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单药在标准治疗方案失败晚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设计,用PASS15 软件计算研究所需的样本量,从2017 年7 月到2018 年8 月入组标准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CRC患者52 例,给予阿帕替尼起始剂量750 mg或500 mg单药治疗;评估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随访评价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研究终点为PFS,次要研究终点为ORR、DCR、OS和安全性。结果:纳入研究的52 例CRC患者中45 例可以评价疗效及安全性,其均为既往接受过至少2 次系统性化疗的晚期CRC患者。疗效:完全缓解0 例、部分缓解5 例、疾病稳定30 例、疾病进展10 例,ORR为11.11%、DCR为77.78%;预后:45 例患者的中位PFS 为3.95 个月(95% CI=3.16~4.74),中位OS为10.3 个月(95% CI=5.70~14.90);3 级以上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6 例(13.33%),高血压5 例(11.11%),蛋白尿5 例(6.67%),转氨酶升高4 例(8.89%),腹泻3 例(6.67%),疲劳2 例(4.44%),出血1例(2.22%)。结论:阿帕替尼单药治疗标准方案失败的晚期CRC患者具有潜在的临床获益,安全性事件总体可控。  相似文献   
2.
3.
摘要:目的:探索针刀、电针治疗对早期膝骨关节炎(KOA)兔模型股直肌-股二头肌肌肉状态及拉伸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兔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及KOA造模组(24只),KOA造模组应用过伸位固定制动法(改良Videman法)制动4周建立早期KOA兔模型,拆除固定后根据Lequesne评分再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和西药组(每组各6只);各组分别进行干预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应用Lequesne评分进行行为学评价,兔股直肌、股二头肌分别进行HE染色及拉伸弹性模量检测。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电针组和西药组能明显降低Lequesne评分(P<0.01)。(2)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显著改善股直肌、股二头肌萎缩状态,固定视野内肌纤维数量显著减少(P<0.01)、平均横截面积显著增加(P<0.01);电针组显著改善股二头肌萎缩状态,固定视野内肌纤维数量显著减少(P<0.01)、平均横截面积显著增加(P<0.01)。(3)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电针组股直肌弹性模量(EM)显著降低(P<0.01),股二头肌EM值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电针干预早期KOA兔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股直肌、股二头肌萎缩状态,促进股直肌、股二头肌拉伸生物力学的改善(尤其是股直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刀疗法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炎性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采用立体定位技术将6-羟基多巴胺(6-DAOH)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制备PD大鼠模型。针刀组于枕下肌群和C1-2横突处进行松解干预,2次/周,连续4周;电针组选"百会""太阳"穴,由"百会"透刺"太阳"穴进行电针干预,3次/周,连续4周。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神经元细胞形态、数目及小胶质细胞数目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β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损毁侧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数目减少,小胶质细胞数目增多,IL-1β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和电针组大鼠损毁侧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数目增多,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IL-1β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疗法可以改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和数目,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介导的炎性反应,降低炎性因子IL-1β的含量,从而治疗PD。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生长抑素的治疗效果。方法 :36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随机分为治疗组(n =15 )与对照组 (n =2 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 ,给予生长抑素持续静脉滴注 ,6mg/d ,连用 5~ 7d。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 ( 73 33% )高于对照组 ( 38 10 % ) (P <0 0 5 ) ;对照组局部并发症发生率 ( 14 2 9% )高于治疗组 ( 6 6 7% )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对照组病死率 ( 4 7 6 2 % )高于治疗组 ( 2 0 0 0 % )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生长抑素是治疗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捻转刺法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复习历代文献,追溯捻转手法的发展历史,分析在各个历史时期捻转刺法的操作方法,总结捻转手法的演变经过.结果发现民国以前的捻转刺法以单向捻转为主,民国时期受到日本针刺手法的影响,逐渐演变为往复捻转,之后往复捻转成为捻转手法的主流.与往复捻转相比,单向捻转具有更强的刺激作用和软组织松解作用,能够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7.
郭长青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72-1173
目的:探讨老年人Colles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30例,非手术治疗46例。分别进行2~3年的随访,评价X线片及功能。结果:非手术治疗组19例功能优良,手术组23例功能优良。结论:老年人Colles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能更好地维持复位并获得更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们采用掌背侧联合入路月骨摘除后游离肌腱填塞术的方法治疗10例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其中7例经过6~50个月随访,腕关节活动障碍疼痛明显改善,术后腕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明显降低,疗效满意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生长抑素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随机分为治疗组(n=15)与对照组(n=2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给予生长抑素持续静脉滴注,6mg/d,连用5-7d,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3.33%)高于对照组(38.10%)(P<0.05);对照组局部并发症发生率(14.29%)高于治疗组(6.67%),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病死率(47.62%),高于治疗组20.00%),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生长抑不是治疗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多巴胺及其受体系统与胃肠道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胃肠神经递质,主要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多巴胺受体对胃肠道发挥广泛的生理作用。此文就多巴胺及其受体系统与胃肠道动力、消化性溃疡、胰腺疾病、消化道肿瘤等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