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提出胆管囊状扩张症的临床分型及针对不同分型的治疗策略和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6月至2010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34例胆管囊状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和重新分析患者腹部CT、MRI、MRCP和胆道造影检查结果,根据胆管囊状扩张病变累及胆管树的部位及范围,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发病因素及适用的手术方式提出一种新的胆管囊状扩张症的临床分型;分析新分型中不同胆管囊状扩张症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结果、随访结果等资料,针对不同分型胆管囊状扩张症制订治疗策略和手术方法.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理论频数<5或总观测频数< 30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根据囊状扩张病变累及胆管树的部位及病理特征将其分为5种类型:(1)A型:周围肝管型肝内胆管囊状扩张.A1型:囊状扩张病变局限分布于部分肝段;A2型:囊状扩张病变弥漫分布于全肝.(2)B型:中央肝管型肝内胆管囊状扩张.B1型:单侧肝叶中央肝管囊状扩张;B2型:囊状扩张病变同时累及双侧肝叶主肝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3)C型:肝外胆管型胆管囊状扩张.C1型:囊状扩张病变未累及胰腺段胆管;C2型:囊状扩张病变累及胰腺段胆管.(4)D型:肝内外胆管型胆管囊状扩张.D1型:囊状扩张病变累及单叶中央肝管和肝外胆管;D2型:囊状扩张病变累及双侧肝叶中央肝管和肝外胆管.(5)E型:壶腹胆管型胆管囊状扩张.本组434例胆管囊状扩张症患者中,A型24例(A1型17例、A2型7例),B型13例(B1型10例、B2型3例),C型300例(C1型56例、C2型244例),D型96例(D1型17例、D2型79例),E型1例.24例A型患者中,14例伴有先天性肝纤维化,16例合并多囊肾病,区别于其他各型患者.手术方式:24例A型患者中,17例A1型患者行部分肝切除术,3例A2型患者行肝移植,1例A2型患者行囊状扩张病变穿刺引流术,3例A2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13例B型患者中,12例患者行肝切除术,1例患者合并胆管癌,采用非手术治疗;300例C型患者中,286例患者行肝外囊状扩张病变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14例患者因囊状扩张胆管恶变行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96例D型患者中,35例患者行肝外胆管囊状扩张病变切除+肝切除(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病变累及的部分肝组织)+胆管空肠吻合术,59例患者仅行肝外囊状扩张病变切除术,1例D1型和1例D2型患者伴有胆管癌,行根治性切除术;1例E型患者行EST治疗.39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l~15年,平均随访57个月.33例患者出现胆管空肠吻合口狭窄和(或)结石.24例患者并发胆管癌,其中15例患者于随访期内死亡.46例患者因复发性胆管炎伴有吻合口狭窄或结石、肿瘤实施再次手术治疗(胆管空肠再吻合术、内镜下胆管取石术、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等).其余患者无相关临床症状或偶发轻度的胆管炎,经对症治疗缓解.D型患者中联合肝切除者与仅行肝外胆管囊状扩张病变切除者的症状缓解率、狭窄和(或)结石复发率、再手术率分别为88.2%(30/34)、8.8% (93/34)、11.8% (4/34)和64.4%(38/59)、28.8%(17/59)、35.6% (21/5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的胆管囊状扩张症分型基于囊状扩张病变累及胆管树的部位及其病理特征,对于不同分型的胆管囊状扩张症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手术方法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总结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施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的121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一期缝合组(n=63)与T管引流组(n=58)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胆瘘发生率、胆总管狭窄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后一期缝合组发生胆瘘3例,T管引流组发生1例。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胆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管引流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长(P=0.000)。术后所有患者获访4-36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期间均无复发、胆总管狭窄及死亡发生。结论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安全而有效,并且避免了术后T管的护理,有望成为处理肝外胆管结石的主流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3例SP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包括肿瘤扩大切除术12例、胰腺节段切除术3例、局部肿瘤切除术6例、肿瘤部分切除术2例。结果首谢临床表现以腹部肿物、腹痛、腹泻、恶心腹胀多见。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腺或腹腔内边界清楚的实性或囊实性占位,肿瘤位于胰头部13例,胰体部3例,胰尾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手术组血管侵犯、术中分期、肿瘤位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肿瘤大小、包膜完整性、淋巴及远处转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肿瘤切除组术后胰漏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Log-Rank检验显示不同手术组术后生存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T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其正确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尤其是病理学检查的综合分析。外科治疗时应完整切除肿瘤,以防术后复发。肿瘤部分切除对晚期病例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与手术切除比较,明确肝细胞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前、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方法 手术切除组30例,TACE组30例.利用生物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相关细胞因子含量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显著下降,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显著升高.肝细胞癌患者行TACE治疗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8、VEGF和EGF的含量(分别为94.57±20.23、52.17±7.78、165.05±28.65、53.49±9.73 pg/ml)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分别为67.27±20.08、23.48±9.16、128.37±43.43、70.96±13.88 pg/ml),P<0.01;而细胞因子IL-10、IFNγ和TNFα的含量(分别为0.82±0.31、1.02±0.22、8.80±2.87 pg/ml)明显低于手术切除组(分别为1.09±0.29、1.57±0.31、6.97±1.54 pg/ml),P<0.01.结论 TACE治疗后患者血清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含量明显低于手术切除组.肝细胞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的抑制作用明显好于TACE治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小肝癌(≤5cm)对外周血播散癌细胞及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方法微波消融治疗19例小肝癌病人,手术切除治疗21例。于术前、术后30min、1d及7d采外周静脉血,巢式RT—PCR检测AFP mRNA,监测CD3、CD4、CD8及CD4/CD8。结果巢式RT—PCR检测外周血AFP mRNA,两组40例病人术前阳性率为40%(16/40);微波组和手术组均有3例病人治疗前AFP mRNA阴性,术后30min转为阳性,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微波组术后7d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手术组降低。随访1~16个月,4例肝内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人治疗前后AFP mRNA均阳性。结论与手术切除相比,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小肝癌也可同样程度地造成癌细胞脱落人血,对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7d内)无明显影响,有其自身特点;治疗前后外周血AFP mRNA均呈阳性表达(7d内)者,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特征与诊断经验。方法对2000年2月至2007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4例SPT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影像学、术前及术中病理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23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24.4岁。首诊临床表现为腹部肿物5例、腹痛7例、腹泻1例、恶心腹胀2例等,9例无任何临床症状。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均正常。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腺或腹腔内边界清楚的实性或囊实性占位病变,肿瘤位于胰头部13例,胰体部4例,胰尾7例,核磁共振(MRI)的诊断符合率(40.0%)要高于CT(16.7%)。术前2例行超声引导下肿瘤活组织检查,6例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分别有1例和3例诊断为SPT。结论SPT的正确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尤其是病理学检查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靶向血管内皮细胞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运用抗肝癌区血管内皮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抑癌实验。方法 通过建立裸小鼠人肝癌动物模型来进行,抑瘤实验。结果 抗肝癌区血管内皮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在肝癌动物模型的抑瘤裕有明显的抑瘤作用。结论 抗体在动物实验中明显的抑瘤作用,表明通过应用这种抗体可对肝癌进行以血管为靶向的生物治疗,从而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家兔多器官衰竭(MOF)模型,从形态和机能两方面结合观察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结果平铺切片和电镜观察均显示MOF家兔的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明显损伤。血浆Fn含量锐减,而ⅧR:Ag含量却明显增加,其72h值与实验前比、与对照组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血浆TXB_2含量随时间明显增加,而6—酮—PGF_(1a)含量则明显下降,故二者的平衡失调。提示内皮细胞损伤在MOF发病过程中可能是重要环节,由此引起的种种变化可能是机体微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和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家兔MOF模型观察了血中MDA、SOD、Se—GSH、CAT的含量变化及应用Vit E后对其影响。结果MOF动物血中MDA含量随着MOF的发生发展呈逐渐上升趋势,其72h值(48.2±5.9nmol/ml)与实验前(2.7±0.1)及对照组(3.1±0.4)比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此时SOD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72h值(231.1±1.077μg/gHb)与实验前比(589.4±4.4)与对照组比(569.8±23.4)也有非常显著差异。同时其他抗氧化酶含量也发生不同情况的变化。当补充Vit E后前述各项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提示MOF时体内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明显增强。这种平衡失调可能在MOF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病理生理意义;早期应用Vit E对防治MOF有益。  相似文献   
10.
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是一种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高分子糖蛋白。有资料表明,它是一种体内非免疫性调理素,具有促进细胞连接、维持细胞形态、促进调理吞噬、组织修复等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