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31篇
特种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中DNA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细胞系中抑癌基因甲基化状况及其与mRNA、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ACC细胞系ACC-2、ACC-3、ACC-M中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E-cad)、p16、RASSFlA、DAPK、MGMT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况。应用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cad、p16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3个ACC细胞系中均检测到E-cad、p16基因的甲基化,而没有RASSFlA、DAPK、MGMT基因的甲基化;mRNA和蛋白水平均未检测到E-cad的表达,均检测到p16的表达。结论ACC细胞系中,E-cad、p16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是常见事件,甲基化可能是E-cad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与瘤旁唾液腺腺体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挖掘PA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基因及通路。方法:采用RNA-Seq技术,检测5例PA患者的配对肿瘤与瘤旁唾液腺腺体,筛选2组间差异基因。运用蛋白互作数据库STRING分析预测差异基因所编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筛选互作网络中的核心模块及核心基因,分析核心模块中激活的信号通路,预测上述模块与PLAG1可能的相互作用关系。RT-PCR验证核心基因在20例PA患者的配对肿瘤组织及瘤旁唾液腺中的表达。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测得3810个差异基因,其中2021个下调,1789个上调。核心模块中存在PI3K-AKT信号通路、ER受体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的激活。PLAG1可能通过PHLPP1、LRRK2、β-catenin蛋白与核心模块发生作用。RT-PCR显示,核心基因在20例PA样本及其瘤旁唾液腺组织中的差异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核心基因ADCY3ADCY5ADORA1APLNAPPC5CCL28DRD2FPR3 GABBR1可能在PA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为预防PA复发及预后标志物筛选提供思路。PLAG1可能通过PHLPP1、LRRK2、β-catenin间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ER受体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从而诱发PA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临床实习体系建设,弥补及完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架构中的短板,促进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融合,提高长学制口腔医学生教学质量。方法 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临床资源,制定全面的临床实习计划及病理实验技术操作规范,构建完整的临床实习资料库及培训热爱教学的高水平带教师资,通过实习考核、师生座谈会及问卷调查三方面,对临床实习做出评估。结果 学生在完成临床实习后,考核成绩平均分达到89.37分。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对本学科专业特色及常规技能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了自主学习兴趣。结论 通过口腔组织病理学临床实习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有效提升了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对长学制口腔医学生的科研及今后的医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对体外培养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系细胞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hransferase,MGMT)和人类mutL同源物1(homo sapiens mutL homolog 1,hMLH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应用于SACC治疗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5-Aza-CdR分别处理体外培养SACC-83和SACC-LM细胞作为药物处理组,以药物处理浓度0 μmol/L为对照组.甲基噻唑基四唑法确定5-Aza-CdR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a substance,IC50);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用药后细胞中MGMT和hMLH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药物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并且随时间延长变化愈加显著.5-Aza-CdR对SACC-83和SACC-LM细胞的IC50分别为(11.816±0.023)、(5.751± 0.049) μmol/L.经5-Aza-CdR处理后,SACC-83和SACC-LM细胞中MGMT和hMLH1 mRNA表达增高1~5倍,MGMT和hMLH1在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5-Aza-CdR可改变细胞形态,上调MGMT和hMLH1 mRNA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5-Aza-CdR反转MGMT、hMLH1基因DNA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DNA甲基转移酶1(DNMT1)表达稳定抑制的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M,探讨DNMT1表达抑制对ACC-M细胞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靶向干扰DNMT1的shRNA序列,构建携带该序列的慢病毒载体并转导ACC-M细胞,对筛选出的抗性克隆采用RT-PCR、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DNMT1mRNA、蛋白质水平,筛选获得DNMT1表达稳定抑制的ACC-M细胞,并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荧光定量PCR检测E-cadherin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筛选获得DNMT1稳定表达抑制的ACC-M细胞,其mR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0.156±0.008,0.163±0.013)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空载对照组。进一步检测发现,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E-cadherin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shRNA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能够有效、稳定地抑制ACC-M细胞DNMT1的表达,并降低ACC-M细胞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从而使E-cadherin基因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末,素质教育的研究热潮在我国逐渐兴起[1]。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种[2],它参与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会对个体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对于个体而言,素质至少包括个体内在的心理内容以及个体的适应能力[3]。研究指出,性格品质、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4]。  相似文献   
7.
目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课程,实验教学在病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旨在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有效提升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及学生观察、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教研室通过自编并及时更新《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指导》,出版实验课辅导书《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与理论教学彩色袖珍图谱》,增加病例样本量,提高及增加教学切片及示教片的质与量,运用互联网+的新教学模式,营造自主学习环境,以机考代替单纯切片考试,建立新的实验课考核评价方法等一系列措施,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结果:学生对实验教学改革给予高度肯定,所采取的措施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机考在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及全面性方面显著优于传统考试(P<0.05).结论:多举措并举有效提高了《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疾病有一个思路清晰、富有逻辑的思考,将学过的各科理论知识充分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穿刺活检诊断儿童及青少年颌面部肿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门诊收治的18岁以下颌面部肿瘤病例共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12岁(8~1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穿刺活检进行诊断。粗针穿刺:使用16G穿刺针取3~5条组织;细针穿刺:用10 mL针筒吸取细胞。对比穿刺病理及术后病理诊断,并记录穿刺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粗针穿刺共4例,3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穿刺病理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细胞性肿瘤。2例为横纹肌肉瘤,1例诊断为非肿瘤性病变。细针穿刺共6例,5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穿刺病理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或巨细胞肉芽肿待排;1例穿刺见大量血液;1例为小圆细胞肿瘤;1例为左下颌下淋巴结穿刺见大量炎症细胞;1例为上皮性恶性肿瘤;1例为横纹肌肉瘤。粗针及细针穿刺后进行手术的患者,大体标本病理诊断与穿刺病理诊断结果均一致。穿刺后均未发生大出血、伤口感染、肿瘤穿刺通道种植转移等并发症。结论:穿刺活检诊断儿童及青少年颌面部肿瘤安全、准确。  相似文献   
9.
唾液腺肿瘤种类繁多,规范化的唾液腺肿瘤病理诊断报告是患者治疗策略选择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病理及相关专业专家,制定了唾液腺肿瘤病理标本固定、取材及报告内容等的规范。本规范反映了2017版WHO唾液腺肿瘤分类中的一些变化,包含了与肿瘤诊断、治疗相关的较为特异性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指标等。该规范的制定旨在提高我国唾液腺肿瘤病理报告质量、优化患者临床治疗实践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根据抗体阳性表达的不同部位(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染色顺序及匹配不同的显色系统,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诊断中的最佳染色方法。方法: 挑选良性淋巴上皮病(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BLEL)、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各20例,分别进行AE1/AE3、Ki-67、CD20cy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单染和两两组合的双染检测。每个病例依据不同抗体的表达部位(细胞核、细胞质及细胞膜)、不同的抗体染色顺序和显色剂,分别采用3种双染方法检测,即①先Ki-67(DAB显色),再AE1/AE3或CD20cy(AEC显色);② 先AE1/AE3或CD20cy(DAB显色),再Ki-67(AEC显色);③ 先Ki-67(AEC显色),再AE1/AE3或CD20cy(BCIP/NBT显色)。所得结果均与单染相比较,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分析染色强度和阳性比率有无差异。结果: 所有双染方法中抗体定位均准确,但方法1中各抗体染色强度(P=0.765)和阳性比率(P>0.05)均无显著差异,而方法2和方法3中抗体的阳性比率和染色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中的最佳染色方法为先进行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如Ki-67的染色,配合使用DAB显色剂,后进行阳性定位于细胞膜或细胞质如AE1/AE3或CD20cy的染色,配合使用AEC显色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