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血管密度和p16基因表达对判定肾癌生物学行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内的微血管密度 (IMD)和 p1 6基因表达与肾细胞癌 (R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 76例RCC患者的根治性肾切除标本 ,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 p1 6基因表达 ,分析IMD、p1 6基因表达与RCC分期、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IMD随临床分期升高而增加 (P <0 .0 5 ) ,而与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随访 5年内死亡者IMD明显升高 (P <0 .0 1 ) ;癌旁组织中 p1 6阳性率 (75 .0 % )显著高于RCC组织 (4 8.7% ) ,p1 6阳性表达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升高而降低 (P <0 .0 5 ) ,而与IMD呈负相关性。结论 :IMD是预测RCC恶性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 ,IMD和p1 6基因表达可为RCC的疗效和预后判定提供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血管侵犯在肾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局限性肾癌患者肾癌根治术后标本 70例。临床分期 :PT15例 ,PT2 5 0例 ,PT3 14例 ,PT41例 ;组织学分级 :G17例 ,G2 38例 ,G3 19例 ,G46例。 70例肿瘤平均直径 7.2cm。采用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Schiff染色制片 ,观察肾癌微血管侵犯情况 ,并与分期、分级等病理因素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微血管侵犯者 2 4例 (34.3% ) ,其中出现转移 11例 (4 5 .8% ) ,死于肿瘤复发 7例 ,4例仍带瘤存活 ,死于其他疾病者 2例 ;4 6例无微血管侵犯者中出现转移 4例 (8.7% ) ,两组生存时间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分期、分级、体积均相关 ,多因素分析表明 :微血管侵犯、肿瘤体积均是预测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微血管侵犯为影响患者预后的最重要的相关因素。 结论 微血管侵犯可作为局限性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并可作为肾癌常规临床病理检查的一种补充形式 ,按照有、无微血管侵犯作进一步分型 ,可为肾癌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全面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应用分子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HCC组织内的抑癌基因p16。结果显示,HCC标本中p16蛋白在癌细胞内表达的阳性率为375%(21/56),而p16DNA斑点杂交的阳性率为5536%(31/56)。Southern转膜杂交证实,125%(7/56)HCC标本存在p16的甲基化变异,4464%(25/56)p16基因缺失。提示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p16基因的缺失和甲基化变异  相似文献   
4.
 患者14岁,未婚。腹部包块20天,迅速长大。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无异常,下腹部扣及肿物,直径约15cm,质硬,活动差。肛诊:子宫14岁龄大小,于左侧附件区触及肿物,质较硬,光滑。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3例肝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男性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8.7岁。占同期肝恶性肿瘤检出率的0.68%(3/436),占同期肝恶性间叶组织肿瘤检出率的25%(3/12)。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右上腹包块、肝大。本组病例还进行了Masson三色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本文结合文献对肝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P1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16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2例子宫内膜癌中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P1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为69.1%(29/42),显著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100%,8/8)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90.9%,20/22)中的阳性率(P〈0.0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随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增加、临床分期的升高及肿瘤浸润深度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16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2例子宫内膜癌中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P1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为69.1%(29/42),显著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100%,8/8)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90.9%,20/22)中的阳性率(P<0.0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随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增加、临床分期的升高及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P16蛋白阳性率逐渐降低(P<0.01)。PCNA标记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而与浸润无关。P16蛋白阳性者的PCNA指数低于P16蛋白阴性者(P<0.05)。结论:P16基因蛋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并与部分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1岁,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病史10余年,1小时前进食呛咳、呕吐后出现左侧剧烈胸痛,濒死感,胸闷,心慌.查体:T38℃,P110次/分,R22次/分,Bp95/60mmHg,心音低钝,左下肺呼吸音低,腹部无压痛.初诊:心肌梗塞,即予止痛剂.查心电图示多导联ST段压低,胸片示左侧肋膈角变钝,心梗三项无异常.营养心肌、补液治疗观察2小时患者胸闷加重,查胸部CT示左侧中量胸腔积液,纵隔少量积气.请胸外科会诊,行食管碘油造影确诊为自发性食管破裂,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及食管支架植入术,术后半流质饮食,16天后支架滑脱,自胸管引出少许食物残渣,经全胃肠外营养10天后复查食管碘油造影示破裂口已愈合,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报道颅内生殖细胞瘤35例,发生部位以鞍区、松果体以及第三脑室多见,占82.8%,其组织学图像与睾丸精原细胞瘤或卵巢无性细胞瘤相似,呈PAS染色阳性,而β-HCG及AF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  相似文献   
10.
探讨多种瘤抑制基因P16/MTS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16例淋巴结转移癌了P16蛋白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1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呈低表达,阳性率为45.1%,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食管粘膜及癌旁组织,在各组织不分级的食管癌中阳性率分别为:Ⅰ级66.7%,Ⅱ级34.8%,Ⅲ级14.3%,I级显著高于Ⅲ级,P16蛋白阳性率与肿瘤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