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7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考察RGD多肽化学修饰聚苯乙烯培养板细胞相容性研究.方法 采用高锰酸钾硫酸溶液对聚苯乙烯表面进行氧化反应,生成羧基位点;水溶性碳二亚胺活化羧基,接枝明胶、胶原和RGD多肽.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动态接触角等研究了RGD化学修饰聚苯乙烯的变化,并考察了RGD化学修饰聚苯乙烯后细胞相容性的变化.结果 XPS结果证实了聚苯乙烯表面N原子的引入,RGD是共价键合在聚苯乙烯表面的.动态接触角下降显著,证明修饰表面的亲水性能提高.在修饰后的聚苯乙烯培养板种植入表皮细胞,结果显示提高了细胞的黏附和增殖能力.结论 聚苯乙烯表面进行RGD化学修饰,有利于提高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和增殖能力,有望为免疫磁珠分离得到的高纯度内皮祖细胞提供良好的培养介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精氨酸修饰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ACGN)对血小板GMP-140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精氨酸修饰的壳聚精(ACS)并朋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用共沉降的方法制备精氨酸修饰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用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对精氨酸修饰壳聚精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表达来考察精氨酸修饰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对血小板激活的影响.结果 红外光谱结果显示精氨酸成功地接枝到壳聚糖上,在正负电荷比≥2:1时,ACS能完全阻滞DNA的迁移,表明所有的DNA均已被ACS完全包覆.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CGN)和ACGN在体外均不引起血小板的激活,但在体内则都引起轻微血小板激活.结论 精氨酸修饰壳聚糖纳米粒子对血小板GMP-140的表达没有引起明显的变化,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安全的非病毒基因载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壳聚糖(CS)接枝化合物.改善PLGA薄膜的亲水性。方法利用PLGA端基的羧基与CS进行反应,从而在PLGA长链上共价键合CS。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热分析法(DSC)、热重分析法(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对其结构和热力学性质进行表征,利用接触角评价PLGA—CS薄膜表面亲水性能。结果通过共价结合的方式制备了CS改性PLGA化合物.该接枝化合物热稳定性和亲水性能都较PLGA有了明显提高。结论成功制备了不同接枝比例的CS改性PLGA化合物.该薄膜的亲水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拓展了该类型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廊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高拷贝表达重组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的毕赤酵母并对蛋白表达条件进行初步优化,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将PCR扩增得到的TFPI cDNA片段与表达质粒pPIC9K连接构建重组质粒rhTFPI-pPIC9K,采用PCR方法及DNA测序对其进行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化酵母细胞GS115,利用G418抗性实验筛选含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由于碳纳米管的广泛应用,其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管是碳纳米管进入人体的首要通道之一,因此探讨功能化与原始状态的多壁碳纳米管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自人脐静脉分离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进行细胞鉴定.选择0.5~1 μm经羧基修饰的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f-CNTs)与同等长度未经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p-CNTs)制备颗粒悬液,与血管内皮细胞共育后,利用噻唑蓝实验(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透射电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制备碳纳米管透析液,通过MTT实验检测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①2种纳米管均对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而且其细胞毒性随剂量递增呈上升趋势.与细胞共育24 h后,p-CNTs的毒性大于f-CNTs;而共育48 h及72 h后,f-CNTs毒性大于p-CNTs.②透射电镜实验表明,f-CNTs共育细胞内空腔明显多于p-CNTs,而空腔内f-CNTs聚集体紧密程度明显小于p-CNTs.③对2种多壁碳纳米管透析后的细胞培养基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结论:根据上述结果笔者推测.p-CNTs细胞毒性的主导因素是聚集程度,f-CNTs对细胞毒性的主导因素为表面效应.进入细胞的碳纳米管数目增多,造成细胞损伤或阻断细胞内代谢通路,可能是共育后期f-CNTs细胞毒性大于p-CNTs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种不同玻片厚度的激光共聚焦专用细胞培养皿制备的细胞样品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采集的荧光染色图像差异.方法通过活细胞及固定后细胞荧光染色实验,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荧光亮度,检测不同条件下成像的平均荧光强度,考察3种厚度玻片(0.085~0.13、0.13~0.16、0.16~0.19m...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由于碳纳米管的广泛应用,其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管是碳纳米管进入人体的首要通道之一,因此探讨功能化与原始状态的多壁碳纳米管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自人脐静脉分离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进行细胞鉴定.选择0.5~1 μm经羧基修饰的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f-CNTs)与同等长度未经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p-CNTs)制备颗粒悬液,与血管内皮细胞共育后,利用噻唑蓝实验(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透射电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制备碳纳米管透析液,通过MTT实验检测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①2种纳米管均对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而且其细胞毒性随剂量递增呈上升趋势.与细胞共育24 h后,p-CNTs的毒性大于f-CNTs;而共育48 h及72 h后,f-CNTs毒性大于p-CNTs.②透射电镜实验表明,f-CNTs共育细胞内空腔明显多于p-CNTs,而空腔内f-CNTs聚集体紧密程度明显小于p-CNTs.③对2种多壁碳纳米管透析后的细胞培养基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结论:根据上述结果笔者推测.p-CNTs细胞毒性的主导因素是聚集程度,f-CNTs对细胞毒性的主导因素为表面效应.进入细胞的碳纳米管数目增多,造成细胞损伤或阻断细胞内代谢通路,可能是共育后期f-CNTs细胞毒性大于p-CNTs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由于碳纳米管的广泛应用,其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管是碳纳米管进入人体的首要通道之一,因此探讨功能化与原始状态的多壁碳纳米管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自人脐静脉分离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进行细胞鉴定.选择0.5~1 μm经羧基修饰的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f-CNTs)与同等长度未经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p-CNTs)制备颗粒悬液,与血管内皮细胞共育后,利用噻唑蓝实验(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透射电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制备碳纳米管透析液,通过MTT实验检测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①2种纳米管均对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而且其细胞毒性随剂量递增呈上升趋势.与细胞共育24 h后,p-CNTs的毒性大于f-CNTs;而共育48 h及72 h后,f-CNTs毒性大于p-CNTs.②透射电镜实验表明,f-CNTs共育细胞内空腔明显多于p-CNTs,而空腔内f-CNTs聚集体紧密程度明显小于p-CNTs.③对2种多壁碳纳米管透析后的细胞培养基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结论:根据上述结果笔者推测.p-CNTs细胞毒性的主导因素是聚集程度,f-CNTs对细胞毒性的主导因素为表面效应.进入细胞的碳纳米管数目增多,造成细胞损伤或阻断细胞内代谢通路,可能是共育后期f-CNTs细胞毒性大于p-CNTs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b-PEG-b-PCL)为载体材料,制备包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的聚合物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内外性能研究.方法 以PCL-b-PEG-b-PCL作为载体材料,通过薄膜水化超声分散法制备出载DOX的聚合物纳米粒,并对其形态、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及包封率等理化性能进行表征.采用MTS法研究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对EMT6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EMT6细胞对纳米粒的细胞吞噬,离体脏器荧光成像研究纳米粒在荷EMT6乳腺癌小鼠的组织分布.结果 通过薄膜水化超声分散法成功制备出载DOX聚合物纳米粒,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呈球形,大小均匀,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度分析表明,载DOX聚合物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30.8 nm,且粒径分布较窄(多分散系数为0.200).DOX在聚合物纳米粒中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6.71±2.05)%和(8.71±0.57)%.细胞毒性研究发现,空白纳米粒对EMT6细胞无毒性,而载入DOX后,DOX-NPs的细胞毒性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DOX质量浓度较高(20 μg/ml和40μg/ml)和孵育时间较长(72 h)时,载DOX聚合物纳米粒与游离DOX的细胞毒性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SM观察发现,EMT6乳腺癌细胞与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共同孵育后,DOX的荧光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分布,但与游离DOX共同孵育后,DOX的红色荧光主要出现在细胞核中.离体脏器荧光成像研究表明,分别对荷EMT6乳腺癌小鼠尾静脉注射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及游离DOX后,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可通过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EPR)在肿瘤部位有效聚集.结论 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具有适合静脉注射的粒径、高载药量和包封率及良好的被动靶向特性,是一种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