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由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泛嗜性,故其所致器官系统损害亦较多,且某些器官损害与预后有直接关系,EHF的神经系统表现,在临床上常见,个案报告较多,但未见系统报告。本文收集我科1982~1992年收治的EHF100例,对其中47例有神经系统表现加以分析,并探讨其病理及发病机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是EHF的三大主征、而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亦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三大主征在EHF病程中交替反复变化,加之本病特有的症状、体征,使EHF复杂、多样性。因此,要了解本病,必须了解休克、出血、肾衰在该病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西瓜胃,即胃窦血管扩张症(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E),也称为GAVE综合征(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 syndrome,GAVS),临床表现为反复的上消化道出血及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胃镜下表现为胃窦部红斑或红点状病变,呈线性或弥散分布。这种点状形式通常出现在合并肝硬化患者身上,占因非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行胃镜检查病例的4%(26/744)[1]。本  相似文献   
4.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血管损伤 ,故可造成全身多器官的损害和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经常误诊为内外科其他疾病 ,特别是发病早期极易误诊误治 ,导致疾病的恶化 ,这是该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HFRS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1 病毒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相似点 :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简称三感 )“三感”与出血热均有发热 ,身痛 ,眼球结膜充血 ,皮肤出血点 ,甚至尿常规的改变。鉴别点 :“三感”的主要表现是发热 ,虽然体温很高 ,但热退后病情很快好转 ;而 HFRS发热一般持续1周左右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苯乙酸钠(NaPA)对小鼠体内种植性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及对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作用,寻找新的有效的肿瘤治疗药物.方法 制作小鼠体内种植性肿瘤模型,NaPA腹腔内注射10 d后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并检测NaPA对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和毒副作用.结果 随着NaPA浓度的增加,对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加强,肿瘤细胞凋亡率呈正比例增加.NaPA主要抑制细胞的G1期,且与浓度相关.NaPA各组肿瘤细胞增殖指数下降,细胞生长受阻于G0/G1期,细胞趋于成熟.且没有检测到药物对荷瘤鼠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结论 NaPA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使肿瘤细胞产生凋亡,诱导细胞向成熟转化;并且无毒副作用,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Mac-2结合蛋白(M2BP)是存在于胞浆、组织液和血浆中的一类糖蛋白,可由多种组织器官分泌。Mac-2结合蛋白糖基化异构体(M2BPGi)由肝星状细胞合成,简述了M2BPGi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现状,发现血清M2BPGi水平有助于提高肝脏病变诊断、监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较其他无创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有望成为肝脏病变诊断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阐明影响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4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慢性肝炎的症状且抗-HCV和HCV-RNA阳性),均给予药物INF-α 2b 500 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 15 mg·kg-1·d-1 口服,疗程48周;在基线、2周、12周、24周、36周和48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CV RNA定量等检测,治疗后60、72和96周进行随访。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数减少、贫血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患者依据《2010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相应治疗或随访观察。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40.5%(139例),贫血发病率为48.4%(166例),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为39.9%(137例)。治疗结束后仍有个别患者出现外周血细胞数量改变。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细胞数量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至12周内。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即有明显下降,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12周后出现缓慢上升,治疗结束时(48周)虽较12周恢复明显,但仍未达到治疗前水平,60~72周时趋于平稳且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纤维化程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联(P<0.05)。性别与贫血的发生有关联,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贫血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均有关联(P<0.05)。性别、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AST、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肝纤维化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联(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2周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即有明显下降,12周时降至最低,临床医生应及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干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根据基线性别、外周血细胞水平、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可评估抗病毒过程中患者外周细胞数量是否减少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28B基因变异与丙型肝炎的易感性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自然清除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对411例HCV感染者(男性225人,女性186人)及100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了IL-28B基因变异位点rs12979860的多态性检测;对HCV感染者进行病毒定量的检测,比较HCV感染人群和健康对照人群,慢性丙型肝炎(CHC)人群和丙型肝炎自愈人群IL-28B基因变异位点的差异以及不同基因型的携带者病毒定量的差异。结果中国健康人群IL-28B基因变异位点rs12979860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6%,与日本人相近,与欧洲人群相差较大。SNP(rs12979860)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HCV感染人群和健康对照人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P=0.072),C/C基因型CHC人群病毒定量水平高于C/T基因型,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丙型肝炎自愈人群中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结论 CHC人群rs12979860 SNP基因型与健康人群表达无明显差别,该基因型(rs12979860)不是HCV的易感基因,其CC基因型并不能预测丙型肝炎发生自愈的病程。  相似文献   
9.
肝吸虫性肝胆疾病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吸虫致肝胆疾病的临床分析,增加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2年至2012年以肝胆疾病入院后确诊为肝吸虫病患者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平均年龄45.41岁,其中入院诊断为胆囊炎或胆结石8例、肝吸虫病7例,其他7例。结果实验室检查ALT升高者14例(63.63%)、AST升高者16例(72.72%)、TBil升高者11例(50.00%)、GGT升高者17例(77.27%)、嗜酸性粒细胞(E)升高者14例(63.63%)、大便集卵检查确诊10例(45.45%),胆汁涂片确诊7例(31.82%)、肝吸虫抗体检测确诊2例、既往肝吸虫病史者3例;经驱虫及综合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肝吸虫病具有地方性,临床少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与其他肝胆疾病混淆,误诊率高。对于病因不明腹痛、黄疸、肝损害患者应注意询问患者及家人有无特殊饮食史,应注意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2004年2月19日)通知,要求自2004年3月1日起进行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对检查不合格和未提出资格认定申请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将不再具有承担新药的药物临床试验的资格。为此,各医疗机构纷纷行动,展开了自查和整改工作,其中研究文档的管理是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我们就实际工作中对GCP规定的理解和工作体会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