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6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疏肝健脾汤对失眠治疗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汤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门诊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口服疏肝健脾汤治疗,对照组22例口服安定、谷维素,2组均连服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1.67%,对照组有效率59.09%.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睡眠质量比较,治疗组平均睡眠时间和平均入眠时间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疏肝健脾汤治疗失眠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较临床常用的西药为优.  相似文献   
2.
一起由腺病毒3型引起的儿童咽结合膜热暴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腺病毒3型引起的咽结合膜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因素。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和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幼儿园发生的咽结合膜热暴发病例进行发病经过和传播因素的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进行病毒分离,核酸鉴定,采集血清进行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自2004年6月21日~7月19日,幼儿园349名幼儿中共有258人发病,罹患率73.9%。病例分布在不同年级、班别间无差别。流行曲线呈单峰型。在日托幼儿中,参加游泳幼儿的罹患率明显高于未参加游泳的幼儿(X2=28.96,P<0.001),且随游泳次数的增多,罹患率升高。实验室结果,用PCR检测27例病人的咽拭子标本,10份腺病毒基因阳性(37.0%),其中6份进行了基因序列测定,并对获得的基因序列(290bp)进行分析,显示与腺病毒3型同源性达97%,可认为PCR扩增物为3型腺病毒。同时还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I型副流感病毒等其它病原体。结论此次疫情主要的病原体是腺病毒3型,幼儿主要通过在幼儿园游泳池戏水以及接触传播的途径引起咽结合膜热暴发,同时合并其它多种病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广州市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2011年1-8月广州市发生过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20所托幼机构为病例组,按1∶2频数匹配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60所托幼机构,其中公立的占5.00% (3/60),私立占95.00%(57/60).病例组各校非广州户籍占33.50%(2684/8011),对照组各校非广州户籍占34.32%(3052/8892),两组的生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人均午休室面积≥2.7 m2、儿童洗手规范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流行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托幼机构应增加室内人均面积、教育儿童规范的洗手方法,预防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的流行特征。手足口病的肛拭子标本从哨点医院获得,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疫情暴发月份提前,流行强度增大,高位持续时间延长;市区病例构成从2008年下半年的48.32%逐步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35.09%,农村地区则从2008年的11.95%逐步升至24.67%,城乡结合部相对稳定在40.30%左右;病例主要在5岁以下婴幼儿,但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儿童病例数构成比从2008年下半年的60.04%增至2011年的68.92%,托幼儿童则从2008年的38.09%降至2011年的28.27%,学生病例2009年以来相对稳定在2.55%左右;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呈现交替流行的现象。结论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不断向低龄儿童、散居儿童和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不同型别的毒株交替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媒介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广州市2006-2012年重点媒介传染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以及个案调查流行病学信息,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6种媒介传染病5828例,其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登革热、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恙虫病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01/10万、1.37/10万、0.10/10万、0.18/10万、0.02/10万和4.72/10万.登革热和恙虫病发病季节性特征明显,中心城区HFRS和登革热发病构成比较大,钩体病、疟疾、乙脑和恙虫病发病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区域为主,除乙脑发病以儿童为主外,其余各媒介传染病发病职业分布广泛,年龄以中老年为主.结论 广州市媒介传染病发病整体相对平稳,但近年来有小幅上升趋势,发病风险仍然存在,应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广州市2009年新出现的3型登革病毒(DEN)株的E基因进行RT-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探讨其来源及基因型.方法 收集广州市2009年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DEN,RT-PCR扩增病毒全长E基因,测序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年采集的19份患者血清标本中,分离到7株3型DEN株,RT-PCR扩增后测序获得E基因序列,7株DEN3病毒E基因均由1479个碱基组成,编码493个氨基酸,基因序列未见插入或缺失,分析发现7株病毒来自两个不同的亚型:09/GZ/1081、09/GZ/1483和09/GZ/10806属于东南亚/南太平洋型,09/GZ/10616、09/GZ/11144、09/GZ/11194和09/GZ/13105属于印度次大陆型,各亚型群内毒株序列同源性较高.结论 广州市2009年DEN3为输入性,分属两个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临床确诊的眩晕病人,随机被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22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均以2周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2组症状治疗结果比较,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2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临床确诊的眩晕病人,随机被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22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均以2周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2组症状治疗结果比较,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2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4种主要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2008年哨点医院门诊腹泻患儿粪便686份,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抗原,用RIDASCREEN ELISA试剂盒进行诺如病毒抗原检测,并对以上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6份标本中,4种病毒的阳性率:轮状病毒为34.0%、诺如病毒为20.7%、腺病毒为6.0%、星状病毒为1.2%,其中有混合感染的病例数占5.1%.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85.7%。4种病毒阳性率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有关,均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分别占阳性总数的93.1%、92.3%、87.8%和100%。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特征,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诺如病毒等常年均有发病,无特殊的时间分布。混合感染的患儿腹泻症状较重(P〈0.05)。结论4种病毒均有检出,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秋冬季为发病高峰,2岁以下为发病高危人群,同时混合感染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广州市2006年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株的E基因序列并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登革病毒,RT-PCR法扩增全长E基因,测定序列并绘制系统发生树,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59份标本中38份病毒分离培养阳性,获得广州市2006年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株GZ2006/1707的E基因序列,其同源性与东南亚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的流行株接近,但与广州市2002年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株GZ2002/281较远。结论广州市2006年流行的登革病毒属输入性,但与2002年流行的登革病毒有不同的输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