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特点及与血浆HCY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 将18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六型,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血浆HCY水平.结果 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组中医证型特点是以风、火热、痰证为主,而风、火热、痰证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血瘀、气虚、阴虚阳亢证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4周组中医证型特点是以风、痰、血瘀证为主,而风、痰、血瘀证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火热、气虚、阴虚阳亢证组.结论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特点与HCY水平一致,为中医辨证施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提供了依据,亦证明高HCY血症是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资料166例,根据入院时的四诊信息对证候要素予以赋分,检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研究证候要素与血糖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出现频数最高的为风91次,占55.2%;阴虚阳亢出现最少13次,占7.9%;火、痰、血瘀、气虚四种证素出现次数分别为73次、86次、83次、48次,分别占44.2%、52.1%、50.3%、29.1%。急性期、恢复期不同证素间血糖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风、火、痰、血瘀、气虚血糖降低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阴虚阳亢血糖水平较前升高。急性期不同证素积分与NIHSS分值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证素血糖水平与NIHSS分值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证素均可促进机体血糖升高,对血糖水平程度影响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证候要素及演变的特征。方法:对新发脑梗死非痴呆入院患者筛选后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动态多时点评定认知功能把握特征后分组,并进行组间证候要素比较。结果:组间比较火、痰、气虚、阴虚、肾虚出现显著差异。中风急性期火证突出,恢复期痰证、气虚证、阴虚证明显,肾虚贯穿始终。结论:火、痰、气虚、阴虚、肾虚很可能为中风后认知功能减退的主要证候要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期脑梗死病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经常规西药治疗2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的睡眠状况,依据“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女性组主观睡眠、睡眠潜伏、睡眠持续、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及PSQI总分均明显高于男性组(P〈0.05,0.01,0.001)。女性组阴虚阳亢证候评分明显高于男性组(P〈0.05),痰证评分明显低于男性组(P〈0.001)。结论女性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较男性差,其阴虚阳亢证候较为突出。阴虚阳亢可能是女性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下降较男性明显的病机所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对95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证候诊断,并收集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与证候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痰证、火热证、血瘀证、风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气虚证患者颈动脉发生狭窄的比率较高,其次为痰证,风证狭窄比率最低;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相近(P>0.05);风证与非风证、火热证与非火热证、血瘀证与非血瘀证、阴虚阳亢证与非阳亢证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相近(P>0.05);气虚证与非气虚证在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相近(P>0.05);痰证与非痰证、气虚证与非气虚证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证与非痰证在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评分有相关性的只有痰证,两者呈正相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证积分越高,则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越高.结论 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表现为痰证、气虚证的患者应尽快完善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指导临床治疗;未来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多层次的研究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证候组合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频数、构成比等方法,分析100例缺血引起中风三个不同阶段的患者,从而对其演化规律进行证明与解释。结果: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急性期以两证组合内风加内火所占比例最多,恢复期以两证组合痰湿加血瘀所占比例最多,后遗症期以两证组合气虚加阴虚所占比例最多。结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证候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梗死不同分期与中医病性证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75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风证在急性期出现率最高,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证在恢复期出现率最高,痰、瘀贯穿病程的始终。结论:脑梗死的分期可以为中医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与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制定中风急性期证候调研表,对同一地点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为风证(50/60)〉痰证(45/60)〉火热证(37/60)〉血瘀证(26/60)〉气虚证(19/60)〉阴虚阳亢证(13/60)。脑出血阴虚阳亢证明显高于脑梗死(P〈0.01),脑梗死火热证积分、阴虚阳亢证积分均低于脑出血同类型证候积分(P〈0.05)。高血压病史与痰证积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糖尿病史与火热证积分、阴虚阳亢证积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高血压病史与痰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风史与火热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风史与痰证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证候要素与高危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可通过干预证候要素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应用卒中单元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7 年11 月至2011 年11 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80 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AB 两组,A 组患者100 例,B 组患者80 例,两组患者均应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每天一次,每疗程10 天.A 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卒中单元疗法,包括推拿针灸疗法,以及Bobath 治疗法,和作业疗法与运动疗法,同时实施健康教育与心理康复以及言语训练等.结果:A 组患者有20 例达到临床痊愈(占20.0%),有40 例为显效(占40.0%),有24 例好转(占24.0%),其总有效率是84.0%;B 组患者有8 例达到临床痊愈(约10.0%),有16 例为显效(占20.0%),有20 例为好转(占25.0%),其总有效率是55.0%,A 组疗效显著优于B 组(P<0.05).A 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液的流变学与血细胞的比容以及纤维蛋白原同其治疗前相较,均显著下降(P<0.05),同B 组患者治疗后相较,其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应用卒中单元疗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2.
卒中单元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疗效,探讨适合国情的卒中单元。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进入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卒中单元组施行分层管理,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患者病死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褥疮、肩手综合征、骨质疏松症、肩关节半脱位等常见并发症。结果卒中单元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总有效率92%,显效率62%,病死率2%,普通病房组分别为80%,40%,6%(P均<0.05)。卒中单元组BI由28.88±11.56升至72.34±17.25,普通病房组由28.70±12.11升至61.31±8.21(P均<0.01)。卒中单元组褥疮、肩手综合征、骨质疏松症、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分别为0,10%,10%,16%,普通病房组分别为8%,30%,28%,26%(P均<0.05)。结论与普通病房相比较,卒中单元能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急性期患者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产后中风因内虚而中风邪而发,治疗以扶正祛邪,表里兼顾为主。治疗以扶正祛邪,表里兼顾为主,辨证论治,明确诊断,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深入回归中医学成长的环境,重新认识"中风病"。提出"中风病"的命名属于取象比类;是"四大"之"风"的异常;古人知其病位在"脑";从阳气的异常变动和元气不足的角度探讨"中风病"的病机;指出修复"脑神"以恢复机体功能是"中风康复"的方向;特定的肢体活动可以引导阳气脱离"归并",回复至偏瘫侧;调神、调气、调形是"中风康复"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两组,一组为中西结合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其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Barthel指数(BI)等指标。结果:中西组SSS、FI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组OHS恢复到3级~4级者较对照组多(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可以达到临床上的满意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风失语症属中医学“音哑”范畴。现代中医家对中风失语症病机认为风、痰、瘀,三者相互为因。西医学者认为失语发生的机制可能为病变本身直接破坏了语言功能区。中风失语症病机多认为肝肾精气亏虚、心脾痰浊壅阻是病机共性,风火痰瘀阻滞心神之经络扰及神明,阻闭舌窍是导致中风失语症病理因素,病变涉及五脏,而心神、肝魂、肺魄以及经脉官窍皆受损害。  相似文献   

17.
《内经》认为中风的病因与体虚、饮食、情志等有关。中风病的病机因素有风、火、痰、虚、气、血。肝肾阴虚是中风病发病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崔海  王可 《中医药导报》2010,16(6):131-133
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角度,总结了近15年来,涤痰汤治疗中风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认为涤痰汤对中风病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风针灸介入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早期配合头针疗法,可以改善大脑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脑水肿,调节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阻止病情继续发展,提高神经系统自我修复和代偿能力,促进病变部位侧支循环的建立,加速自然恢复过程,缩短病程,并为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中医整体观念在中风护理中的运用。方法:通过对中医整体观念的认识,将中医整体观念与现代护理理念相结合,并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结果:在这一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我们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实践中,从“脏腑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天人合一观”三方面融入到中风患者的临床护理理念中,因人施护,辨证施护,注重患者情志的调节,消除自然和社会的不利因素,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结论: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既要顺从自然规律,又要注意调整因社会因素而导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异常,尽可能地让患者重新站立,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