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制备防粘连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薄膜并观察其与肌成纤维细胞的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6-05/11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在透析后的壳聚糖与聚乙二醇琥珀酸酯或聚乙二醇共混后置入冻干机冻干制得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薄膜或壳聚糖/聚乙二醇膜,并将新生2~5d的SD大鼠骨骼肌成纤维细胞种植于膜片上。实验评估:①MTT法测定肌成纤维细胞接种在不同膜片上的吸光度值,计算相对贴附率。相对贴附率=不同膜的A490nm/培养板的A490nm×100%。②MTT法测定肌成纤维细胞在不同膜片上的生长1,5d后的吸光度值。③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肌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形貌。结果:①肌成纤维细胞在不同膜片上的贴附率:肌成纤维细胞在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薄膜上能良好黏附、增殖,而在壳聚糖/聚乙二醇膜、壳聚糖膜上黏附性差。联合培养12h,5d后MTT法结果显示,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组的A值分别为0.074±0.009,0.141±0.031,分别为壳聚糖组的6.17倍和6.13倍(P〈0.05)。②肌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特性:肌成纤维细胞在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膜上的活性最高,增殖能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其次为壳聚糖/聚乙二醇膜,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细胞在壳聚糖膜上的增殖能力较低,膜上细胞数目较少,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肌成纤维细胞与不同膜片联合培养1,5d时的生长形貌:壳聚糖膜上细胞未贴壁生长,为透明的圆球形,呈游离状态,未能很好舒展,且有些皱缩,生长活力也不旺盛;细胞与壳聚糖/聚乙二醇膜、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膜片联合培养的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壳聚糖膜,细胞相互融合成片,多呈长梭形,细胞间隙狭窄,紧密排列成束,成指纹状结构且聚集生长的趋势也更明显。结论:将接支琥珀酰基的聚乙二醇与壳聚糖共混组成的网状系统改进了膜片的力学性能,提高了膜片的柔韧性,使其成膜性更好;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薄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肌成纤维细胞在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薄膜上的黏附及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壳聚糖薄膜。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中国数字人女1号"(VCH-F) CT断层图像,运用Mimics 软件在家用娱乐级个人计算机对全身骨骼结构建模进行尝试,对简化建模过程,提高建模效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硝酸银负载珊瑚羟基磷灰石的细胞毒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硝酸银负载珊瑚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具有抗菌性能的新型植骨材料,在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国内对其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目的:制备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观察其对L929细胞的毒性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10/11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将自制的珊瑚羟基磷灰石浸泡于1×10-2,1×10-3,5×10-4,1×10-4,5×10-5,1×10-2 mol/L硝酸银溶液中制得不同浓度的载银人工骨材料.按1.25 cm2材料表面积/1 mL培养基比例加入培养基,37℃下浸提24 h.方法:将材料浸提培养基与L929细胞共培养48 h,运用MTT法测得细胞相对增殖度,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175-2008中的相关标准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L929细胞在不同材料上的增殖情况及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MTT法检测结果表明硝酸银浓度≤5×10-5 mol/L时,材料对L929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材料浸提液即使在高浸提比100%下,浸提产物也无细胞毒性作用.镜下观察发现5×10-5 mol/L组及1×10-5 mol/L组细胞形态正常,贴壁生长良好.结论:低浓度的载银珊瑚羟基磷灰石对体外培养的L929细胞的增殖、生长无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应用颈部深静脉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虚拟穿刺仿真,提高临床深静脉穿刺技能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 目的:寻求三维虚拟穿刺仿真技术在颈部深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方法:取健康志愿者CT断面图像,Mimics软件对颈部各种组织半自动分割和重建,三维化显示颈部深静脉及周围解剖结构,并模拟颈部深静脉穿刺,包括模拟颈内静脉,锁骨上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 结果与结论:成功模拟颈部3种深静脉穿刺,显示虚拟穿刺针和周围解剖结构三维毗邻关系,并测量穿刺进针的安全角度、深度、最佳穿刺路径。三维虚拟穿刺仿真技术为颈部深静脉穿刺提供直观形态学参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腰椎运动节段数字模型建立及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寻求基于CT断层图像重建腰椎运动节段数字模型及三维可视化的方法.方法 基于腰椎L4-5的64排螺旋CT连续断层二维图像,Mimics软件分别对腰椎骨性结构及各种软组织进行重建,并导人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建立腰椎L4-5运动节段三维数字模型,包括两个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终板、纤维环、髓核及6种韧带,数字模型可输出用作CAD(计算机辅助设计)、RP(快速成型)及FEA(有限元分析)研究.结论 薄层CT、Dicom标准的应用使数字模型的建立更为精确,Mimics软件建立人体骨骼及软组织各种结构更为方便,并可以输出数字模型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背景:颈部神经阻滞麻醉易引起严重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目前在建立颈部神经三维可视化模型并对颈部神经节阻滞进行虚拟仿真方面还处在临床探索阶段。目的:寻求三维虚拟穿刺仿真在颈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方法。方法:取健康志愿者颈部连续CT动脉造影/MRI脊髓造影断面图像,Mimics软件对骨骼、肌肉、动静脉、甲状腺、喉软骨、脊髓等组织进行半自动分割和重建,医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对神经等细小解剖结构进行重建,三维化显示颈部神经及周围相关解剖结构,并进行颈部神经穿刺虚拟仿真,包括模拟颈浅丛阻滞,颈深丛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与结论:成功模拟颈浅丛阻滞,颈深丛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显示虚拟穿刺针和骨性结构、动静脉、肌肉、脊髓、颈丛深浅支和星状神经节等解剖结构的三维毗邻关系,并测量穿刺进针的安全角度,深度和最佳穿刺路径。说明三维虚拟穿刺仿真技术可以为颈部神经阻滞术提供直观的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chitosan/polyethylene glycols-suceinate,CH/PEG-SA)/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薄膜局部释药系统对硬脊膜外瘢痕粘连的治疗作用. 方法 按摩尔比3:1制得PEG-SA后,将其与CH及MMC(质量比为1:1.5)在一定条件下制成CH/PEG-SA/MMC薄膜.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制作L1椎板切除模型.将大鼠按体重编号,随机分为I~Ⅵ组,每组5只.I组硬脊膜后方植入20 mg CH膜片,Ⅱ组植入20 mg CH/PEG膜片,Ⅲ组植入20 mg CH/PEG.SA膜片,Ⅳ组用0.05 mg/mL MMC溶液浸润硬脊膜5 rain,V组植入20 mg CH/PEG-SA/MMC膜片,Ⅵ组不作处理.术后4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Rydell评分)比较硬脊膜外瘢痕的增生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计算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所有动物术后情况良好,无步态异常、躁动、感染、死亡,各组间Rydel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I~Ⅵ组硬膜外瘢痕组织中Hyp含量分别为(0.570 8 ±0.345 0)、(0.728 6 ±0.150 6)、(0.553 4 ±0.122 3)、(0.313 3 ±0.106 4)、(0.2619±0.1021)及(1.020 1±0.120 6)μg/mg:I~V组Hyp含量均低于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V组与Ⅰ、Ⅱ、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见V组胶原纤维少且与硬脊膜平行排列,走向清晰、规则,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及毛细血管,无巨噬细胞反应. 结论 CH/PEG-SA/MMC膜片能有效减少硬脊膜外瘢痕中Hyp含量,抑制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是一种预防瘢痕粘连的良好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应用CT断层图像快速构建人体骨骼有限元几何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目的:寻求更为快捷、精确的基于CT断层图像重建人体骨骼结构有限元几何模型建立方法。方法:利用Philips/Brilliance64排螺旋CT各向同性分辨率0.625mm的薄层扫描技术,基于0.4mm层厚118层人体寰枢椎的连续断层图像,Mimics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图像,界定骨组织阈值后软件自动提取各层面轮廓线,每层图像经边缘分割、选择性编辑及补洞处理,去除冗余数据,三维化处理后获得寰枢椎骨骼三维几何模型,面网格可保存为后缀名.lis的ANSYS文件,能直接导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生成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更为精确、快捷的寰枢椎骨骼三维有限元几何模型,面网格可直接导入Ansys有限元软件,进一步行模型求解。结论:薄层CT扫描技术,Dicom标准的应用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更为精确,Mimics软件直接建立人体骨骼结构的有限元几何模型,极大程度提高了建模效率。  相似文献   
9.
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手掌部洞穿性缺损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部创伤造成的洞穿性软组织缺损,其修复比较困难,刘方刚报告采用以足背血管为蒂的足内侧、足背孪生复合皮瓣修复,供区解剖操作复杂,适合修复小面积缺损。为此我们设计了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改进成以阔筋膜相连的双叶皮瓣,可同时修复两个创面。临床应用于修复1例手部热塑烫击致洞穿性缺损伴骨间肌缺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创面修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chitosan/polyethylene glycols-succinate,CH/PEG-SA)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局部药物释放系统,观察其体外释药效果。方法将透析后的CH/PEG-SA及MMC共混后置入冻干机,冻干制得CH/PEG-SA/MMC膜片,将膜片置于10mL 37℃生理盐水中浸泡,静置3个月观察其脆性。绘制100、50、25、12.5、6.25、1μg/mLMMC液与吸光度(A)值的标准曲线。将CH/PEG-SA/MMC膜片20mg浸泡于PBS液中,第1、3、5、8、12、16、18、22、26、30、32、39、60和88天取浸出液,测定药物释放浓度与时间的变化曲线,探讨膜片结构与释药的关联性。结果脆性观察:膜片浸泡3个月后不脆裂。MMC液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593x^3-2.563x^2+25.944x-0.236(R^2=1.000)。药物缓释膜片中MMC均能从膜片向PBS液扩散,释放量逐渐增加,第12天释放量达最大,为14.9616μg/mL,第18、32天又出现两次释放高峰,分别为14.4824μg/mL和11.4092μg/mL,明显高于成纤维细胞50%抑制率质量浓度(ID50,10.4713μg/L);其余时间以较低浓度间断释放,且释放量逐渐减少,第60天累积释放量为0.1793μg/mL,直至药物释放完全。不同时间点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PEG-SA/MMC膜片柔韧性提高,又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且成膜性更好,能更有效地避免药物突释,保持一定时间药物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