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不同地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常见的脑卒中事件,其急性期治疗是整个缺血性中风治疗的关键。辨证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性所在。中医学崇尚“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认为人适应自然而生存,同时自然改变着人。因此,在治疗上提出“三因制宜”的原则,其中“因地制宜”就是认为不同的地域状况导致相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征象,即证候不同,在治疗上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证之首。据统计,城市中脑血管病死亡居各种成因首位,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缺血性中风约占总数的50%~70%[1],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对缺血性中风证型客观化研究,已成为众多学者热衷探讨的课题。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资料166例,根据入院时的四诊信息对证候要素予以赋分,检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研究证候要素与血糖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出现频数最高的为风91次,占55.2%;阴虚阳亢出现最少13次,占7.9%;火、痰、血瘀、气虚四种证素出现次数分别为73次、86次、83次、48次,分别占44.2%、52.1%、50.3%、29.1%。急性期、恢复期不同证素间血糖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风、火、痰、血瘀、气虚血糖降低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阴虚阳亢血糖水平较前升高。急性期不同证素积分与NIHSS分值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证素血糖水平与NIHSS分值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证素均可促进机体血糖升高,对血糖水平程度影响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大动脉病变(LVD)、小动脉病变(SVD)的相关性。方法将207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为LVD组87例、SVD组1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病史、并发症、血常规、颅内外血管超声学检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并采用logistic回归对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痰证单项条目评分、阴虚阳亢证发生率、房颤、冠心病、心脏病史、心律失常并发症、淋巴细胞百分比(LYM%)、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TCD血管高流速、NIHSS、MRS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采用logistic回归对上述因素进一步分析得出,冠心病史、LDL、TCD血管高流速、MRS量表评分与LVD相关(P0.05),LDL与SVD相关(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大小动脉病变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7):100-100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侯与头颅CT的关系,使中风病的中医辨证更直观、更完善,并能及早预测本病的预后。方法:对10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临床辨证,按Pullicion公式:长(cm)×宽(cm)×CT或MRI扫描阳性层数/2计算脑梗塞体积。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梗塞部位最多的在基底节区。梗塞体积与痰证、风证、火热证、气虚证有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6.
性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其基本病机是脑脉闭阻导致脑髓受损.作为一个独立病种,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其自身特有的病情演化规律,临证应根据病机和证候的变化特点,制定相应的综合治疗方案. 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特点 脑脉闭阻后会相继发生3个病理过程,即脑髓失养、毒邪内生和毒伤脑髓,三者因果互济,共同构成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髓损伤的病理基础[1].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着手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现状,从四诊信息采集、证候群特异性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证候模型的建立以及证候辨证方法客观化4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四诊信息客观化是中医证候客观化的前提;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证候生物学物质基础的探索提供了可行条件;方证结合和建立证候动物模型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复杂系统理论为辨证客观化提供新方法。证候客观化研究应当从中医整体性出发,多学科交叉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对356例脑出血、334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急性期6个基本证候的7次追踪调查,研究其证候的发生概率、得分均值,组合形态,组合形式及转移概率。结果 证候的发生概率和得分均值是动态变化的,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证候的组合形式,组合形态是动态变化的,各时间序列3个证候以上同时存在的复杂组合形式,脑出血显著高于脑梗塞;求得两种中风病不同时间序列6个基本证候的转移概率。结论 探讨急性期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为深入认识脑出血、脑梗塞的病因病机,预测疾病和证候的演变趋势,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脑病科住院病人80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分析各证候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基本证候主要是风证、痰证、火热证和血瘀证。NIHSS量表评价与风证、痰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次为火热证、血瘀证。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症候为风证>痰证>火热证>血瘀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调查的方法,选取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证候演变模式的分析研究,参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按照住院后1 d、14 d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风证78例、火热证26例、痰证56例、血瘀证70例、气虚证47例、阴虚阳亢证23例。其中急性期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最多,组合则以两证、三证组合最为多见。结论: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证候存在单证为主的趋势,两证、三证组合多见,证候表现为"火热"少,"痰湿""气虚"多的特点,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临床缺血性中风病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制定统一表格,采集283例受试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资料,由课题组指派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已经入组的受试者,集中进行统一的证候评价,得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283例受试对象总体上以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经聚类分析,结合各证候要素在受试者中所占比例,可见,脑梗死受试者的主要证候表现均为气虚血瘀证.受试者中表现为二证相兼和三证相兼的比例最高,一证独见的受试者中,以“气虚”和“血瘀”型最多;二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型最多,三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痰湿”最多;四证并见的,以“内风+内火+血瘀+气虚”最多.由此可见,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最常见的证候要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的证候表现,证候要素的组合复杂,出现频率以二证、三证组合为最多,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的单独出现或相互组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对95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证候诊断,并收集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与证候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痰证、火热证、血瘀证、风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气虚证患者颈动脉发生狭窄的比率较高,其次为痰证,风证狭窄比率最低;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相近(P>0.05);风证与非风证、火热证与非火热证、血瘀证与非血瘀证、阴虚阳亢证与非阳亢证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相近(P>0.05);气虚证与非气虚证在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相近(P>0.05);痰证与非痰证、气虚证与非气虚证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证与非痰证在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评分有相关性的只有痰证,两者呈正相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证积分越高,则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越高.结论 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表现为痰证、气虚证的患者应尽快完善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指导临床治疗;未来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多层次的研究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将530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瘀热证7个基本证候,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第3、5、7、11、21天共6个时间点进行证候调查,研究证候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各时间点瘀热证始终占据第一位,风证、火热证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时间延长,痰证比例下降,血瘀、气虚比例上升,阴虚阳亢证始终处于最后一位。将各证候例数按时间点进行纵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热证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主要证候,火热证、风证为常见证候,呈现出向血瘀、气虚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管形态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关系。方法:将6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形态分为血管狭窄组和血管迂曲组,采集2组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统计2组中医证候积分,并对2组中医证候分布进行比较。结果:(1)血管狭窄组患者中痰湿证19例(61.3%),其次为血瘀证13例(41.9%);血管迂曲组中气虚证17例(56.7%),其次为阴虚证13例(43.3%)。(2)血管狭窄组痰湿证候积分高于血管迂曲组(P0.05),气虚证候积分和阴虚积分明显低于血管迂曲组(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管形态有助于辨别中医证候,为中医学辨证提供了影像学客观指标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缺血性中风各证候与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总结,为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检索词为"缺血性中风、证候、生物学指标",检索式为"并",根据文献筛选标准纳入与缺血性中风各证候与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并排除重复的研究。结果:检索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论文412篇,剔除106篇,初读后选取102篇进行精读。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生物学指标与证候相关性的研究既可弥补证候定性描述的不足,又可在证候和中风病中间架起一座桥梁,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生物学指标、证候、中风病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更加完善的中风病各证候与生物学指标间的研究与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证候组合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频数、构成比等方法,分析100例缺血引起中风三个不同阶段的患者,从而对其演化规律进行证明与解释。结果: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急性期以两证组合内风加内火所占比例最多,恢复期以两证组合痰湿加血瘀所占比例最多,后遗症期以两证组合气虚加阴虚所占比例最多。结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候随时间的证候的演变存在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腰痛辨证的相关文献对腰痛的证候进行整理归纳探索其规律,发现腰痛中医证候学以肾虚为主,与肝脾肾、寒湿、湿热、痰、瘀密切相关,与地理气候、局部解剖病理改变、体质、年龄等影响有关,与多种细胞因子、影像学特征等客观指标有重要关联性,以期为腰痛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探讨及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在代谢、炎症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影像学研究及其它方面都很获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现就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特征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关系,从微观辨证的角度阐明证候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175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起病后72h内、第7、14d热休克蛋白70(HSP70)、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动态采集四诊信息判断其证候要素。应用广义规则归纳(GRI)和分类回归树(C&RT)对其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应用GRI发现血瘀证在3个时间点均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相关生物学指标存在密切关联。应用C&RT发现HSP70表达水平是影响气虚证最重要的因素。结论:研究提示HSP70、ICAM-1、MMP9可能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血瘀证的微观指标,提示HSP70可能为气虚证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从而为缺血性中风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90例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与不存在不稳定斑块组(B组),对每个患者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两组风痰阻络、风火上扰、阴虚风动及痰蒙神窍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腑实、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证素比较,内火证、气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与颈动脉斑块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气虚痰瘀互阻证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