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8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一种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HA)/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BioactiveCervicalFusionCage,BCFC)和自体髂骨的拔出阻力,以评价BCFC植入椎间后的最初脱位趋向。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上,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分别植入BCFC和自体髂骨,测试植入物的最大拔出阻力。结果:在拔出试验中,BCFC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117.87N(最小值97.5N,最大值135.1N)和自体骼骨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57.65N(最小值48.6N,最大值68.2N)。结论:BCFC的空心螺柱状结构植入椎间后能提供较好的即刻稳定性,可防止最初脱位趋向,能够满足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骨科的不断发展,各个亚专业包括脊柱外科的出现成为必然,并且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这种高度专业化划分模式虽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给脊柱外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此,根据自己多年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强调从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临床思维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培养,全面提高脊柱外科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从而为脊柱外科的长远发展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复合外消旋聚乳酸制备泡沫状材料的体内成骨能力,寻找材料优化机制,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泡沫材料后产生骨诱导的可能性,以得到一种较好的可吸收骨构建材料。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用相同孔径范围150~300μm的三维多孔外消旋聚乳酸、外消旋聚乳酸/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和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材料修复1cm兔桡骨去骨膜缺损,不同时期X射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骨缺损区骨生成状况,术后8,12周行生物力学测试(三点折弯强度)评价骨生成质量。结果:12周时外消旋聚乳酸组成骨达75%,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成骨达90%,与外消旋聚乳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12周时单纯外消旋聚乳酸组三点折弯强度(29.83±3.14)MPa,而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组、外消旋聚乳酸/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折弯强度分别为(62.68±5.56),(47.51±3.56),(76.35±4.23)MPa,明显高于外消旋聚乳酸组(F=111.93,P<0.01),而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成骨能力最强。结论:三维多孔外消旋聚乳酸、外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材料能成功承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效的发挥其诱导成骨的能力,提高生成骨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仿生型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复合支架材料植入体内后诱导骨形成、促进矿化和修复缺损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将40只兔子随机分成6组,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12只(24条桡骨)、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组12只(24条桡骨)、58S生物玻璃组12只(24条桡骨)和空白对照组4只(8条桡骨)。左右两侧桡骨制造10mm骨缺损,分别植入相应材料。②在植入材料后2,4,8,12周观察动物饮食、活动及伤口愈合等大体情况,以及缺损部位X射线变化,并取材分别进行组织形态学、扫描电镜、以及骨密度的检测。结果:40只兔子(80条桡骨)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兔大体观察结果:术后所有动物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骨折,活动、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基本正常。②兔缺损区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2周,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两截骨端有明显致密影,外层有少量骨痂形成;术后8周骨皮质连接完整;12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基本再通。③兔缺损区组织形态学观察及骨与材料界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周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即可见成骨细胞沿支架材料爬行并分泌骨基质;4周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向缺损中心生长;12周缺损区内基本看不到支架材料,完全由新生骨组织替代,髓腔已再通。④各组兔缺损区骨密度测定结果: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组术后4,12周骨密度分别是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组的4.25倍和1.71倍,且明显优于58SBG组,析因设计方差分析不同实验组F=1262.398,P<0.001;LSD-t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仿生型生物玻璃/胶原蛋白/磷脂酰丝氨酸/透明质酸复合支架具有与天然骨组织及细胞外基质相似的组成成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诱导成骨和促进矿化方面性能优越,作为骨缺损修复替代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制具有结构与功能化仿生作用的骨修复替代材料,应在模拟体内细胞生长环境中进行.目的:观察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仿生复合支架材料植入体内后诱导成骨和促进矿化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12006-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完成.材料: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支架、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支架和58S生物玻璃支架为自制.4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制造两侧桡骨10 mm骨缺损模型.干预:将40只模型兔随机分成4组,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组12只、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组12只、58S生物玻璃组12只分别植入相应支架材料,空白对照组4只不植入任何物质.主要观察指标:检测植入材料2,4,8,12周后缺损部位X射线、硬组织切片、骨形成率和矿化沉积率.结果:40只模型兔80条桡骨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所有动物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骨折.②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组术后4周硬组织切片可见大量玫瑰红色新骨和绿色骨小梁形成,术后12周支架已基本由新生骨组织替代,哈弗系统形成:术后8周X射线显示骨皮质连接完整,12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基本再通.③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组术后4周的矿化沉积率和新骨形成速率比58S生物玻璃组高出了2.85倍和3.16倍,且明显优于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组(P<0.001).结论: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仿生复合支架在诱导成骨和促进生物矿化方面性能优越,其矿化机制有待进一步观察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干预促进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接受髓核摘除术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康复理疗,观察组接受核心肌群训练。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和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治疗效果、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和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和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干预后治疗效果、腰椎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护理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躯体功能、疼痛程度均有明显改善效果,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以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比较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块的三维运动稳定性,以评价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3—08/11在南方医科大学全军及广东省重点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利用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提供(专利号为:(03236843.7)。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C1~T1节段,均分为3组:正常组、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的C5与C6椎间盘处,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分别置入自体髂骨和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正常组为完整结构标本,不予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测量系统测量3组颈椎节段间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等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在椎间盘切除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后,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椎间置入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后伸状态下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置入物与正常组比较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置入椎间后较椎间置入髂骨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颈椎全椎板切除后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的机制。方法:采集1例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下颈椎(C3~C7)的CT数据集,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 10.0、HyperMesh 10.0、Abaqus 6.9.1等软件建立下颈椎(C3~C7)完整有限元模型、完整保留双侧关节突关节三节段(C4~C6)全椎板切除后有限元模型。模拟施加74N头颅预载荷和1.8Nm运动附加力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测试颈椎全椎板切除前后的运动范围和关节囊韧带、后纵韧带在各种加载方式下的拉力。结果:C4~C6全椎板切除后即刻颈椎屈伸、侧弯和旋转的运动范围与完整状态下比较均没有增加,但C4~C6节段之间的关节囊韧带和后纵韧带在各种加载方式下受到的拉力均增大。结论:完整保留双侧关节突关节的全椎板切除术不会对下颈椎即时稳定性造成影响,但关节囊韧带和后纵韧带承受着超正常生理负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间盘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48只新西兰兔采用直视下向椎间盘内注入细菌方法,制作椎间盘炎模型,并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早期手术治疗组和延期手术治疗组。比较这3种方法对兔椎间盘炎治疗的效果。结果:早期手术治疗组影像学表现为椎间隙变窄,后期出现椎间融合。组织学检查显示髓核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未见软骨终板破坏,细菌培养阴性。保守治疗组,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破坏及增生,椎间融合少见,细菌培养可见阳性。延期手术组影像学及组织学表现与保守治疗组相似,但细菌培养阴性。早期手术治疗组在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和血沉降至正常时间方面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90.57,87.56,P<0.01),后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6.97,P>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方法能迅速解除症状,治疗效果优良,是治疗术后椎间盘炎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术后影响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已获得广泛应用,它可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尽可能恢复关节功能,但对关节活动的改善程度、疗效不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