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面对的现状是“数据丰富,信息缺乏”,传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查询检索机制以及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为了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出有助于指导人们实践的信息,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和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 in database,KDD)技术应运而生。现针对中风病证候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及其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包括中医证候演变特点在内的多种复发因素对于缺血性中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339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资料,随访1年,运用Cox回归分析多种可能因素对于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影响。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1年复发率为11.7%(39/33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风险是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2.573倍,恢复期阴虚阳亢证显现的患者复发风险是未显现患者的3.991倍,男性复发风险是女性的2.74倍,急性期使用中药汤剂患者复发风险是未使用患者的34.3%。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男性患者、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阴虚阳亢证的显现是中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期中药汤药治疗是复发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综合分析中药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的皮肤损害和休克报道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既往研究成果和当今相关学科理论进展,提出从过敏机制分析皮肤损害和从微循环损害病理过程,探讨中药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发生发展规律和病理机制,试图在发现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临床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法,为中药注射液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八段锦改善老年人平衡功能及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名老年人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100名予八段锦锻炼,同时发放老年人跌倒预防健康教育资料;对照组100名仅发放老年人跌倒预防健康教育资料。2组均干预6个月。比较2组干预前后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 POMA)平衡功能评分、步态评分及Tinetti POMA总分变化。结果干预组干预后各项平衡功能评分及平衡功能总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提高(P0.05)。干预后干预组起身、站起最初5 s稳定性、轻推、坐下评分及平衡功能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除步宽(脚跟距离)评分较本组干预前降低(P0.05)外,其余各项步态评分及步态总分均较本组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干预组步长(右)、步态对称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步宽(脚跟距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Tinetti POMA总分均较本组干预前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结论八段锦能显著改善老年人平衡功能,积极预防跌倒。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加减大黄牡丹皮汤对颈动脉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易损斑块痰热血瘀证的影响。方法:将60例CAS易损斑块痰热血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治疗组(n=30),对照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加用加减大黄牡丹皮汤。观察Lp-PLA2、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的变化,测定肝肾功能、血尿便常规等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在Lp-PLA2、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颈动脉IMT和斑块积分方面,有下降的趋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减大黄牡丹皮汤能够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痰热血瘀证患者的LpPLA2的水平,调整脂质代谢,改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相当于西医的脑梗死、脑梗塞,是脑组织因血管阻塞及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致局部脑组织坏死,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中风后遗留的肢体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急性期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功效中药复方对SAM小鼠的治疗差异,为中药复方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8月龄SAMP8小鼠,分为模型(P)组、六味地黄颗粒(PL组)和通络救脑滴丸(PT组)治疗组。同月龄SAMR1小鼠为对照(N)组。通过水迷宫、避暗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改变,IH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WB检测脑组织APP表达差异。结果:与N组比较,P组及PT组行为学、IH、WB检测指标均出现统计学差异。与P组相比,PL组水迷宫潜伏期缩短,避暗潜伏期延长,海马APP表达减少。结论:六味地黄颗粒可以减少SAMP8小鼠海马APP表达,改善其学习记忆障碍,起到治疗痴呆症的作用,但通络救脑滴丸的疗效不佳。此外,不同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有差异,应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进行药效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癫痫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癫痫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中西医结合与西药对比治疗中风后癫痫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7篇文献纳入研究,各研究间存在同质性(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后OR=5.17,95%CI(3.02,8.82),整体效应检验Z=6.01,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癫痫的总体效果优于对照组;倒漏斗图的图形显示不对称,表明文献存在发表偏倚。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癫痫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由于文献存在发表偏倚,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行证明。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