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为了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方便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颌窦提升术前准确了解上颌窦区域的解剖结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牙科锥形束CT影像研究上颌窦区的解剖结构特点,为上颌窦提升种植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249例成年人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在选择的层面上测量左侧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和上颌窦的宽度,并对上颌窦内分嵴的情况和上颌窦壁血管的走行特点进行初步观察和分析。结果与结论: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的总平均值为(32.0±3.81)mm,上颌窦的宽度总平均值为(21.70±5.16)mm。不同性别、年龄段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和上颌窦的宽度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上颌窦内分嵴的发生率为33%(78/249);锥形束CT能清晰准确的显示出上颌窦壁血管的分布和走行特点。说明牙科锥形束CT能够全面并准确反映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对决定上颌窦提升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式以及避免或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上颌窦提升中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骨替代材料问题存在争议,器械及影像学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上颌窦提升的临床应用及术式的改良,新术式的不断报道也促进了上颌窦提升的成熟与发展.目的:总结上颌窦提升在材料研究库、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及超声骨刀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新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10 PubMed数据、SC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上颌窦提升植骨材料、影像学应用及器械的应用、术式改良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上颌窦提升在材料学、影像学及设备学上的发展将为口腔种植在术前诊断测量、手术设计、预后分析等方面提供更为科学的服务.目前的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在上颌窦提升中植骨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方面,由于植骨后观察时间不足还未能得出较有效和有力的比较;不使用植骨材料的观点和效果需更多研究及实验的验证;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只是硬组织的三维成像,不能得到黏膜等软组织的状态及观察测量信息,还有待研究发展;超声骨刀的出现较新,今后在器械工作头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改进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背景:为了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方便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颌窦提升术前准确了解上颌窦区域的解剖结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牙科锥形束CT影像研究上颌窦区的解剖结构特点,为上颌窦提升种植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249例成年人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在选择的层面上测量左侧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和上颌窦的宽度,并对上颌窦内分嵴的情况和上颌窦壁血管的走行特点进行初步观察和分析。结果与结论: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的总平均值为(32.0±3.81)mm,上颌窦的宽度总平均值为(21.70±5.16)mm。不同性别、年龄段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和上颌窦的宽度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上颌窦内分嵴的发生率为33%(78/249);锥形束CT能清晰准确的显示出上颌窦壁血管的分布和走行特点。说明牙科锥形束CT能够全面并准确反映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对决定上颌窦提升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式以及避免或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慧  肖娟  张琪  林颖洁 《中国临床康复》2011,(29):5479-5482
背景:近年,上颌窦提升中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骨替代材料问题存在争议,器械及影像学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上颌窦提升的临床应用及术式的改良,新术式的不断报道也促进了上颌窦提升的成熟与发展。目的:总结上颌窦提升在材料研究库、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及超声骨刀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新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10 PubMed数据、SC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上颌窦提升植骨材料、影像学应用及器械的应用、术式改良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上颌窦提升在材料学、影像学及设备学上的发展将为口腔种植在术前诊断测量、手术设计、预后分析等方面提供更为科学的服务。目前的不足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在上颌窦提升中植骨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方面,由于植骨后观察时间不足还未能得出较有效和有力的比较;不使用植骨材料的观点和效果需更多研究及实验的验证;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只是硬组织的三维成像,不能得到黏膜等软组织的状态及观察测量信息,还有待研究发展;超声骨刀的出现较新,今后在器械工作头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改进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9岁。左上颌第二磨牙因龋缺失5年。患者要求行种植修复。临床检查:27缺牙区牙槽嵴较为丰满,牙龈情况良好,曲面断层显示27部位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距离经过测量校准为4.8mm(图1),CT片显示27种植区牙槽嵴宽度约为11mm,27种植处上颌窦外侧壁约2.5mm,左侧上颌窦无分隔(图2)。手术拟行27上颌窦提升同期牙种植术。手术过程:从26近中  相似文献   

6.
锥形束CT观察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观察并评估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方法 收集551例上颌第二恒磨牙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牙位、近颊根根管数目和形态,采用Vertucci分类法记录根管构型,并记录根管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结果 551例中,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发生率为25.41% (140/551),男性多于女性;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大多向远中及腭侧弯曲,弯曲根管占87.54% (604/690),57.57% (397/690)的弯曲发生在根中1/3,重度弯曲占19.28% (133/690).结论 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MB2的发生率较高,中、重度弯曲根管较多.锥形束CT可在各层面显示根管系统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验证上颌窦底可利用骨高度≤3 mm,腭侧骨壁最小骨宽度>4.5 mm的病例采用经牙槽嵴顶偏腭侧倾斜植入种植体单牙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例,术前拍摄全景片及锥形束CT,用随机的图像分析测量软件分析测量,模拟种植体植入.必要时制作外科模板.局麻下,常规切开翻瓣,经牙槽嵴顶偏腭侧植入种植体,或拔除患牙,即刻腭侧根制备植入种植体.8~12周后,以烤瓷单冠粘结固位完成修复.结果:共216例病例,植入221颗种植体,倾斜角度最小3°,最大26°.所有病例修复后至少随访6个月,其中1颗种植体在修复前失败,1颗种植体植入术后上颌窦黏膜破裂致慢性上颌窦炎,经耳鼻喉科医生诊治后痊愈.其余种植体随访期间均成功.结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腭侧骨量足够采用经牙槽嵴顶偏腭侧倾斜植入种植体单冠修复临床可行;采用骨水平种植体比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更具优势.术前CBCT检查是必需的;其生物力学风险和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锥形束CT与曲面断层x线片在上颌前牙区埋伏阻生尖牙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例(35颗纤)颌骨埋伏阻生牙患者分别拍摄锥彤柬CT及曲面断层X线片,观察其埋伏尖牙的唇腭侧位置.并在曲面断层片、锥形束CT及手术中分别测域埋伏尖牙与邻牙(中切牙、侧切牙及第1双尖牙)根尖的最近距离。结果在曲面断层片中有3颗埋伏尖牙不能被定位.9颗判断错误.而锥形束CT中埋伏尖牙位置均可准确定位;曲面断层片中测量的距离与术中测最距离差异钉统计学意义(P〈O.01).锥形束CT中测量的距离与术中测量距离比较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形束cT图像可准确反映埋伏尖牙与其邻牙实际位置关系.对埋伏尖牙拔除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获得年轻汉族人群牙龈厚度的大体分布比例及对比分析,为临床更合理的口腔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数据。方法按标准纳入30位牙周健康者行锥形束CT(CBCT)扫描,测量唇颊侧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分为薄型牙龈组与厚型牙龈组,并结合CBCT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牙龈平均厚度1.43 mm,显著厚于上颌尖牙平均牙龈厚度1.12 mm和上颌侧切牙平均牙龈厚度1.11 mm,且厚于下颌各位点平均牙龈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平均牙龈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CBCT测量汉族年轻人群健康牙龈厚度得出其仅与牙位相关,性别差异对牙龈厚度无显著影响,临床检查薄型牙龈与厚型牙龈在牙周组织健康的汉族年轻人群中各占约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挤压器在闭合式上颌窦提升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48例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应用骨挤压器进行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随访1年后,观察患者牙种植体红色美学指数PES、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缺牙区牙槽骨高度、种植成功率及咀嚼功能。结果:48例患者共植入48颗种植体,其中脱落1颗、松动1颗,种植成功率为95.83%(46/48);治疗后,患者种植体PES评分、缺牙区牙槽骨高度、咬合力以及咀嚼效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患者应用骨挤压器进行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牙槽骨剩余高度,改善咀嚼功能,且种植体美学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雏形束CT在口腔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锥形束CT检查183例口腔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锥形束CT图像辅助设计牙种植手术方案,116例缺失牙患者无牙种植手术并发症发生135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和12例埋伏牙导萌术手术中检查锥形束CT定位准确率达100%;20例根管治疗后仍有症状牙体牙髓病患者锥形束CT检查诊断准确率这100%.结论:锥形束CT检查在牙种植手术方案设计,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疑难牙体牙髓病诊断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王照林 《临床医学》2014,(3):103-104
目的对口腔正畸诊断与治疗中面部三维影像测量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接受口腔正畸治疗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利用利用kaVo3DeXam中视野锥形柬计算机体层x线拍摄机进行拍摄,在高分辨率下进行扫描重建并利用NEWTOMNNT软件展开图像重建与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16例为尖牙易位阻生,7例有上颌窦下坠对牙齿移动造成影响,11例中切牙埋伏阻生。利用锥形束CT(CBCT)可对异位牙与阻生牙程度、牙根形态等加以展示,对异位牙和邻牙空间位置关系、牙根吸收情况、上颌后牙牙根和上颌窦间位置关系等准确展示。结论在口腔正畸诊断与治疗中,应用面部三维影像测量方法可促使口腔正畸中诊断准确性大幅提高,同时能够为制定正畸治疗计划与计划具体实施提供有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方法选取在华北理工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4例,年龄14~45岁,将其按下颌平面角测量值分为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用NewTom自带处理软件分别测量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唇侧皮质骨骨密度、松质骨骨密度和舌侧皮质骨骨密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侧切牙唇舌侧皮质骨和松质骨骨密度均大于中切牙(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间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存在差异,提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患者在正畸矫治时应予以不同的矫治设计,侧切牙的移动要比中切牙困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锥形束CT联合简易种植导板对上颌无牙颌患者种植修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在我院采取锥形束CT联合简易种植导板修复的18例上颌无牙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锥形束CT联合简易种植导板的修复效果。结果 18例患者总共植入种植体40枚,种植体固定义齿修复者4例(种植体植入18枚),种植覆盖义齿修复14例(种植体修复22枚),术中和术后均未见并发症发生;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经锥形束CT检查骨吸收不明显,种植体存活率达到100%。结论采用锥形束CT结合简易种植导板定位治疗上颌无牙颌种植手术安全可靠,且种植体植入部位较理想,能为上部修复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单纯慢性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及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OMS)的影像学特征,探讨3种口腔慢性炎症导致的骨质破坏情况与上颌窦粘膜的形态学变化。 方法 选择未经治疗的3种口腔慢性炎症引起OMS患者各50例,对其锥形束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精确测量,记录病源牙及其周围骨质破坏情况、上颌窦炎性肥厚的最大厚度值(DSM),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种OMS中,病源牙为上颌第一磨牙者最多,占35.33%;其次为上颌第三磨牙,占27.33%;再次为上颌第二磨牙,占20.00%;病源牙超过2颗者占14.67%。颊/腭侧骨壁破坏患者上颌窦粘膜DSM为9.04±5.04 mm,高于无颊/腭侧骨壁破坏患者的6.94±5.03 mm(t=2.560,P=0.011);上颌窦底壁瘘患者上颌窦DSM为11.49±6.68 mm,高于无上颌窦底壁瘘患者的6.67±3.75 mm(t=5.541,P<0.001)。单纯慢性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及慢性根尖周炎上颌窦底壁瘘发生率分别为40%、34%和2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3,P=0.259)。单纯牙周炎源性(9.26±5.33 mm)和牙周牙髓联合病变(10.24±4.93 mm)的DSM显著高于慢性根尖周炎(4.26±2.49 mm)(F=26.157, P<0.001)。 结论 单纯慢性牙周炎和牙周牙髓联合病损骨质破坏范围较广,上颌窦粘膜炎性肥厚改变的程度较重,相对于慢性根尖周炎更易发生牙源性上颌窦炎。    相似文献   

16.
郭敏  梁彦  李结枝 《当代护士》2021,28(5):94-96
对一例在外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右上第一磨牙残冠拔除术时误将腭侧牙根推入上颌窦中的患者,术前常规拍摄正位及侧位X线片以建立三维空间模型,辅助拍摄术前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证实断根位于上颌窦内后,医生行冲洗取出术并进行上颌窦瘘口修补术.护士在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手术器械准备及患者准备;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术后做好伤口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健康教育等,预防上颌窦炎等并发症的出现,有助于促进创口愈合.术后随访虽可见患处有不同程度肿胀,但无口腔上颌窦瘘及感染发生,拔牙创口I期愈合.借此笔者提出对此类患者需要做好围手术期相关护理,通过术前护理人员缜密准备、术中医护密切配合和术后有效康复指导,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和良好预后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定位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牙技术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42例患者上颌57颗磨牙缺失,牙槽嵴顶距离上颌窦底5~9 mm.所有患者拍摄CT并用CAD软件进行上颌骨三维图像重建及上颌窦底定位.采用冲顶式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记录手术完成情况、并发症及2年随访结果.结果 完成全部57颗种植体植入,上颌窦提升完成39例,上颌窦穿孔1例、鼻部不适2例;2年随访,所有植体均获得良好骨结合.结论 CAD软件在定位上颌窦底及对上颌萎缩后牙区种植有指导作用,上颌窦内提升术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骨刀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在严重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牙种植术的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扫描(CBCT)测量上颌窦底垂直高度(RBH),根据测量情况分为两组,其中上颌后牙区严重骨量不足(RBH2~3mm)的32例患者(44颗种植体)为观察组,采用超声骨刀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牙种植术,并植入人工骨粉+自体骨混合物行骨再生术,RBH4~5mm的4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46颗种植体),采用上颌窦提升术。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行永久修复,患者均随访24个月,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前RBH高度为2.71±0.18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3±0.35mm,观察组术后6个月RBH提升高度为8.22±0.85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1±0.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6个月RBH高度、种植前IS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97.73%,黏膜破损等并发症发生率12.50%;对照组种植成功率为95.65%,并发症发生率为7.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超声骨刀上颌窦侧壁开窗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在上颌埋伏阻生牙定位和拔除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经传统X线片确定有拟拔除的上颌埋伏阻生牙但不能具体定位的29例患者,术前采用锥形束CT扫描获得高分辨率影像,并对扫描信息进行三维重建和任意曲面观察来准确定位埋伏牙,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拔除埋伏阻生牙。结果经锥形束CT扫描、三维重建后,所有共36颗埋伏牙被准确定位,根据CS 3D imaging software软件任意曲面观察埋伏牙后分析得出最佳手术入路,使得埋伏牙均顺利拔除,创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邻牙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的根尖片、咬合片、曲面断层全景片相比,锥形束CT能精确定位上颌埋伏阻生牙,在上颌埋伏阻生牙拔除方案的制订和拔牙操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维吾尔族和汉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second mesiobuccal canal,MB2)的发现率进行研究.方法 137例维吾尔族患者和141例汉族患者共556颗上颌第一磨牙行CBCT检查,比较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现率的差异,分析MB2发现率与性别、牙位、年龄的关系.结果 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MB2发现率分别为73.36%(201/274)、65.25%(184/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年龄≤40岁者MB2发现率(78.05%、70.00%)高于年龄>40岁者(66.36%、58.04%) (P<0.05);维吾尔族男性和女性MB2发现率(73.13%、73.57%)、左侧和右侧MB2发现率(75.91%、70.80%),汉族男性和女性MB2发现率(66.92%、63.82%)、左侧和右侧MB2发现率(66.67%、63.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2发现率随年龄增高而降低,且维吾尔族患者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现率高于汉族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