合膜中存在BC。CS-BC复合膜的拉伸强度随BC比例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CS和BC的质量分数比为10∶7时该复合膜在干、湿态的拉伸强度均达到最大,分别...  相似文献   
4.
激光在损伤、溃疡等软组织疾病中的应用比较常见,而在骨折等硬组织疾病中的应用尚不多见.随着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低功率激光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低功率激光照射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及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以Bio-Oss骨粉bFGF支架联合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植入大鼠拔牙窝后在牙槽窝愈合过程中对牙槽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取3周龄SD大鼠股骨全骨髓,自然贴壁分离BMSCs.选取36只6周龄SD大鼠,拔除上颌后牙,立即植入不同材料.按植入材料分为4组,即复合物组植入BMSCs联合Bio-Oss骨粉b...  相似文献   
6.
低血性疾病危害性大,致死、致残率高,已成为临床医学面临的难题之一,而血运重建对低血性疾病有明显疗效.血管发生和成熟需要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质量浓度下共同作用,正常的脉管系统需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精确控制.在不同的时间和特定的微环境下,同一种生长因子的质量浓度亦不相同,也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转化生长因子-β1、VEGF受体和低氧诱导因子等.在血管生成和组织功能重建过程中,血管新生的方向性受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分支形态发生也受VEGF空间梯度的高度调节,体现出VEGF表达的空间分布特性.血管生长因子的时间空间控制需建立组织内细胞因子的定量标准,从而精确地控制损伤组织部位血管形成;寻找合适的传递系统,使组织内生长因子达到特定的部位.了解血管生长因子的时间、空间特性对新生血管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利用血管生长因子的这一特性,将为治疗血管性疾病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牙槽骨是牙医学的基础,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和口腔种植、口腔正畸、牙周及口腔修复等亚专业学科关系密切。因此,对牙槽骨进行有效的修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随着引导骨再生(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的发展,基于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与再生理念,一种全新的骨增量技术快速发展,且在临床上获得了有效验证,即基于帐篷钉技术的骨增量方案。该技术具有技术敏感性低、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及费用低等特点。另外,可以单纯应用生物医用材料,在不需要自体骨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牙槽骨严重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因此,该项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多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但目前广大医师对如何正确将其有效用于临床仍面临诸多困难,如正规手术操作流程、帐篷钉放置的位置及方向、放置可吸收生物膜与放帐篷钉的顺序以及安放配钉的位点等。鉴于此,本项目组基于临床手术操作流程,撰写了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修复与再生中临床应用操作规范,旨在为广大口腔医师在应用该项技术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并对其临床推广应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检测HIF-1α基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内、外向成血管和成骨方向分化的作用.方法:(1) HIF-1α基因突变后,应用Lentivirus构建Lenti-LacZ、Lenti-WT、Lenti-MT.(2)分别用Lenti-LacZ、Lenti-WT及Lenti-MT转染BMSCs,检测①细胞转染效率;②目的基因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③目的基因在BMSCs细胞内的定位.(3) BMSCs成功转染目的基因后,分别在特定时间点提取总RNA和蛋白,通过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目的基因对BMSCs成血管和成骨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4)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钙结节的表达检测.(5)检测生物支架材料-明胶海绵(GS)的结构、形态及细胞附着情况.(6)建立F344大鼠颅骨双侧直径5mm的标准骨缺损模型,分别将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植入骨缺损区.术后8周取材,行Microfil灌注,观察血管形成,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及Micro-CT检查、组织学和形态学检测等观察骨修复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修复效果.结果:当感染复数(MOI)=15时,BMSCs的转染效率最高.免疫荧光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在BMSCs细胞核内.体外常氧条件下,HIF-1α能够显著上调BMSCs的成骨和成血管因子的表达,且ALP和钙结节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可诱导BMSCs骨向分化.体内实验结果显示,8周时,Lenti-WT组和Lenti-MT组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明显强于Lenti-LacZ组,而Lenti-MT组又优于Lenti-WT组.结论:HIF-1α基因可以显著提高BMSCs成血管和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9.
人共刺激分子B7-H3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B7-H3作为B7家族的最新成员,其受体在活化的T细胞表面可被诱导表达,B7-H3对CD4+和CD8+细胞的生成均具有增加作用,并可选择性增加IFN-γ的生成。为将B7-H3基因转染入舌鳞癌细胞Tea8113中制备瘤苗。克隆人共刺激分子B7-H3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B7-H3基因在Tea8113中的表达。方法:从淋巴细胞中提取RNA,用RT—PCR方法将B7-H3的编码序列cDNA扩增。然后将该基因的编码序列插入真核荧光蛋白载体pEGFP—C1中,构建成最终的表达载体pEGFP—C1-B7-H3。运用脂质体方法将pEGFP—C1-B7-H3转染Tea8113细胞.转染24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B7-H3在该细胞中的表达。结果:从淋巴细胞中提取的RNA质量较好,经RT—PCR扩增出目的基因B7-H3,其全长大小为951bp。测序鉴定,该序列与GenBank中序列相同。转染pEGFP—C1-B7-H3载体的靶细胞Tea8113中,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RT—PCR方法检测到目的基因B7-H3的-个215bp大小的eDNA扩增产物。结论:酶切及RT—PCR证实成功构建人B7-H3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B7-H3,将该载体转染到Tea8113中,RT—PCR鉴定B7-H3基因在该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胫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通过大体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对该模型进行评估.方法:选择6只Sprague-Dawley (SD)大鼠(体重200~250 g),使用直线加速器对SD大鼠右侧胫骨区进行60 Gy的照射,照射分4次完成,每次间隔2周.放疗后1、2、3及4周,大体观察放疗区变化,评估大鼠下肢放疗后毛发及皮肤改变.放疗后4周,利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比较放疗区与非放疗区骨组织的变化,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骨破坏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D大鼠在完成放疗后1周,放疗区无显著变化,但与对侧相比,放疗侧下肢爪心颜色明显变红;放疗后2~3周,放疗区毛发脱落;放疗后4周,放疗区毛发完全脱落,且皮肤发生溃疡;放疗4周后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放疗侧骨量显著少于对照侧,包括骨壁厚度、骨髓细胞及骨小梁数目.影像学检查发现放疗区明显骨破坏.结论:使用60 Gy剂量对SD大鼠胫骨分别进行4次照射,可成功构建大鼠胫骨放射性骨坏死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