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09年4-8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的感染状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首诊手足口病159例患儿的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以肠道病毒(EV)通用型、柯萨奇病毒A16(CA16)型、肠道病毒71(EV7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应用实时RT-PCR法检测标本中的肠道病毒.选取阳性标本扩增VP1区,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1)EV、CA16、EV71的阳性病例数分别为152、102、43;阳性率为95.6%、64.2%、27.0%.(2)CA16占EV阳性的67.3%,EV71占EV阳性的28.3%,非CA16和EV71的EV病例7例,占EV阳性的4.6%.CA16:EV71为2.37:1.(3)部分阳性标本经测序验证与此法结果一致.结论 2009年我院手足口病患儿以EV71和CA16感染为主,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比例较2007年出现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2.
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患儿8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为诊断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以发热、呼吸道疾病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IgM,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混合抗体。透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半定量检测降钙素原(PCT),对其中831例肺炎支原体IgM阳性患儿分年龄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男女构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儿的季节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惠儿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占74.2%。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CRP异常率48.2%与PCT的异常率1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以学龄儿童为主;在诊治时,不能仅局限于呼吸系统;肺炎支原体感染辅助诊断中PCT的临床意义优于CRP。  相似文献   
3.
婴儿湿疹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婴儿湿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 820例生后20 d~3个月的婴儿湿疹病因、临床表现、湿疹对婴儿的影响及实验室检查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婴儿湿疹急性期占60.2%,74.0%的患儿皮损分布以头面部为主,40.2%的患儿表现为渗出型湿疹,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湿疹复发率占42.6%。其病因复杂,遗传因素占19.8%,患儿血清食物特异性IgE升高占44.1%;血清吸入特异性IgE升高占9.7%。结论:婴儿湿疹以头面部为主,具有急性、渗出性、伴有瘙痒及反复发作的特点,过敏是婴儿湿疹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食物过敏较对吸入物过敏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抗炎多肽AF-2(antiflammin-2)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Balb/c雄性小鼠37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 = 10)、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组(n=14)和AF-2治疗组(n=13),模型组和治疗组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小鼠肺损伤模型,治疗组同时注射抗炎多肽AF-2,对照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0 h、6 h和12 h记录动物的呼吸频率,12 h处死动物,肺组织切片观察肺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结果 6 h和12 h AF-2治疗组动物呼吸频率均低于模型组.肺组织病理显示AF-2对LPS诱导的小鼠ALI肺组织的渗出、炎细胞浸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AF-2治疗组与ALI模型组比较血清IL-6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AF-2对内毒素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抗炎多肽AF2(antiflammin-2)和重组多肽R2(recombinantant peptide sequence 2)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肺组织clara细胞16 000蛋白(CC16)和表面活性蛋白A(SP-A)表达的影响.方法 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LI模型组,AF2治疗组,R2治疗组和氢化可的松(HC)治疗组.ALI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分别腹腔注射LPS复制小鼠肺损伤模型;治疗组随后注射AF2(2 mg/kg)、R2(2 mg/kg)或氢化可的松(25 mg/kg),对照组和ALI模型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6 h记录动物的呼吸频率;在12 h处死动物,肺组织切片观察肺病理变化;肺组织研磨提取总RNA,半定量法检测CC16和SP-A的表达.结果 (1)各治疗组动物6 h呼吸频率均低于ALI模型组[(112±4)次/30 s],分别为AF2治疗组(108±2)次/30 s、R2治疗组(101±2)次/30 s、HC治疗组(96±2)次/30 s,其中R2和HC治疗组与ALI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AF2、R2对LPS诱导的小鼠ALI肺组织的渗出、炎症细胞浸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各治疗组病理评分与ALI模型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3)与ALI模型组比较,AF2治疗组CC16的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和HC治疗组SP-A的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炎多肽AF2和重组多肽R2对内毒素诱导的小鼠AL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应用了 ECP FEI荧光酶标法检测了 32例典型慢性荨麻疹患儿及 13名正常儿童的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值,同时还检测了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总 IgE值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EOS)计数,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患儿血清 ECP值为 12.96± 9.72μ g/L、血清总 IgE值为 970.10± 312.61IU/mL,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而患儿的血 EOS计数与正常儿童相比增高不明显 (P >0.05)。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 ECP和血清总 IgE与外周血 EOS计数之间无相关性。提示儿童慢性荨麻疹中血清 ECP和血清总 IgE的变化可能较血 EOS计数变化更灵敏,更能反映 EOS的活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在北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中的关系及月份、年龄和性别分布特点。方法选择402例ARI患儿,取其鼻咽深部分泌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EV。对检测出EV阳性的患儿进行月份分布、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的统计分析。结果402例标本中检出EV阳性共70例,阳性率为17.4%。下呼吸道感染EV阳性率为17,7%,上呼吸道感染EV阳性率为15.9%。EV在不同月份阳性率为0~36.1%,以2004年5月份阳性率最高(36.1%),2005年12月份阳性率较低(4,3%)。除12岁以上组患儿未检测到EV阳性外,在各年龄组患儿中的EV阳性率为14.8%~21.9%,4~6岁组阳性率最低,7个月至1岁组阳性率最高。EV感染的男性患儿占男性病例的16.2%,女性患儿占女性病例的19,7%。结论住院ARI患儿中,EV在下呼吸道感染中占有重要位置;春末至秋季EV阳性率较高,冬季较低;12岁以下的ARI患儿中各年龄段EV感染普遍存在;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鼠慢性心肌炎实验动物模型,为心肌炎发病机理的研究以及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一个可靠的实验手段.方法采用BALB/c小鼠500只,用驯化的柯萨奇B3病毒进行感染,在实验的第10天、20天、40天、80天和120天对实验小鼠进行各项实验数据检测.主要包括死亡率、病理形态、超微结构、心电图和血清特异性抗体等.结果①实验组小鼠死亡率为27.8%.②小鼠心脏重与体重比值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有明显的增加.③小鼠平均心肌炎发病率为49%,第120天仍有心肌病理改变.④实验小鼠心肌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变.⑤实验小鼠异常心电图发生率约在50%以上.第120天实验小鼠心电图改变仍占57.7%.⑥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IgG在各时间段变化不明显,而IgM随时间的延长阳性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通过实验显示,一个稳定可靠的慢性小鼠心肌炎模型基本建立成功,本实验支持慢性心肌炎可导致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IL-6变化及与冠脉扩张(CAD)间的关系。方法测定72例KD患儿和14例正常对照儿童IL-6水平,并分析两者间的差异;根据病程不同分期、是否出现CAD及治疗前后观察患儿IL-6水平变化。结果①58例急性期患儿IL-6水平明显高于11例亚急性期患儿、14例正常对照儿童(P均〈0.0.5);②IVIG治疗后IL-6水平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1例CAD患儿IL-6水平高于46例无CAD患儿(P〈0.0.5);于恢复期入院的3例冠脉瘤样扩张患儿IL-6水平均明显升高。结论KD患儿IL-6水平急性期显著增高,并随病程逐渐下降,对其检测有助于了解川崎病病程的发展;冠脉瘤患儿IL-6水平在恢复期持续增高,可能是免疫性炎症损害持续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