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Summers骨凿提升上颌窦底同期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骨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上颌后牙缺失病例21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平均7.2mm,以Summers骨凿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共植入29颗OsstemSSⅡ种植体。术后6~9个月修复,随访18~36个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留存率为96.6%,28颗种植体成功负载,稳定,骨结合良好,1颗因感染拔除。术后6个月X线片示窦底平均提升3.2mm。结论 Summers骨凿提升上颌窦底同期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后牙区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牙缺失。  相似文献   

2.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 0.39) 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 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的手术导板辅助的不翻瓣种植导航能准确地将种植体植入到术前设计位置,在计算机制造的牙颌模型上手工制作的导板同样能够用在牙槽骨萎缩患者的种植修复中。目的:观察利用自制导板对骨宽度萎缩的上颌前磨牙缺失患者实施不翻瓣种植导航手术临床效果,评价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8例可用骨宽度不充足的上颌前磨牙缺失并需要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患者共计10颗患牙,平均前磨牙区牙槽骨高度为(13.45±1.67)mm。通过颅颌面CT扫描、三维重建分析以及快速成型模型模拟手术分析,膜片热压成形方法制作手术导板,精确测量种植区域可用牙槽骨长度、宽度、高度及角度。结果与结论:种植导板固位力合适,取戴方便。与模型模拟手术比较,10颗缺失牙术后种植体植入位置准确,无上颌窦底黏膜穿通、骨壁侧穿、邻牙损伤等并发症,植入手术平均用时为(17.0±5.8)min。除1例患者因上颌窦黏膜下存有断根植入10mm长种植体外,其余患者种植体植入长度均>13mm。患者术后仅有轻度肿痛。植入后3~6个月行烤瓷冠修复。提示在种植手术导板的引导下,应用不翻瓣种植导航手术可将种植体准确植入到可用骨宽度不足的上颌前磨牙缺失患者术前预设计位置,表明其在牙槽骨萎缩、可用骨宽度不足患者治疗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9084 颗种植体的临床观察分析,评价CDIC 系统种植体植入效果.方法 收集1987 年6 月至2011 年6 月接受种植治疗的患者4215 例,随访观察3 ~18 年,观察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种植部位及方法,牙龈和牙周状况,X 线平片表现.结果 4108 例患者中男2319 例,女1789 例,年龄22 ~70 岁,平均42.5 岁.上下后牙区植入5021 颗种植体,上前牙区植入3374 颗种植体,下前牙区植入689 颗种植体.上颌窦内提升(经牙槽嵴顶冲顶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796 例,组织引导再生植骨同期种植1863 例,早期失败15 颗,均为修复后咀嚼食物不慎致种植体松动,5 年无松动脱落,8 年脱落74 颗,10 年脱落72 颗.结论 CDIC 系统临床应用操作简便,植入效果良好,10 年存留率96.6%.  相似文献   

5.
罗智斌  邓惠芬  徐佳丽 《新医学》2011,42(11):730-731,F0003
目的:探讨Ⅱ期手术时利用腭侧滑行瓣增加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的角化牙龈宽度的可行性.方法:18例患者58枚种植体,颊侧角化牙龈不足,Ⅱ期手术使用全厚腭侧滑行瓣颊侧复位,种植修复完成后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变化.结果:术前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平均宽度(0.30±0.45) mm,术后为(3.50±0.64) mm,平均角化龈宽度增加(3.20±0.88)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期手术时利用腭侧滑行瓣可提高上颌后牙区种植体周角化龈宽度,该方法技术简便易行,可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6.
背景: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的手术导板辅助的不翻瓣种植导航能准确地将种植体植入到术前设计位置,在计算机制造的牙颌模型上手工制作的导板同样能够用在牙槽骨萎缩患者的种植修复中。目的:观察利用自制导板对骨宽度萎缩的上颌前磨牙缺失患者实施不翻瓣种植导航手术临床效果,评价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8例可用骨宽度不充足的上颌前磨牙缺失并需要进行种植义齿修复患者共计10颗患牙,平均前磨牙区牙槽骨高度为(13.45±1.67)mm。通过颅颌面CT扫描、三维重建分析以及快速成型模型模拟手术分析,膜片热压成形方法制作手术导板,精确测量种植区域可用牙槽骨长度、宽度、高度及角度。结果与结论:种植导板固位力合适,取戴方便。与模型模拟手术比较,10颗缺失牙术后种植体植入位置准确,无上颌窦底黏膜穿通、骨壁侧穿、邻牙损伤等并发症,植入手术平均用时为(17.0±5.8)min。除1例患者因上颌窦黏膜下存有断根植入10mm长种植体外,其余患者种植体植入长度均〉13mm。患者术后仅有轻度肿痛。植入后3~6个月行烤瓷冠修复。提示在种植手术导板的引导下,应用不翻瓣种植导航手术可将种植体准确植入到可用骨宽度不足的上颌前磨牙缺失患者术前预设计位置,表明其在牙槽骨萎缩、可用骨宽度不足患者治疗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植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治疗剩余牙槽骨高度(RBH)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7例RBH为4~6mm的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行不植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32颗。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及修复,并随访1~3年。结果所有患者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咀嚼功能正常。上颌窦底内提升部分种植体周围有新骨形成。结论在上颌后牙区RBH不足的情况下,不植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可以取得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0.39)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上颌中切牙种植体植入方向在与牙冠长轴不同夹角情况下,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变化值和最大安全角度的临界值,以此来指导种植前设计。方法:应用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倾斜角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峰值影响。结合临床病例,使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测算出患者理想牙冠长轴的位置,以此轴线与种植体长轴的夹角作为倾斜角度分析在不同角度下种植体的骨界面应力变化和中切牙种植病例的周围骨吸收情况。倾斜角0°-20°范围内边缘骨吸收值和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值均在正常范围内,适合使用角度基台修复;倾斜角大于20°或25°以上时,应力值有明显升高趋势,种植体唇侧颈部应力集中区骨吸收明显。结论:建议做牙槽骨改建手术,改变种植体植入角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定位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牙技术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42例患者上颌57颗磨牙缺失,牙槽嵴顶距离上颌窦底5~9 mm.所有患者拍摄CT并用CAD软件进行上颌骨三维图像重建及上颌窦底定位.采用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记录手术完成情况、并发症及2年随访结果.结果 完成全部57颗种植体植入,上颌窦提升完成39例,上颌窦穿孔1例、鼻部不适2例;2年随访,所有植体均获得良好骨结合.结论 CAD软件在定位上颌窦底及对上颌萎缩后牙区种植有指导作用,上颌窦内提升术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对2004-03/2007-06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种植中心收治的25例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患者一期植入32颗Endopore种植体的效粜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患者共植入32颗Endopore 5 mm×7 mm种植体,术中未使用任何骨移植材料,3~6个月后行二期修复.在随访1~4年内,32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完成义齿修复,义齿修复后无松动、脱落,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无炎症,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果提爪山于Endopore短种植体具有独特的多孔状微钛粒根面以及较短的设计,可以应用于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缺牙区种植修复,扩展牙种植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上颌后牙区两个倾斜种植体联合植入修复时种植体周围骨应力进行力学分析。方法:选择上颌后牙游离缺失患者,通过CT扫描直接获得上颌骨区域Dicom数据,利用Mimics、Matlab、Ansys软件,建立含2个种植体的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假设种植体为标准圆柱状,长10mm,直径3.5mm,在上颌窦底的近中、远中同时植入1个种植体,刚性连接,呈平行或倒"八"字向植入,2个种植体处于同一平面,仅近远中向倾斜,种植体长轴与牙槽嵴长轴垂直线的夹角分别为0°、5°、10°、15°、20°、25°、30°,垂直向均匀加载力100N,对2个种植体周围骨进行受力分析。结果:以种植体周围骨的最大应力绝对值作为分析指标。在2个种植体倾斜角度皆在0~25°之内时,种植体周围骨的最大应力绝对值范围是1.56~1.922mPa;当种植体倾斜角度为30°时,其最大应力绝对值范围是1.80~2.036 mPa;此外,2个种植体皆垂直植入时,最大应力绝对值为1.769mPa。结论:对于上颌后牙游离缺失、上颌窦位置较低患者,如2个种植体长轴在同一平面内,且每个种植体倾斜角度在25°范围之内,呈倒"八"字状种植入,待骨愈合后再行联合固定修复治疗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使用永磁钻头法行上颌窦内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2例上颌后牙区缺失4个月以上的患者,年龄27~71岁,缺牙间隙适中,牙槽嵴颊舌径≥6 mm;牙槽嵴剩余骨量4~7 mm;无上颌窦疾病,无影响牙种植的全身疾病。永磁钻头法行上颌窦内提升,共植入27枚韩国产奥齿泰SSⅡ黏膜水平种植体。结果植入27枚植体,术中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破损;术后均无明显肿胀、剧烈疼痛,无头痛、头晕等不适,1例术后鼻腔出现少量血性分泌物持续1 d好转,其余病例未发现鼻腔有血性分泌物或骨粉。义齿修复后随访期间,种植体稳定,周围牙龈无明显充血肿胀,恢复咀嚼功能良好。X线片种植体颈部骨平面稳定,顶部植骨区域无低密度影。结论永磁钻头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人同种异体冻干脱钙骨应用于上颌窦提升术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人冻干脱钙骨作为植骨材料对20例患者共22侧上颌窦行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或延期行牙种植术。种植体修复后随访36~48个月。结果:植骨后6~8个月X线检查发现,移植物和正常骨组织界线逐渐变模糊,植入材料吸收少,新形成的牙槽骨高度符合牙种植要求。同期或延期植入的33颗种植体中有1颗骨结合失败,其余种植体均形成良好骨结合。观察期内种植义齿行使功能良好。结论:人同种异体冻干脱钙骨应用于上颌窦提升术中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牙区骨高度不足患者植入Bicon短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后牙区骨高度不足患者共植入153颗Bicon短种植体,3~6个月后进行义齿修复,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随访l~3a,153颗种植体均获良好骨结合、并完成义齿修复;义齿修复后,除1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致其松动而拔除外,其余修复效果满意;种植修复成功率达99.3%。结论 Bicon短种植体应用于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缺牙区种植修复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评价轻度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应用短种植体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的患者8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种植位点骨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轻度骨量不足(8 mm≤剩余牙槽骨高度10 mm)患者46例,短种植体56颗,种植体长度为8 mm;对照组骨量充足剩余牙槽骨高度≥10 mm患者34例,常规种植体43颗,种植体长度为10~13 mm。随访5年,分别观察短种植体和常规种植体的成功率和存留率、颈部边缘骨吸收量和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短种植体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种植体成功率(98. 2%)和存留率(100%)与对照组(100%,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两组患者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及5年复查颈部边缘骨吸收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修复基台及中央螺丝松动、折断;修复牙冠崩瓷、松动、脱落;种植体颈部黏膜红肿、种植体周围骨破坏等情况。结论轻度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应用短种植体与骨量充足患者应用常规种植体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短种植体更有利于降低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难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上颌后牙缺失后,部分病例出现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骨高度极端不足,如何做到简单、快捷、有效的进行种植修复是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通过钛板或钛网固定种植体获得足够的初期稳定性,缩短治疗周期同时提高成功率是目前探索的方向之一.目的:探讨在上颌窦底剩余骨量极端不足(1~3 mm)时,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术中应用钛网连接固定种植体增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2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量1~3 mm,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植骨,同期植入Straumann种植体63颗,术中采用钛网辅助增加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术后6个月上部结构修复,随访30个月.结果与结论:术中种植体扭力均达到10 N·cm以上,与未连接钛网前术中种植体扭力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后种植体ISQ值为69.78±4.78;负载24个月时种植体末端骨厚度(2.53±0.36) mm,与刚植入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种植体边缘骨吸收(1.07±0.40) mm;术中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观察期内种植体稳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没有脱落现象,上部结构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满意;X射线检查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种植体周围未见骨低密度影,无上颌窦炎症影像;2例在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失访.结果表明上颌后牙缺失2个以上牙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在极度不足(1~3 mm)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大直径的Straumann黏膜水平即刻种植体,同时采用钛网辅助增加初期稳定性,可以进行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获得理想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背景:微螺钉种植体植入部位是否会触及上颌窦是影响种植体安全性的主要因素,而骨质密度是影响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学者对种植支抗的植入部位进行了研究,其主要针对骨厚度或骨密度之一对植入部位进行分析,但学者们对植入角度的看法不一.目的:观察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的微螺钉种植体与上颌窦的关系及其周围骨质密度值.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10/2008-05在广州暨南大学.对象:从澳门仁康牙科医疗中心就诊的正畸患者中选取38例患者的锥形线束CT资料,男11例,女27例,年龄18~35(24.8±3.8)岁.方法:在重建后的锥形线束CT影像上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矢状面上距离参考平面10,12,14,16 mm的4个植入高度上,以与骨皮质表面成30°,45°,60°,90°的4个方向共16个部位的颊舌侧骨质厚度,计算各植入部位触及上颌窦的危险率,在骨厚度大于6 mm的植入部位模拟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并测量其周围骨质密度.主要观察指标:上颌窦高度,植入部位颊舌侧骨厚度,骨密度.结果:①16,14,12 mm 3个高度组中均以30°植入的微螺钉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值最大(P<0.05).②植入部位可分3类,其中,2类植入部位的危险率和骨密度值最大,1类植入部位的危险率和骨密度值最小,3类植入部位的危险率和骨密度值介于1类与2类之间.结论:①如果可以确保微螺钉种植体植入安全的情况下,当临床以12,14 mm或16 mm高度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时,建议与骨皮质表面成30°植入以利于提高微螺钉种植体的稳定性.②如果未知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是否安全,建议选安全性最好的1类部位.  相似文献   

19.
种植体天然牙联合固定修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种植体天然牙联合固定修复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37例牙列缺损患者,植入ITI非潜入式种植体,术后行种植体天然牙联合固定修复,并进行临床随访观察6~36个月。结果有2例2颗种植体行使功能1年后出现垂直向骨吸收达2mm,其他修复体行使功能良好。结论在临床上合理的应用种植体天然牙联合固定修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非选择性应用上颌窦提升植入种植体与自然牙联合桥修复上颌后牙缺失2~4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01/2002-01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诊治的9例双侧或者单侧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进行非选择性上颌窦提升植入种植体与自然牙联合固定桥修复。结果:种植体与自然牙联合桥修复2~4年随访发现:患者种植体固位稳定,义齿行使功能良好,患者无不良反应,X射线片示种植体周围无明显骨吸收,与种植体单独进行固定义齿修复无明显差异。结论:2~4年临床结果表明,经过严格的临床病历选择,采用非选择性上颌窦提升术植入种植体与自然牙联合桥修复,解决上颌后牙多个牙齿缺失且上颌窦窦嵴距极小而又要行固定义齿修复的病历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