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包装对灭菌口腔小器械在生物安全柜中的有效期的影响。方法在生物安全柜中,对高压灭菌后玻璃器皿包装和纸塑包装的口腔小器械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细菌采样培养实验,在第1天打开玻璃器皿包装的灭菌小器械后的4、8、24 h进行采样,以后每间隔24小时采集1次,连续10 d采样观察其细菌生长情况,同时在每一个时间点均采集一次纸塑包装的灭菌器械作为实验对照。结果在生物安全柜相对无污染的情况下,对照组均无细菌生长,实验组在144 h的培养结果开始有菌落生长,168 h后的培养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生物安全柜中相对无污染的条件下,玻璃器皿包装的口腔诊疗中的小器械的有效期远远超过《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所规定的包装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不得超过4 h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西帕依固龈液治疗固定正畸患者牙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进行固定正畸的牙龈炎患者5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给予西帕依固龈液1月,观察受试者龈沟出血指数(SBI)和菌斑指数(PLI)的变化。结果用药后两组的SBI和P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用药前后的SBI和P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帕依固龈液可以减少牙菌斑堆积,降低SBI,改善牙龈健康。  相似文献   
3.
慢性牙周炎是在细菌微生物的作用下牙周支持组织发生破坏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口腔健康。全球牙周炎患病率很高,人群中约有10%~15%的个体患有重度牙周炎。牙周炎的发生受细菌微生物,宿主的免疫反应以及口腔微环境的影响。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与牙周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从细菌、宿主、环境三方面促进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高原牙周炎的发生特点,探讨高原环境对牙周炎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并探讨高原牙周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骨碎补柚皮苷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增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运用MTT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骨碎补柚皮苷在不同时间对hPDLC增殖的影响;采用IFCC推荐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骨碎补柚皮苷作用后hPDLC的ALP活性,采用考马氏亮兰法,测定样本中蛋白量,从而测定每毫克冻融蛋白中所含的ALP比活性。结果10、1、0.1 mg·L-1这3种质量浓度的骨碎补柚皮苷对hPDLC的增殖有促进作用;100、10、1、0.1 mg·L-1的骨碎补柚皮苷均可促进hPDLC的ALP活性,其中以1 mg·L-1组的促进作用最强。结论骨碎补柚皮苷对hPDLC具有促进增殖、促进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三种方法原代培养人牙周膜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牙周膜细胞培养是牙周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础.牙周膜细胞原代培养因其成功率较低,一直是制约牙周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瓶颈之一.如何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培养方法,提高原代培养成功率一直是近年来牙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比较组织块法、酶消化法、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对人牙周膜细胞的培养效果,探索一种更有效的人牙周膜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取58例正常恒牙牙周膜组织,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组织块法、酶消化法、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进行原代培养,再进行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以及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波形蛋白与角蛋白;取第4代细胞,绘制生长曲线.结果与结论: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培养成功率(35%)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11%和21%).3种方法获得的细胞均符合正常人牙周膜细胞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生长良好.第4代细胞生长曲线均为近似的"S"形,有明显的滞留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提示实验建立的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较为简单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是一种培养牙周膜细胞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两种不同充填材料与牙界面致龋菌的附着量,为选择充填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30颗新鲜的离体前磨牙,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A组及B组,将A、B两组于颊侧制备V类洞。分别采用银汞、Beautiful氟化玻璃聚合体2种材料充填。将各样本置于变异链球菌悬浮液中培养24 h。采集样本单位面积界面处的细菌,稀释,测量光密度值(A)。结果各组界面的细菌附着量之间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autiful氟化玻璃聚合体在龋齿的充填方面优于银汞合金。  相似文献   
8.
MTT法用于检测伴放线菌嗜血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TT法用于伴放线菌嗜血菌(H.actinomycetcmcomitans)活菌计数的可行性及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实验条件.方法:以菌落形成单位法为标准对照.实验通过改变比色的波长、反应时间、试剂剂量、细菌菌龄等实验条件,获得MTT法的一系列参数.对H.actinomycetemcomitans进行活菌计数,并与菌落形成单位法所测的细菌数量相比较.结果:MTT法与菌落形成单位法的测量结果是一致的,并且对于不同菌龄的H.actinomycetemcomitans均适用.结论:MTT法可以用于检测H.actinomycetemcomitans活菌数量,并且具有快速、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目前国内外多所大学医学院校正在开展PBL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黎春晖  冯燕  蒋俊强  聂敏海 《重庆医学》2015,(19):2716-2717
口腔黏膜病病种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具有“病因难明、诊断难定、治疗难愈”的特点。该学科涉及到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皮肤病学等多学科,是口腔内科教学中的难点[1]。本院口腔黏膜病学主要采取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法(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课程内容枯燥、抽象,学生反映口腔黏膜病学乏味难懂,学习困难。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 ),是以病例为先导、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为了激发同学对口腔黏膜病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本院将CBL联合 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口腔黏膜病的临床教学中,并与 LBL 进行比较,对其效果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