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阐明影响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4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慢性肝炎的症状且抗-HCV和HCV-RNA阳性),均给予药物INF-α 2b 500 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 15 mg·kg-1·d-1 口服,疗程48周;在基线、2周、12周、24周、36周和48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CV RNA定量等检测,治疗后60、72和96周进行随访。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数减少、贫血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患者依据《2010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相应治疗或随访观察。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40.5%(139例),贫血发病率为48.4%(166例),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为39.9%(137例)。治疗结束后仍有个别患者出现外周血细胞数量改变。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细胞数量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至12周内。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即有明显下降,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12周后出现缓慢上升,治疗结束时(48周)虽较12周恢复明显,但仍未达到治疗前水平,60~72周时趋于平稳且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纤维化程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联(P<0.05)。性别与贫血的发生有关联,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贫血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均有关联(P<0.05)。性别、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AST、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肝纤维化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联(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2周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即有明显下降,12周时降至最低,临床医生应及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干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根据基线性别、外周血细胞水平、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可评估抗病毒过程中患者外周细胞数量是否减少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Mac-2结合蛋白(M2BP)是存在于胞浆、组织液和血浆中的一类糖蛋白,可由多种组织器官分泌。Mac-2结合蛋白糖基化异构体(M2BPGi)由肝星状细胞合成,简述了M2BPGi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现状,发现血清M2BPGi水平有助于提高肝脏病变诊断、监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较其他无创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有望成为肝脏病变诊断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135例肺部感染患者病原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以良  李宁  刘瑞华 《山东医药》2008,48(29):111-111
为进一步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情况,2006~2007年,我们对135例肺部感染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获取标本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食道癌进食时有哽噎阻塞感或自觉食物在食道内有短暂的停留,吞咽后胸骨后有轻度闷胀不适或隐痛,持续性吞咽时有异物感。胃癌无胃病史者突然出现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上腹部隐痛,返酸,嗳气有酸臭味,消瘦;有胃病(如胃溃疡)史者疼痛性质发生改变(如由有规律性疼痛变为持续性隐痛),溃疡久治不愈,伴有贫血,大便潜血检查阳性。大肠癌原因不明的大便带血或粘液,大便习惯发生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形状变细,大便潜血检查阳性。肝癌反复发生腹泻,伴有持续性消化不良和腹胀,肝区隐痛,或右肋下触到肿大的包块,或伴有发烧、关节…  相似文献   
5.
正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是由于淀粉样蛋白在全身细胞外组织间隙中沉积,从而破坏细胞和器官功能的疾病,约30%淀粉样变性累及肝脏[1]。肝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而极易误诊、漏诊[2]。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4岁,因"腹部不适半年余,加重10余天"入院。患者半年前开始自觉腹部不适,两次就诊于外院,首次就  相似文献   
6.
HBV相关肾小球肾炎(HBV-GN)是慢性HBV感染最常见的肝外损伤之一,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重视。阐述了HBV-GN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取得的进展。目前HBV-GN诊断率低、样本量少,认为该病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未来需要更多、更优质的临床试验去探索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功能变化的特点,探讨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与肝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CHC患者264例,给予INF-α2b 5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15mg·kg-1,每日1次口服,疗程48周。检测不同时间点(基线,治疗12、24、48和72周)患者HCVRNA定量和肝功能等指标。根据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治疗中反弹组、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及与应答的关系。 结果: 264例患者中171例(64.8%)获得SVR,37例(14.0%)治疗中反弹,47例(17.8%)复发,9例(3.4%)无应答。与治疗中反弹组比较,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轻度升高的患者较ALT正常的患者易获得SVR(P<0.05)。经抗病毒治疗,4组患者血清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下降,且12周时下降最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反弹组患者在48周时ALT和AST回升,复发组患者停药后24周时ALT和AST回升,直至停药后24周SVR组患者的ALT和AST可维持稳定。与治疗中反弹组比较,SVR组患者在12周时ALT和AST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无应答组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始终高于SVR组、复发组和治疗中反弹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SVR组患者在12周时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较其他时间点明显下降(P<0.05),直至停药后24周可以维持稳定。在治疗24周时,无应答组患者血清TBIL、DBIL水平明显高于SVR组和治疗中反弹组患者(P<0.05)。 结论: CHC患者基线ALT水平可能与病毒学应答有关。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改善,尤其SVR患者改善更明显,随着病毒的复发或反弹,转氨酶会再次升高。  相似文献   
8.
正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病,是位于13q14.3的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细胞内铜离子的跨膜转运障碍,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脏、肾脏、大脑、角膜等部位,引起肝肾功能异常、神经精神症状、角膜K-F环等。其中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者较为少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极易误诊为精神疾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现报告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8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在内镜下诊治病例,并经过病理性检查,分析内镜超声图像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过病理性检查发现,68例患者中有59例经病理学检查为异位胰腺,与病理学检查的符合率为86.76%;其他9例中有5例为平滑肌瘤,4例为神经鞘瘤。异位胰腺病变位于胃底的有2例,胃体的有3例,胃窦的有46例,胃十二指肠的有8例。46例胃窦部中,有5例在前壁,17例在后壁,17例在大弯,7例在小弯;超声回声,表现为低回声的有2例,中回声的有20例,高回声的有24例。在累计的粘膜层次上,位于粘膜层的有5例,粘膜肌层的有6例,粘膜下层的有40例,固有肌层的有1例。治疗后经过随访0.5~3年,行内镜切除病变组织的有27例,2例出血量较多予以手术钳止血和去甲冰盐水后好转,27例均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随访无1例再次复发,且创面愈合良好。结论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异位胰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依据患者病情进行下一步治疗措施,且内镜治疗安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