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穿刺活检诊断儿童及青少年颌面部肿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门诊收治的18岁以下颌面部肿瘤病例共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12岁(8~1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穿刺活检进行诊断。粗针穿刺:使用16G穿刺针取3~5条组织;细针穿刺:用10 mL针筒吸取细胞。对比穿刺病理及术后病理诊断,并记录穿刺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粗针穿刺共4例,3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穿刺病理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细胞性肿瘤。2例为横纹肌肉瘤,1例诊断为非肿瘤性病变。细针穿刺共6例,5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穿刺病理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或巨细胞肉芽肿待排;1例穿刺见大量血液;1例为小圆细胞肿瘤;1例为左下颌下淋巴结穿刺见大量炎症细胞;1例为上皮性恶性肿瘤;1例为横纹肌肉瘤。粗针及细针穿刺后进行手术的患者,大体标本病理诊断与穿刺病理诊断结果均一致。穿刺后均未发生大出血、伤口感染、肿瘤穿刺通道种植转移等并发症。结论:穿刺活检诊断儿童及青少年颌面部肿瘤安全、准确。  相似文献   
2.
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是保证患者肿瘤根治、生理功能及心理康复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回顾和对比国内外口腔颌面修复重建的发展历史,从数字外科、多学科协作、人才培养、美学修复及功能康复等多个角度总结剖析临床现状及研究热点,为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外科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进一步解决因头颈部解剖复杂、重要的组织结构较多而导致头颈肿瘤外科医师培训难度大、经验积累缓慢等问题,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方法∶对30名经过外科基础训练的住院医师、规培医师、进修医师和临床研究生开展虚拟手术仿真培训,对满意度进行评价。对10名接受过传统培训的医师开展虚拟手术仿直培训,与传统培训进行对比调查并反馈建议。结果∶学员和医师对该培训系统的使用方便性、虚拟环境逼真性、操作的反馈性认可度较高。结论;在进行头颈肿瘤外科医师培训中引入虚拟手术仿真培训,可以提高学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为头颈肿瘤外科医师的培养提供了简便、易行、系统性的虚拟培训手段,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4.
刘剑楠  张伟 《吉林医学》2012,33(7):1460-1462
<正>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相对分子量为30.4 kDa的糖蛋白,它在肾脏合成并促进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生成,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于肾性贫血患者。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EPO及其受体在很多非造血组织中都有表达,除造血功能外,还可作用于多种非造血细胞,行使多种非造血功能:EPO是一种具有抗凋亡活性的细胞因子,并具有潜在的多系统保护功能;参与神经、血管的发生和免疫反应;能够减少代谢的改变、神经、血管的退化和炎性反应细胞的激活。最新研究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智能术前规划的下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可行性与精准性。方法术前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115例头颅无异常的成年患者的CT影像,男57例,女58例,年龄(40.3±9.1)岁,就诊时间2010年2月至2019年5月;另选取115例肿瘤侵蚀下颌骨的成年患者的CT影像,男62例,女53例,年龄(55.6±7.2)岁,就诊时间2008年3月至2019年8月。建立智能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主要由工作站、UR5六自由度机械臂、光学定位跟踪仪、六自由度力传感器、截骨手术工具组成。将2组患者的颌面CT图像数据用于训练残差连接的3D V-Net分割网络自动分割下颌骨,并用该网络对1例54岁需腓骨重建的下颌骨肿瘤男性患者的头颅CT数据进行自动分割,形成下颌骨模型,以手动分割结果为标准,评价自动分割的精度。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颌骨特征点还原法根据该患者的上颌骨特征点自动还原下颌骨特征点,形成重建方案,以下颌骨未缺损部分实际特征点与还原的特征点位置的误差值评价精度。利用该患者的下肢CT数据,制作5个3D打印的腓骨仿真模型。应用智能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基于术前规划的图像,结合光学定位系统以及力传感器信号,实现机械臂与手术医生协同操作进行腓骨塑形,完成30次截骨。以CT影像下的术后腓骨段截骨面与术前规划的位置距离与角度偏差为精度标准,验证手术机器人系统精度。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表示。结果设计的分割网络自动分割下颌骨肿瘤患者下颌骨的精度为96.581%,耗时小于30 s。该病例下颌骨特征点的误差值为(2.24±1.74)mm。下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能精确、快速地实施腓骨模型塑形,截骨的位置误差为(1.02±0.45)mm,角度误差为(0.96±0.42)°,术中耗时约15 min。结论智能术前规划能精确地分割下颌骨并定位下颌骨特征点,下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能精确地实现功能性下颌骨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微型钛板和生物可吸收板在下颌骨骨切开术固定中的应力分布。方法 建立下颌骨切开术不同内固定系统三维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相同加载力条件下,不同植入物的应力分布以及骨折段位移的改变情况。结果 钛板上受的最大应力值为49.8 MPa,可吸收板的最大应力值为4.42 MPa;钛板的最大应力值远远超过可吸收板的最大应力值,但所受应力均小于各自的屈服极限。相对移位对比可见,微型钛板固定下颌骨时,最大位移值为0.1 mm;应用可吸收板固定时,最大位移值为0.2 mm,两者的相对位移均较小。结论 生物可吸收固定系统的刚度和内部强度足以支持下颌骨切开术部位的骨愈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