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常见病原菌的感染分布特点与抗生素敏感性变化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了解临床常见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和掌握抗生素的敏感性变化,为临床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愈率提供依据。方法:细胞的分离采用常规方法;细菌的鉴定和药敏采用进口仪器法。结果:5794份标本共检出1935株细菌,检出率为33%。大肠艾希氏菌,铜绿色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是近年来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阴性杆菌中磺胺类(复方新诺明)为33%,青霉素类平均为42%;头孢菌素类平均为46%,氨基糖苷类平均为53%,喹诺酮类平均为61%,其它内酰胺类为69%,葡萄球菌中大环内酯类为28%,头孢菌素类平均为42%,其它内酰胺类为48%,喹诺酮类平均为50%,青霉素类平均为51%;氨基糖苷类平均为53%,其它类为57%,结论:细菌分布广,检出种类多(104种),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统计学室内质量控制时对质控限值的设置方法。方法对该科26个室内质控项目按统计学理论计算得到的S、CV,再以S的倍数(3S)设置质控限值进行室内质控,同时参考CLIA′88允许误差,按S=1/4TEa,推算得S值再以S的倍数(3S)设置的质控限值进行室内质控,统计两种方法都按I2S和I3S规则报警和失控次数后,对两者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统计学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标准差(S1)除Ca、Cl、Na、Tchol外均小于通过CLIA′88允许误差推算得出的标准差(S2),自然前者设置的质控限值(3S1)也会小于后者设置的质控限值(3S2),且有些项目的S2值或3S2值是S1值或3S1值的2倍;26个室内质控项目用上述两种方法设置室内质控限值时,其室内质控的结果按12S和13S规则判断报警和失控次数,结果前者(控统计学方法设置质控限值)报警和失控次数明显多于后者。结论在统计学室内质控过程中,如检测系统精密度好,使得标准差很小时应以1/4TEa推算出S再设置质控限,至于1/4TEa是否合理,有待检验学者进一步研究,而对于精密度差使得S过大的检测系统,应进行改进达到检验最基本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病人新鲜标本作为室内质控品在不同仪器或不同检测系统之间进行相对偏差室内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在LIS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比对室内质控软件.以KX-21N为参比仪器.以CD-1700和XE-2100D为比对仪器.同时采用L—J室内质控法、零偏差室内质控法和偏差均值室内质控法,分别用购买的质控品和新鲜病人全血对三台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室内质量控制.观察其质控效果。结果利用比对室内质控软件采用病人全血作为质控品进行零偏差室内质量控制,具有较好的误差检出概率和低失控概率.同时可达到比对试验的目的.使不同检测系统检测同一项目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可节约成本。结论在LIS系统的基础上可开发比对室内质控软件,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该软件进行零偏差室内质控可达到质内质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南昌地区人乳头瘤病毒6/11型感染调查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南昌地区435例男女生殖道尖锐湿疣可疑患者进行HPV6/11DNA检测,发现女性感染阳性率高于男性感染阳性率,特别是20~29岁,30~39岁两个年龄组;而且PCR诊断的阳性率(40.9%)比临床诊断的阳性率(24.37%)要提高约15%。  相似文献   
5.
胡意  廖晓珍等 《江西医学检验》2001,19(4):237-239,245
为了解和掌握医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变迁以及细菌耐药性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对1997年8月~1999年12月的5794份临床标本中检出的细菌进行了统计,并对其耐药性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临床标本中分离所得。 1.1.2 抗生素:由美国DADE公司所提供的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鉴定和药敏复合板,共29种。 1.1.3 仪器:美国DADE公司生产的Microscan系列Autoscan-4型微生物自动分析仪。 1.1.4 质控菌株:据1997年NCCLS公布的资料选用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铜绿色假单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移植病人手术前后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肝移植病人移植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2天、1周、2周、1月、2月的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测定,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 终末期肝病病人PT、APTT、TT明显延长,Plt计数、Fg、FⅨ:C、AT-Ⅲ及PLG明显降低,D-Dimer明显升高,行肝移植术后,上述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肝移植病人作Plt、PT、APTT、TT、Fg、FⅨ:C、AT-Ⅲ、PLG及D-Dimer有助于肝移植手术病人止、凝血功能的监测,也是判断手术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vnthase,iNOS)的诱导作用.方法 常规方法获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随机分成两组:空白对照组(培养基中不含LPS)及LPS组(分别含LPS 0.01,0.1.1.0,10mg/L的培养基培养24h).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T-PCR和Westem Blotting结果表明,经0.1mg/L LPS刺激后细胞i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LPS可诱导小鼠巨噬细胞产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相似文献   
8.
血管形成是机体一种极其重要的生理过程,它不仅涉及组织再生和创伤愈合,还涉及多种病理过程,如肿瘤的生长与侵袭。在1972年,美国学者Folkman首次提出肿瘤的生长取决于血管形成,正是如此,它使得肿瘤发生转移和无限制生长。miRNA是小的非编码RNA,它作为分子开关调控肿瘤的血管形成,研究表明,miRNA在内皮细胞生物学和肿瘤血管形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篇综述将阐述miRNA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治疗上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患者凝血功能及组织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的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166例宫颈鳞癌患者凝血功能,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中40例新鲜宫颈鳞癌组织中TAFI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均根据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及TAFI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6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组较盆腔淋巴结无转移组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1.0642±0.899 mg/L vs 0.6164±0.35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TAFI mRNA和TAFI蛋白相对表达量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组较盆腔淋巴结无转移组显著上调(分别为0.001±0.001、0.710±0.155 vs 0.004±0.009、1.002±0.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TAFI蛋白高表达与血D二聚体水平异常和脉管浸润有关(P<0.05).结论:宫颈鳞癌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组织中TAFI表达上调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而TAFI蛋白高表达与血D二聚体水平异常和脉管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检测盆腔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宫颈鳞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从中筛选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4例盆腔淋巴结转移组和6例无转移组宫颈鳞癌组织标本进行差异表达基因检测,并用Real-time 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通过基因库检索、PUBMED文献检索和基因本体分析从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结果: 从盆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宫颈鳞癌组织中筛选出表达差异明显的基因329个,通过Real-time 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可靠。从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44个。结论: 通过基因芯片筛查,初步建立了宫颈鳞癌转移相关差异基因表达谱,说明宫颈鳞癌的转移过程受多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