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
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作为抗惊厥和抗癫痫的一线药物,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近40年,其安全性可靠。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鼠脑组织损伤后丙戊酸对其具有保护神经元、降低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再生、减少胶质细胞增生等作用。在体外细胞培养中有抗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抑制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作用。现就丙戊酸在神经保护与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脊神经节(DRG)炎性损伤时,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EAAs)、抑制性氨基酸(IAAs)含量和脊髓背角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以及与实验动物神经行为异常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54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n=24);炎症损伤组(n=24)和正常对照组(n=6).采用组织氨基酸的含量分析仪测定脊髓背角Glu,Asp,GABA,Tau,Thr和Ser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背角Glu和Asp分布特点及变化.结果 1.术后2~4周,伤侧的Glu,Asp,GABA,Tau,Ser含量较术前,非伤侧显著增高(P<0.05).2.术后2~4周,其伤侧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1)免疫阳性纤维在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和固有层(Ⅲ,Ⅳ)的分布密度和染色强度,较术前和非伤侧显著降低(P<0.05).结论 DRG炎症损伤所介导脊髓背角EAAs释放增加,在痛觉过敏的形成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而IAAs的增加则与机体抗伤害性保护反应相关.DRG炎症损伤初期,脊髓背角EAAs/IAAs动态平衡的破坏是伤害性神经细胞兴奋性损伤和伤侧肢体痛觉过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神经节(DRG)不同损伤方式后,不同损伤时间的脊髓背角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该蛋白表达程度与神经行为异常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42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机械性压迫组、炎性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制备相应的脊神经节损伤模型.术后检测动物神经行为改变,并对中枢神经伤害性刺激反应物C-fos原癌基因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结果DRG损伤后1周,伤侧脊髓背角C-fos癌基因蛋白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手术对照组(47±17)、机械性压迫组(58±22)、炎性损伤组(55±20),均较正常对照组(28±18)显著增强(P<0.05);术后2,4,8周3个实验组结果也比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结论 DRG损伤所导致动物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可能介导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毒性损伤和伤肢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前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呈高发生率 (美国为 3 .0~ 3 .5 /10万 )、高致残率 (全瘫占 67% )、高耗费(美国为 5~ 7万美元 /患者 /年 )、低死亡率 ( <5 % )的新特点。SCI再生修复的研究成为近年国际神经科学研究中的热点 ,加强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 。l 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1.1 移植修复1.1.1 周围神经移植[2 ,3 ]早在 2 0世纪初 ,即有周围神经移植修复损伤脊髓的成功实验报道。最近Cheng[2 ] 等在Science报道了大鼠自体肋间神经切成几节用含aFGF的Fibrin胶粘合桥接损伤脊髓的两断端 ,分 9…  相似文献   
6.
体感诱发电位(SEPS)逐渐应用于临床。但对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SEPS的变化研究尚不充分。为给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我们结合脑组织病理,观察了兔实验性脑缺血过程中SEPS的改变。同时以SEPS为脑功能指征,观察了临床新药胞二磷胆碱(CDP—Choline)促进缺血脑功能恢复的作用。实验动物用氯酸糖和氨基甲酸乙酯混合液麻醉。刺激隐神经,在对侧皮层感觉运动区硬膜外引导SEPS,经TQ—19医用数据处理机叠加处理,照相记录。  相似文献   
7.
GM1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M1)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中度脊髓损伤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或神经节苷脂,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检测凋亡细胞DNA(TUNEL)、流式细胞仪磷脂结合蛋白V/碘化丙啶(AnnexinV/PI)双标检测凋亡细胞及荧光酶联测定法测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Caspase3)的活性。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均发现凋亡细胞阳性表达,且均在3d达到高峰,但GM1治疗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有阻断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对损伤脊髓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50只大鼠用乌拉坦麻醉,箭毒制动。通过阻断腹主动脉血流以模拟腰段脊髓的局部缺血和再灌流损伤,玻璃微电极记录L2节段脊髓单位放电(SCUDs),观察缺血再灌流时脊髓神经元对腓神经刺激(PNV),内脏大神经刺激(VLNV)及两者同时刺激(SV)的反应。结果在缺血前所记录的133个自发放电单位中,对3种刺激均产生兴奋(E)、抑制(I)及无反应(NR)3种形式的反应,表明大鼠L2节段脊髓存在躯体、内脏和躯体内脏反应性神经元,并有会聚和阻塞现象。在脊髓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对PNV、VLNV、SV也产生E、I、NR3种形式的反应,提示脊髓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对躯体和内脏传入刺激的反应形式不受影响;但缺血时SCUDs对PNV、VLNV产生反应的单位数减少,这表明脊髓缺血损伤时神经元对躯体和内脏传入刺激的反应性减弱,随着缺血损伤加重,脊髓神经元对躯体内脏信号的整合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9.
采用成年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移植胚胎大鼠脊髓组织,术后进行联合行为计分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术后1周、2周和4周,移植组联合行为计分分别为47±3.12分、25±2.78分和14±2.89分,与对照组的86±4.56分、67±4.34分和53±4.62分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说明移植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移植组联合行为计分为11±2.26,优于对照组的35±4.12(P<0.05)。术后1周,移植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及峰潜伏时已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对照组无明显好转趋势;术后2~12周,移植组的运动诱发电位早期反应P1、N1峰潜伏时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胚胎脊髓移植能促进成年受体损伤脊髓的运动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0.
基因转移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神经营养因子或神经递质合成酶的基因导入哺乳动物细胞株,然后移植到脑内,或用逆转录病毒基因载体直接感染脑内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使这些经过基因改造的细胞在局部源源不断表达转移基因,从而达到治疗CNS损伤的目的,这是近年来的最新研究动态。它不仅有助于把CNS损伤治疗提高到一个全新水平,也有可能彻底改观中枢神经的再生面貌。因而值得基础和临床神经病学工作者予以重视和跟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