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价应用贵金属高嵌体修复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48例患者共320颗大面积牙体缺损磨牙,根管治疗后,采用贵金属合金高嵌体修复,临床随访1年,评价高嵌体形态、基牙继发龋、高嵌体边缘密合、高嵌体边缘着色情况。结果完成248例患者320件贵金属高嵌体修复,共有175例患者225件修复体保持随访1年,随访率为70.3%,其中3件高嵌体脱落,原因包括粘接时隔湿不当、临床牙冠短和洞形深度小于2 mm。225件高嵌体修复体,随访期内修复体边缘密合合格率99.1%,形态合格率99.6%,边缘着色情况合格率99.6%,基牙继发龋发生率0%。结论应用贵金属合金高嵌体修复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汉族人群头颅锥形束CT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观测上颌窦骨分隔情况.方法:收集因正畸或种植治疗需要拍摄头颅锥形束CT的病例资料,设定纳入条件,进行问卷调查.拍摄头颅锥形束CT,设定观测参数和测量内容,选取并设定双侧上颌窦区为研究区,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骨分隔所在轴面及矢状切面,观察上颌窦骨中隔的发生情况、位置,并使用随机自带专用测量软件测量每个中隔的高度.结果:上颌窦骨分隔以上颌窦数为对象,发生率为9.50%,以骨分隔总数为对象,发生率为11.54%,以患者数为对象,发生率为15.38%.缺牙样本与不缺牙样本上颌窦骨分隔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上颌窦前、中、后部出现骨分隔的比例分别占:25.49%、66.67%、7.84%.上颌窦骨分隔高度平均值(6.50±2.82) mm.结论:汉族人群上颌窦骨分隔发生率较其他人种低,骨分隔最常见于上颌窦中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验证上颌窦底可利用骨高度≤3 mm,腭侧骨壁最小骨宽度>4.5 mm的病例采用经牙槽嵴顶偏腭侧倾斜植入种植体单牙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例,术前拍摄全景片及锥形束CT,用随机的图像分析测量软件分析测量,模拟种植体植入.必要时制作外科模板.局麻下,常规切开翻瓣,经牙槽嵴顶偏腭侧植入种植体,或拔除患牙,即刻腭侧根制备植入种植体.8~12周后,以烤瓷单冠粘结固位完成修复.结果:共216例病例,植入221颗种植体,倾斜角度最小3°,最大26°.所有病例修复后至少随访6个月,其中1颗种植体在修复前失败,1颗种植体植入术后上颌窦黏膜破裂致慢性上颌窦炎,经耳鼻喉科医生诊治后痊愈.其余种植体随访期间均成功.结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腭侧骨量足够采用经牙槽嵴顶偏腭侧倾斜植入种植体单冠修复临床可行;采用骨水平种植体比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更具优势.术前CBCT检查是必需的;其生物力学风险和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肺纤维化形成中泡沫细胞与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分布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动态观察了平阳霉素(BlemycinA5)致肺纤维化过程中肺胶原纤维的含量以及肺间质中Ⅰ、Ⅲ型胶原纤维和泡沫细胞出现的时相及分布。材料与方法 雄性健康的SD大鼠36只。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注平阳霉素后7天组、14天组、70天组(简称7天组、14天组、70天组)和假手术组(sham)。每组均为9只,测定其中6只肺组织羟脯氨酸;其余3只进行形态学观察。以平阳霉素(5mg/kg)气管内注入的方法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大鼠用等量(0-9%)生理盐水代替平阳霉素,于注生理盐水后21天取材。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工制作带种植体软硬组织磨片的制作方法及染色技巧。方法 40颗带种植体软硬组织标本采用塑料包埋技术,使用Leica 1600硬组织切片机将包埋好的标本切取带种植体软硬组织厚约200μm,然后手工砂纸打磨成50~70μm,通过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后观察种植体软硬组织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40颗种植体包埋成功,无气泡,组织透明致密;Leica 1600切片机共切片80张,手工磨片及染色失败16张,成功率80.0%;手工制作的带种植体软硬组织磨片能成功的观察骨结合的情况以及种植体软组织袖口的变化。结论采用塑料包埋技术及Leica1600硬组织切片机制作的带种植体软硬组织磨片,通过规范化操作,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能成功广泛的应用于种植体骨整合及软组织整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不植骨的上颌窦外提升术上颌窦黏膜撕裂和不撕裂两种情况下的成骨效能,以及钛钉维持提升空间的效果。方法 6只Beagle犬12个上颌窦进行上颌窦外提升,不使用任何骨代用品。每个上颌窦用2枚钛钉维持窦膜提升空间,随机决定一侧为非黏膜撕裂组,保持上颌窦黏膜完好;对侧为黏膜撕裂组,上颌窦黏膜撕裂长度约5mm。术后6个月处死实验动物,锥形束CT对上颌骨进行定位,了解钛钉所在位置后,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制作硬组织切片观察新骨形成情况。结果大体标本检查12个上颌窦无明显炎症,24枚钛钉均位于原始位置,上颌窦黏膜均有塌陷,黏膜撕裂组12枚钛钉中有11枚穿孔,8枚钛钉周围可见骨隆突。非黏膜撕裂组12枚钛钉中有10枚穿孔,8枚钛钉周围可见骨隆突。硬组织切片后经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到钛钉周围为矿化的成熟骨组织,未见明显的细胞间质。未见明显新骨沉积。结论 Beagle犬不植骨的上颌窦外提升上颌窦黏膜撕裂和不撕裂两种情况下的成骨效能并不明显,且钛钉作为空间维持装置容易造成黏膜穿孔,空间维持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7.
种植义齿已广泛应用于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修复,伴随着上部修复体出现各种并发症后的妥善处理也成了临床棘手的问题。笔者针对粘接固位型种植单冠出现并发症后的拆卸困难的技术问题,研发出一种单冠取出器。该器械能缩短医生椅旁操作时间,减轻患者不适感,降低义齿修理维护成本,给临床医生操作带来极大方便。这种新型器械的研发具有临床意义及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一种空间维持装置进行上颌窦骨增量术后新骨形成情况,并探究上颌窦黏膜穿孔对该技术的影响。方法 采用纯钛制作上颌窦黏膜提升空间维持装置,3只比格犬拔除上颌后牙构建上颌后牙缺失上颌窦区骨量不足的动物模型,自然愈合3个月后行双侧的上颌窦黏膜提升,随机选取一侧在黏膜完整情况下放入空间维持装置,对侧在黏膜穿孔情况下放入空间维持装置。3个月后处死实验动物,制取标本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 空间维持装置内部可见新骨呈帽状凸起,与提升空间的形态相适应,但尚未充满整个提升的空间,窦底骨与新骨之间界限明显,新骨为未成熟的编织骨,疏松排列的骨小梁交错成网,骨小梁内可见软骨陷窝分布;无骨粉充填的上颌窦骨增量术在黏膜完整、穿孔后新骨面积分别为(8.17±5.63) mm2,(9.92±4.65) mm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纯利用空间维持装置进行的上颌窦骨增量术可以诱导新骨形成,且较小的黏膜穿孔对其没有影响,具体新骨形成机制仍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