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3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液体通气及部分液体通气的进展陈朝英宋国维部分液体通气(partialliquidventilation,PLV)是将液体通气(liquidventilation,LV)与传统机械通气联合使用以完成肺脏“通气”的方法,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抢救危重患儿,尤其...  相似文献   
2.
小儿重症肺炎,因病理改变造成的通气及换气障碍,可导致呼吸衰竭。及时发现和治疗呼吸衰竭对降低小儿肺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一、小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1.血气(吸空气)(1)Ⅰ型呼吸衰竭:PaO_2<6.7kPa(50mmHg)。(2)Ⅱ型呼吸衰竭:PaO_2<6.7kPa(50mmHg),PaCO_2>6.7kPa(50mmHg)。  相似文献   
3.
体外膜肺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体外膜氧合 (extracorporealmemberaneoxygenation ,EC MO) ,简称膜肺 ,是抢救垂危患者生命的新技术。ECMO技术源于心外科的体外循环 ,1975年成功用于治疗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 1980年 ,美国密执根医学中心Bartlett医师领导并建立了第一个ECMO中心 ,随后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14 5个ECMO中心。近 10年来 ,随着新的医疗方法的出现 ,ECMO技术有了很大改进 ,应用范围较以前扩大。1 基本原理ECMO的本质是一种改良的人工心肺机 ,最核心的部分是膜肺和血泵 ,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ECMO运转时 ,血液从静脉引出 ,通过膜肺吸收氧 ,…  相似文献   
4.
血清冠状病毒(变异株)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患儿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发生率低和症状轻的原因。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2 0 0 1年及 2 0 0 3年 4~ 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门诊及住院的患儿血清标本 16 8份进行冠状病毒 (变异株 )特异性IgG抗体检测 ,并对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 0 1年 77份血清标本 ,抗体阳性率为 4 1 6 % ;2 0 0 3年 4~ 5月 91份血清标本 ,阳性率为 39 6 %。对受检者中 10 2例曾经住院患儿临床表现的回顾性分析显示 ,抗体阳性与阴性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别 ,抗体阳性患儿的临床诊断除肺炎外 ,还有上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川崎病等。结论 冠状病毒 (变异株 )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有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非SARS儿童中存在冠状病毒 (变异株 )特异性IgG抗体。  相似文献   
5.
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Ⅲ,PRISMⅢscore)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score,PCIS)均为生理学危重评分法。前者发表于1996年,由原PRISM评分发展而来,有17个生理参数,26个生理参数范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儿科评估病情和预后的工具。后者公布于1995年,有10项生理指标,其简便、有效、适合国情,是国内应用最广泛、有效的儿科危重评分法。二者均经过大规模临床应用验证。除评估病情和预后,还可评估ICU工作质量和效益,对比不同ICU患者状况、资源利用和管理,进行危重症临床研究。本研究对PRISMⅢ的应用及其与PCIS的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肺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早期胸部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儿童肺源性ARDS床旁胸片表现,对非白血病组(37例)与白血病组(13例)肺部病变表现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本组病例中,病因为肺炎者50例(92.6%),其它病因者4例(7.4%);胸片表现为实变型、白肺型和磨玻璃型分别为33例(61.1%),17例(31.5%)和4例(7.4%),合并征象包括肺过度充气13例、肺不张3例、纵隔积气3例和气胸1例.非白血病组中实变型占70.3%,白血病组中白肺型占53.8%,两者的病变类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0.72,P=0.005).结论:儿童肺源性ARDS的主要病因为肺炎,胸片以肺部实变(非白血病)和白肺(白血病)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患儿8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为诊断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以发热、呼吸道疾病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IgM,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混合抗体。透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半定量检测降钙素原(PCT),对其中831例肺炎支原体IgM阳性患儿分年龄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男女构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儿的季节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惠儿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占74.2%。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CRP异常率48.2%与PCT的异常率1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以学龄儿童为主;在诊治时,不能仅局限于呼吸系统;肺炎支原体感染辅助诊断中PCT的临床意义优于CRP。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大鼠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对大肠埃希菌导致的大鼠肺内源性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肠埃希菌气管注射制作大鼠肺内源性ALI模型,设氢化可的松干预组(HC组)、模型对照组(C组)及正常对照组(N组).给药后12、24、36 h予机械通气,监测血压、血气、胸肺动态顺应性(Cdyn),计算肺指数,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含量及IL-8、IL-10、TNF-α浓度.结果 HC组各时间点血压均明显高于C组(P<0.05).HC组病死率为21%,与C组(23%)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HC组12 h肺指数为(0.333±0.082)%,明显低于C组[(0.432±0.137)%].HC组24、36 h BALF总蛋白含量为(874.55±426.97) mg/L、(735.95±244.33) mg/L,明显低于C组[(1 468.52±433.38) mg/L、(1 350.95±681.66) mg/L];HC组BALF中IL-8浓度[(69.66±13.07) ng/L、(61.49±15.27) ng/L]明显低于C组[(91.37±24.59) ng/L、(98.97±17.77) ng/L];HC组36 h BALF中IL-10浓度为(173.92±38.28) ng/L,明显高于C组[(136.46±34.00) ng/L];HC组12、24、36 h BALF中TNF-α浓度[(343.13±50.19) ng/L、(277.92±84.51) ng/L、(305.87±61.59) ng/L]均明显低于C组[(467.51±76.09) ng/L、(360.12±34.69) ng/L、(375.26±25.79) ng/L].结论 单次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大肠埃希菌导致的大鼠肺内源性ALI能维持血压稳定,可短时间减轻肺水肿,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了解肠道病毒(EV)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中的流行概况。 方法2003-09—2005-04,于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的815例ARI患儿,取其鼻咽深部分泌物,用病毒分离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EV ,用病毒分离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7种呼吸道病毒。取144例患儿双份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EV抗体。 结果病毒总检出率50.9%,RSV阳性率最高(24.9%),其次为EV(16.9%)。EV在不同月份阳性率为0~34.2%,冬季阳性率最低。RT-PCR、双份血抗体 检测和病毒分离3种检测EV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16.2%、7.6%和1.0%。332例急性喘息患儿中,EV阳性率20.8%,仅次于RSV(42.5%);3岁以上喘息 患儿中,EV阳性率最高(33.9%),而3岁以下患儿中,RSV阳性率最高(48.7%)。 结论在住院ARI患儿中,EV是仅次于RSV的常见病原,也是引起小儿急性喘息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EV在年长儿中阳性率相对较高,冬季阳性 率较低。RT-PCR法检测EV,快速、敏感、特异,可用于小儿EV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欧洲198家监护病房的资料显示,严重脓毒症患者约占30%,这些患者中有一半被诊断为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1].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也是引起危重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2].如何改进治疗及提高抢救成功率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大量相关研究工作,特别是多项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进行,使新的、更可靠的资料不断涌现,为不断完善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