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6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使用反向传播(BP)人工神经网络结合正交试验优化荷叶降脂方中药物的提取工艺,为药物的规范化生产和产业化形成提供可靠的研究基础。方法:采用水回流提取法提取,以荷叶碱的含量为评价指标,以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提取工艺,并将正交试验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实验数据作为反向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作为网络的输出层,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仿真优化,得到最优提取工艺。结果:优化得到的提取工艺条件为12倍量水、提取3次、0.5 h/次。结论:BP人工神经网络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可用于荷叶降脂方提取工艺的优化,科学合理,稳定可行,符合中药制剂研发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川芎嗪微乳递药系统的制备工艺,对其物理药剂学性质进行评价;以不同油相制备不同粒径大小的微乳,考察粒径因素对制剂释药行为的影响。方法以川芎嗪溶解度为指标,筛选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采用伪三元相图法对微乳处方进行优化;采用超滤离心法对载药量、包封率进行研究;采用马尔文粒径仪对粒径、电位进行检测;采用透析袋法对不同粒径微乳的释药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成功制备了川芎嗪微乳,外观澄清透明,pH均值约为5.46;成功建立了微乳包封率的检测方法;川芎嗪载药量为1.2 mg/mL时,包封率为(87.43±0.20)%。通过改变油相(油酸乙酯、油酸、IPM)制备不同粒径的微乳,当载药量为1.2 mg/mL时3者的粒径分别为(16.80±0.91)、(129.50±1.21)、(18.51±0.24)nm。释放实验显示,在4 h内3者释放率均能达到90%以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成功制备了均一、稳定的川芎嗪微乳;不同粒径川芎嗪微乳的释药行为不受粒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不同处方复方丹参黏附微丸的黏附性能,从而筛选出黏附性能较为合适的处方。方法以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100M(HPMCK100M)、卡波姆为黏附材料,制备不同处方的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并对其黏附性能进行测定。体外黏附性能的测定采用了最小剥离力法即测定黏附微丸与猪小肠的剥离力,组织残留法即测定微丸在猪小肠的滞留数。体内黏附性能的测定采用了直接灌胃法,通过测定微丸在小肠各部位的滞留数目,计算其黏附指数。结果组织残留法试验结果在相同时间内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残留数目较黏附材料占比30%的微丸多,最小剥离力法试验结果表明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其最小剥离力较大,同组织残留法结果一致。体内黏附试验显示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其黏附指数较小,但在胃中有一定的滞留。结论当黏附材料总占比一致时,各处方之间黏附性能并没有显著性差异,黏附材料增加时其黏附性能也会增加,但会增加在胃中的滞留时间,可能会破坏方中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复方广痛消水提物中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THP)、盐酸小檗碱(Ber)和芍药苷(Pae)在大鼠直肠段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离体非翻转肠囊模型,以LC-MS/MS对不同浓度的复方广痛消水提物中的THP、Ber和Pae进行检测,计算各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析它们在直肠部位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浓度复方广痛消水提物中的THP、Ber和Pae在直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2均>0.95。随着THP浓度的增高其Ka无显著变化(P>0.05);Ber和Pae的Ka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P<0.01)。结论 THP在直肠的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其吸收形式可能为被动扩散;而Ber和Pae的吸收形式并非简单的被动扩散,可能有转运载体的介导。  相似文献   
5.
延胡索提取物在大鼠肠外翻实验中的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肠外翻模型研究延胡索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HPLC检测延胡索提取物中的延胡索甲素(CDL)和延胡索乙素(THP),计算各成分的吸收参数,分析它们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浓度延胡索提取物中CDL和THP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5,符合零级吸收;CDL和THP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延胡索提取物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表明其为被动吸收。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实验表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对其均有较好的吸收,结肠吸收较差;且肠道对THP的吸收好于对CDL的吸收。结论:不同浓度延胡索提取物CDL和THP在肠道不同部位吸收均符合零级吸收速率,其吸收形式可能为被动吸收。  相似文献   
6.
延胡索提取物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考察延胡索提取物中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和延胡索甲素(corydaline,CDL)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采用血药浓度法,LC-MS/MS测定大鼠ig不同浓度(0.46,0.93,1.38 g.kg-1)延胡索提取物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Win Nonlin药动学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ESI(+)离子化条件下采用MRM工作模式用m/z 370~354,m/z 356~340分别检测CDL、THP,同时以m/z 306~140来检测内标盐酸山莨菪碱(anisodaminehydrochlo-ride,ADM)。CDL,THP分别在1.13~565,1.5~750 ng.mL-1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高、中、低3个剂量的回收率、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符合要求,不同剂量THP和CDL的Cmax分别为(84.3±9.2),(157.3±99.6),(497.1±71.3)ng.mL-1和(30.8±1.3),(54.4±22.7),(91.2±15.4)ng.mL-1,Tmax分别为(54.8±6.9),(119.2±5.7),(62.5±7.5)min和(31.5±0.07),(65.6±10.6),(111.5±4.2)min。结论:LC-MS/MS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血浆样品成分含量的测定,为进一步的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冰片进行β-CD包合,制备成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建立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龙脑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其体外溶出度,并与市售复方丹参片的溶出度进行对比,评价剂型设计的合理性。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龙脑的含量,采用溶出度测定法第一法,分别测定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龙脑在人工肠液的溶出度及复方丹参片中龙脑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的溶出度。在该方法下测得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龙脑的质量分数为0.79%,其体外溶出12 h内累积溶出量近70%;复方丹参片中龙脑的质量分数为0.80%,在人工肠液中,20 min内累积溶出量达60%,40 min累积溶出量达90%以上;在人工胃液中,40 min内累积溶出量不足20%,但在40~150 min累积溶出量达80%以上。结果表明,利用气相色谱法可有效测得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龙脑的含量,与市售复方丹参片相比,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的龙脑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在复方丹参肠黏附微丸中将冰片进行了包合,并制备成肠溶型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冰片对胃、肠黏膜的刺激作用,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血液中的药物难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近些年研究表明,经鼻腔给药后,药物可以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部,而且其对机体的损伤和副作用都较小,因此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不断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首先探讨了药物经鼻入脑的通路及机制,并针对鼻腔给药的不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还介绍了脑靶向性的评价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鼻脑靶向制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HPD-200A型大孔树脂在纯化葛根素及葛根总黄酮时的使用寿命和再生方法。[方法]以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的吸附容量和精致后的纯度为指标,考察大孔树脂在多次吸附洗脱和再生后的吸附洗脱能力的变化。[结果]树脂初次使用时,葛根素吸附容量约为17.29 g/L,总黄酮的吸附容量约为46.00 g/L,两者的纯度为32.40%和75.52%,连续使用11次后葛根素吸附容量为原来的82.26%,总黄酮的吸附容量为原来的80.99%,两者纯度为27.23%和67.99%,纯度略有降低。用95%乙醇再生处理后,HPD-200A大孔树脂对葛根素和总黄酮的吸附容量分别可达到新树脂的94.35%和91.87%,两者的纯度也均可达到新树脂的97%以上。[结论]使用HPD-200A型大孔树脂精制葛根时,新树脂可连续使用11次,用95%乙醇再生后,至少可连续使用3次,即一批HPD-200A型树脂至少可使用14次,本研究为葛根纯化工艺的产业化确定提供了实验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半夏泻心汤水煎液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处方中黄芩、黄连药材-饮片-全方水煎液的量值传递关系。方法以《伤寒论》中记载的煎煮方法制备半夏泻心汤水煎液,建立半夏泻心汤HPLC指纹图谱,对特征峰进行归属;以转移率、出膏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指标,对处方中黄芩、黄连药材-饮片-全方水煎液的量值传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黄芩中指标性成分黄芩苷从药材到饮片的转移率为81.08%~119.82%;饮片到全方水煎液的黄芩苷的转移率为44.55%~59.05%,黄连中指标性成分小檗碱从药材到饮片的转移为66.65%~97.51%;饮片到全方水煎液的小檗碱的转移率为7.83%~22.93%;全方的出膏率为12.99%~17.21%;15批全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78~0.999。结论该指纹图谱所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黄芩、黄连药材-饮片-全方水煎液质量控制,可为经典名方等质量评价办法的制定提出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