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4篇
综合类   9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胸部SFT的MSCT影像及临床资料,分析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增强类型、供血血管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3例胸部SFT位于左胸4例,右胸6例,纵膈3例。最大径线2.2~13.6cm(平均5.4cm)。8例边缘清楚,5例边缘不清,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CT平扫等密度4例,混杂密度9例,部分可见钙化及坏死。11例增强后,2例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呈轻度强化;4例动脉期呈中度以上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降低;5例动脉期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程度更高。重组图像可以显示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及腹腔干等供血动脉。结论:胸部SFT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呈边界清楚、血供丰富、进行性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CT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及供血血管,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双环醇治疗胃癌化疗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78例,给予奥沙利铂、多西他赛和氟尿嘧啶化疗。在化疗过程中出现DILI患者40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观察组(n=21),给予对照组患者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给予观察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双环醇片治疗,两组均观察4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量表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结果 在治疗4周末,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为(33.5±7.9)U/L,显著低于对照组【(42.4±8.8)U/L,P<0.05】,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为(34.4±5.7)U/L,显著低于对照组【(39.4±6.2)U/L,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为(60.6±14.2)U/L,显著低于对照组【(75.3±16.6)U/L,P<0.05】,而KPS评分为(64.1±17.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8.3±14.5)分,P<0.05】;联合组肝功能复常率为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2%(P<0.05);观察组血清TNF-α水平为(15.2±2.1)mg/L,显著低于对照组【(21.4±3.6)mg/L,P<0.05】,血清IL-6水平为(28.1±4.5)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46.2±5.9)pg/mL,P<0.05】;血清MDA水平为(5.1±0.8)nmol/mL,显著低于对照组【(5.9±0.7)nmol/mL,P<0.05】,而血清SOD水平为(2.3±0.5)U/mL,显著高于对照组【(1.8±0.4)U/mL,P<0.05】。结论 联合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和双环醇片治疗化疗药导致的DILI患者能改善肝功能,可能与抑制了氧化应激反应,降低了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硫化氢中毒占我国职业性急性中毒的第2位,仅次于一氧化碳中毒,主要经呼吸道进人人体.急性硫化氢中毒是指短期内吸人较大量硫化氢气体所引起的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1].机体受损害程度与吸入量、浓度、时间、个体差异及当时采取的防护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甚至危及生命[2].胸部CT检查能较早地发现器质性病变,可以直接反映中毒后呼吸系统损伤情况及病程变化的情况,对指导临床合理及时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硫化氢中毒事件时有报道[1-5],但关于急性中重度硫化氢中毒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与临床表现关系的报道较少.笔者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15例急性中重度硫化氢中毒患者的胸部CT表现,并与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准确地掌握急性中重度硫化氢中毒患者病情的发展规律,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AO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在本院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 269例患者资料,对患者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后处理,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及走行。结果 3 269例患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检出率为1.13%,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4例(64.86%),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例(35.14%)。所有图像通过不同后处理方法均能显示异常血管的起源及走行。结论 DS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双源CT(DSCT)在颈部血管造影检查中双能量自动去骨(DEBR)和常规3D软件自动去骨(CoBR)的应用效果。方法 30例临床怀疑颈部血管病变的病人行DSCT血管造影检查,获双能量数据(140 kV及80 kV)及融合数据(120 kV),对双能量数据与融合数据分别采用DEBR及CoBR生成容积再现(VR)图像,然后手动去除残余骨质。比较DEBR及CoBR时间、最终后处理时间以及残余骨质情况与椎动脉缺损的长度。结果 DEBR及CoBR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但DEBR残余骨质少(t=2.69-12.96,P〈0.05),椎动脉缺如也少于CoBR(t=12.96,P〈0.05),且DEBR的最终后处理时间少于CoBR(t=6.82,P〈0.05)。结论 DEBR与传统CoBR比较,图像残余骨质少,可节省工作人员图像后处理时间,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室性早搏患者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搜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室性早搏患者37例(包括偶发室性早搏15例,频发室性早搏11例,二联律7例,三联律3例,室性早搏伴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联合应用心电编辑技术,评价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35例编辑成功,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回旋支心电编辑前图像质量分别为2.01 ±0.82、2.52±0.99、1.65±0.96,编辑后图像质量分别为3.42±0.54、3.26±0.64、3.12 ±0.41,各支编辑前后图像质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8.95、9.18、10.59,P<0.05);35例心电编辑成功,其中30例(81.08%)使用的是“删后”,4例使用的是“删前”,1例使用的是“加中间,删两边”,同时联合应用绝对值编辑,2例编辑失败.结论 在室性早搏患者中,利用“删后”、“删前”及“加中间,删两边”心电编辑方法可以明显减轻或消除心率所带来的冠状动脉CTA伪影,显著提高图像质量;而“删后”是室性早搏患者心电编辑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基于瘦体重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血管增强效果是否优于基于体重的方案。方法200例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扫描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对比剂用量计算方案:体重组采用体重乘以系数计算,瘦体重组利用测量得到的瘦体重乘以标准化的系数计算,每例患者对比剂注射持续时间等于扫描时间+8秒。测量两组间冠状动脉开口处的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的血管内CT值,比较两组间各血管内CT值离均差绝对值的差异,并分析各组内升主动脉CT值和计算对比剂剂量的体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1、两组各血管内CT值的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体重组各血管内CT值的离均差绝对值显著大于瘦体重组。3、体重组肥胖患者中各血管内CT值的平均值显著大于瘦体重组。结论利用瘦体重计算CCTA检查中对比剂的用量的方案,其血管增强效果的均一程度优于根据体重确定对比剂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