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松解法干预后膝骨关节炎(KOA)大鼠中枢不同部位亮氨酸-脑啡肽(L-ENK)的变化并与电针干预相比较,探讨针刀松解法在脊髓及脊髓以上水平的镇痛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将4%木瓜蛋白酶溶液与0.3mol/L半胱氨酸溶液按1:1混合静置0.5h后分别于造模第1、4、7天注射于后3组大鼠左膝关节腔,每次20μl。造模第36天开始,相应给予针刀松解治疗或电针治疗,治疗3周后取大鼠腰膨大处脊髓及脑组织,分别测定脊髓、延髓、中脑、丘脑、海马的L-ENK含量。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L-ENK含量在脊髓、中脑、海马较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延髓和丘脑L-ENK含量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和电针干预后,针刀组海马中L-ENK含量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中脑L-ENK含量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中L-ENK含量针刀组较电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对KOA大鼠中枢各水平的L-ENK有一定调节作用,其镇痛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其对中枢L-ENK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法及电针对膝骨关节炎大鼠中枢β-内啡肽(β-EP)及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用4%木瓜蛋白酶溶液与半胱氨酸溶液注入大鼠左膝关节腔复制膝骨关节炎模型。针刀组和电针组分别给予针刀松解法和电针治疗,疗程3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脊髓及中脑β-EP及CCK-8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及中脑β-EP和CCK-8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0.01);在脊髓水平针刀组及电针组β-EP含量较模型组升高,以电针组明显(P<0.05);针刀组和电针组脊髓和中脑CCK-8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P<0.01);两组间β-EP及CCK-8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和电针均可调节膝骨关节炎大鼠脊髓和中脑β-EP和CCK-8的合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松解法干预后丘脑及下丘脑β-EP受体含量的变化并与电针干预相比较,探讨针刀松解在脑内的镇痛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将4%木瓜蛋白酶溶液与0.3mol/L半胱氨酸溶液按1∶1混合静置0.5h后分别于造模第1、4、7天注射于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大鼠左膝关节腔,每次20μL。4周后针刀组和电针组给予相应治疗。治疗3周后大鼠断头处死,取出脑组织,分别测定丘脑、下丘脑的β-EP受体含量及其亲和常数。结果:在丘脑及下丘脑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的β-EP R1含量有升高的趋势,在丘脑三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无论在丘脑或是下丘脑,β-EP R2含量的变化都不十分明显,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亲和常数方面膝骨关节炎形成过程中β-EP受体亲和常数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在丘脑,模型组β-EP R1及β-EP R2亲和常数的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下丘脑水平β-EPR1的变化趋势较β-EP R2明显,模型组β-EP R1的亲和常数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针刀松解或电针干预后模型大鼠的β-EP受体亲和常数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空白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大鼠丘脑及下丘脑β-EP受体含量无明显的影响。在膝骨关节炎的形成过程中痛刺激使得β-EP受体的亲和力升高,这有利于镇痛作用的发挥。针刀松解法一方面通过局部作用降低了痛刺激信号向中枢的传入,另一方面维持了β-EP受体亲和力升高的趋势,这可能是针刀松解法镇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颈椎X线影像学的的影响。方法:6月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采用长期低头位方法制备颈椎病模型。造模后对针刀组、电针组进行治疗干预。各组动物于造模前后、干预后3个时间节点拍摄颈椎X线片。结果:颈椎X线片显示造模后颈椎曲度改变,出现反张,椎间隙变窄,部分见椎间孔变小、椎体前后缘见骨质增生;针刀干预后见颈椎曲度改善较明显,曲度由反张变为较直,部分见椎间孔较治疗前变大、椎间隙有所改善,治疗前后骨质增生未见明显变化;电针干预后见部分兔颈椎反张有改善,治疗前后椎间隙、椎间孔、骨质增生未见明显变化。造模后,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颈椎X线积分均明显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干预后X线积分改善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干预后X线积分改善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干预后X线积分改善程度较电针明显,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干预颈椎病可有效恢复颈椎曲度,改善颈椎X线影像学表现,纠正颈椎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5.
6.
介绍《2011日本针灸东京宣言》(简称“宣言”)内容及对日本针灸的发展概况、现状、特点、机遇和挑战的影响,并对其中的提案进行分析.《宣言》总结了“重视脉诊、腹诊等触诊技术”“针灸治疗多在经穴反应点取穴”等日本针灸的6个特点;推出了“致力于向医学界和民众传播最新针灸知识,以期得到正确理解和恰当评价”等6项促进日本针灸发展的提案;并就加强针灸国际学术交流、促进针灸全球化等方面进行了展望.《宣言》在日本针灸的历史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日本针灸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针灸界亦应清醒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抓住机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针灸学,为国际针灸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针刀松解法、电针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痛阈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4%木瓜蛋白酶溶液与0.3 mol/L半胱氨酸溶液(1∶1混置0.5 h)的混合液20μL,分别于造模第1 d、4 d、7 d注射于大鼠左侧膝关节腔中,4周后,治疗组分别以针刀松解法或电针治疗,共3周。采用光辐射热法检测大鼠痛阈,膝关节HE染色,ELISA法分别测定大鼠中脑、下丘脑、延脑、海马、脊髓等不同部位5-HT、NE、DA含量。结果:膝骨关节炎大鼠造模后痛阈显著降低(P0.01),而针刀松解法或电针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痛阈值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针刀和电针疗法可以改善大鼠膝骨关节炎病理组织损伤,可调节大鼠中脑、下丘脑、海马、脊髓等部位5-HT的合成与代谢,调节脊髓、下丘脑和延脑NA合成和代谢,调节中脑DA合成与代谢。结论:针刀和电针疗法对膝骨关节炎大鼠痛阈、组织形态学和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提示2种疗法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的失衡状态,以减轻关节软骨损伤,缓解膝骨关节炎发生发展时出现的疼痛。  相似文献   
8.
切口感染是腹部外科手术Ⅲ类切口常见的并发症,开放换药是治疗腹部术后切口化脓性感染的传统方法,其不足是治疗时间较长,住院时间长,频繁换药,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负压封闭引流(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一种全方位、高效能的引流方法,能显著加快感染腔隙的闭合和感染创面的愈合,防止细菌入侵,有效防止感染[1],我们自行设计并制作了一次性注射器负压封闭引流的方法,2008年以来应用腹部外科手术Ⅲ类切口,无1例切口感染、皮下积液,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背景:针刀和针灸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疗法,但目前尚缺乏这两种方法治疗颈椎病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针刀与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0)、中国知网CNKI(1979/2010)、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0)、PubMed(1966/2010)和Cochrane Library(2010年第4期),辅以手工检索相关期刊,纳入针刀与针灸比较治疗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的要求独立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 0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刀组治疗颈椎病近期和远期总有效率、治愈率均明显高于针灸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针刀组优于针灸组,提示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优于针灸。但文章纳入试验数有限且文献质量较低,需设计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法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模型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松解法对KOA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采用改良的Murat法制备KOA模型,4周后电针组和针刀组给予相应的治疗。7周后进行实验取材和指标检测。结果:模型组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的含量明显增多,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刀干预后血清中上述三种物质的含量开始降低,其中TNF-α的含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对KOA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有良性调节作用,这可能是治疗KOA起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