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104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例1:男性,24岁,在外院拔除后拔牙创持续疼痛。检查:拔牙创空虚,形态较小,仔细检查,颊侧见一牙冠,拍牙片示颊侧低位阻生,局麻下拔除,冠为磨牙形态,锥形根。 例2:男性,23岁,因左下牙床反复肿疼,症状缓解后求拔。查:牙冠半露,局麻下拔除,为一畸形牙,锥形牙冠,冠根比3:2,检查拔牙创,仍有一牙,完整拔除,为磨牙形态,双根牙,冠根比1:1.5左右。  相似文献   
2.
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即刻牙种植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评价膜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在即刻牙牙种植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32例即刻植入BLB、Branemark、ITI及Frinlit-2四种种植系统共193个,对其进行定期临床和放射学检查。结果:193例即刻种植体中124个行GBR技术,经12个月以上观察,失败4个。结论:只要种植体取得初期稳定性,对种植体与拔牙窝间存在的间隙,采用膜引导再生技术处理,即刻种植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即刻植入种植体同时常常需要使用GBR技术。采用即刻植入技术同时使用GBR技术的病例,其临床效果令人满意。GBR技术用于即刻种植所产生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前牙临床短冠牙冠延长术后烤瓷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前牙临床短冠的牙冠延长术后烤瓷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5例共 2 8颗前牙临床短冠采用牙冠延长术及全牙列牙合重建 ,追踪观察 1年以上。结果 :2 8颗牙临床短冠术后 6周增加高度为 ( 2 .9±0 .6)mm ,修复后未出现手术牙牙周组织病变、修复体固位不良等并发症。面下 1/3高度得到适度恢复 ,美观恢复良好。结论 :对临床短冠采用牙冠延长术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可以获得需要的临床高度。  相似文献   
4.
Mx-grafter在即刻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在即刻牙种植术中用Mx grafter采取上颌结节处自体骨移植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 :2 1例 (2 5枚 )拔牙后即刻种植 ,采用Mx grafter由上颌结节处取自体骨 ,植入螺纹根状种植体与拔牙窝之间的间隙内或缺损处。骨的缺损情况在 1期手术和 2期手术时分别测量进行比较。结果 :3~ 4月后 ,2期手术显示自体骨改建形成了新骨 ,与种植体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 ,间隙或缺损被新骨修复。所有病例皆完成修复及行使功能。结论 :采用Mx grafter取自体骨植骨 ,满足了拔牙后即刻种植、植骨的需要。方法简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下颌种植固定全口义齿放射影像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下颌种植固定总义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完成下颌固定种植总义齿25例,共植入种植体166枚,每例最少4枚,最多8枚,于植入种植体后3-4个月全部进行金属烤瓷修复,修复体与基台通过螺丝或水门汀粘结固位。修复完成后定期进行放射学检查,观察骨结合情况及种植体周围齿槽骨吸收情况。结果:修复前3枚种植体失败,修复完成后追踪观察2.8年,没有种植体失败。1年或2年悬臂梁末端种植体齿槽骨吸收与非悬臂梁末端种植体齿槽骨吸收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悬臂梁末端种植体齿槽骨吸收与前部种植体齿槽骨吸收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非悬臂梁末端种植体齿槽骨吸收与前部种植体齿槽骨吸收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下颌种植固定总义齿的临床效果满意,但应注意悬臂梁设计和种植体分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下颌牙列缺失即刻种植负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下颌牙列缺失后采用人工牙即刻种植临时功能性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例下颌牙列缺失病例分别植入4、4、5、6颗Xive种植体,在植入种植体的同时,接入TempBase临时基台,行复合树脂临时桥修复,根据种植体骨质愈合情况,于术后4~6个月后接入永久性修复体。结果:种植体植入后追踪12~23个月,无种植体失败,19颗种植体前6个月平均边缘骨丧失为(0.7±0.63)mm。追踪期内,平均累积骨丧失1.14mm。结论:下颌牙列缺失即刻负重种植修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的种植体,短期临床效果良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ombination综合征病例种植修复设计方法。方法选择上颌牙列缺失、下颌KenneyⅠ类缺损的患者,对满足种植修复条件的7例患者实施上颌种植覆盖义齿或固定桥、下颌种植支持式固定桥修复,观察患者满意度、后牙咬合变化。结果7例种植修复患者临床检查未见种植体松动、固位不良、损坏等问题,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种植修复患者满意程度较高。结论Combination综合征患者修复宜以种植修复方式提供足够后牙支持,减少前牙剪切力破坏。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阐明EDEC的具体涵义,以更好地指导牙列缺损病例修复,减少盲目性和风险.方法 通过具体病例修复的实现过程,展示EDEC概念的临床指导作用.结果 EDEC概念具有明显的临床指导作用,修复结果与预期一致,避免了临床中的盲目性.结论 EDEC概念对牙列缺损修复有明显的指导意义,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荧光标记法观察比较4种表面处理方式种植体周围骨矿化沉积率的差异。方法微创拔除4只Beagle犬双侧下颌4颗前磨牙,待拔牙创愈合3个月后,植入奥齿泰种植体40颗,其中机械形态表面(ma-chined morphology,MM)组4颗,喷砂加酸蚀(sand blasted with alumina and acid etched,SA)组、可吸收性研磨介质(resorbable blasting media,RBM)组和生物化学喷砂酸蚀组(biochemistry sand blasted with alumina and acid etched,Bio-SA)组各12颗,愈合3个月,处死前13、14 d和3、4 d分别注射盐酸四环素和钙黄绿素,制取标本并置于70%酒精固定,采用塑料包埋技术制作骨磨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测量骨矿化沉积率。结果螺纹间及远离螺纹区域新骨矿化沉积率在4组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比较每组种植体螺纹间及远离区域骨矿化沉积率的差异性,RBM组及SA组组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M组和Bio-SA组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塑料包埋技术,通过荧光标记法能成功观察到新骨矿化沉积的情况;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4种不同粗糙程度的种植体螺纹间及远离螺纹区域骨矿化沉积率没有差异性,而经机械形态表面处理的种植体和生物化学喷砂酸蚀处理的种植体,螺纹间骨矿化沉积比远离螺纹区域快。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先前已经将人工合成的恶性疟原虫杂合113肽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WR450-1中,获得了重组质粒pWRAB。现将nWRAB先转化到LB5000修饰后,再转化到疫苗菌SL3261,得到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3261(pWRAB)。pWRAB在SL3261中以β-半乳糖苷酶一杂合多肽抗原AB融合蛋白(GZ-Am形式表达,表达量约13.3%。免疫双扩散发现从SL3261(pWRAB)中纯化的GZ-AB可与抗GZ-AB抗体反应,滴度为1:16。蛋白质印渍技术(Westernblot)显示在GZ-AB相应位置处出现特异条带。上述结果初步说明SL3261表达的GZ-AB具有抗原性。连续传代SL3261(pWRAB)未见质粒pWRAB丢失及明显的毒性,为恶性疟口服活疫苗的制备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