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中隔混合瘤误诊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女,51岁,住院号293223。患者左耳鸣已年余,期间曾有一次右鼻出血,量不多,经检查发现右鼻腔肿块,病理切片曾由不同单位先后诊断为乳头状瘤细胞生长高度活跃鳞状细胞癌Ⅱ级和混  相似文献   
2.
16例脊索瘤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践  施达仁 《肿瘤》1992,12(4):169-170
本文应用S-100蛋白、NSE、α_1-AT、Lys、Des、K、CK等抗血清对16例脊索瘤进行免疫组化联合标记。并以2例胚胎脊索及3例软骨肉瘤作对照。结果脊索瘤显示多种标记阳性:NSE,12/16;Des,12/16;MG,11/16;S-100,10/16:CK,8/16;而K及Lys16例全部阴性。提示脊索瘤具有向中胚层和外胚层分化潜能。对照的3例软骨肉瘤Lys全部阳性而CK全部阴性。这一发现提示Lys可用以软骨肉瘤与脊索瘤的鉴别。CK对两者的鉴别也具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镜活检对胃癌组织学分类术前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内镜活检对胃癌组织学分类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 术前对141例胃癌患的内镜活检标本分别根据Lauren分类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判断组织学分类,并与手术标本结果对照。结果 内镜活检对胃癌Lauren分类术前诊断的准确率为76.6%。对肠型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4%和80.6%。而对弥漫型胃癌则分别为82.7%和80.3%,在59例术前诊断为肠型胃癌的病例中,18例(30.5%)在手术标本中呈弥漫性行生长,而在75例术前诊断为弥漫型胃癌的病例中,仅6例(8.0%)术后诊断为肠型胃癌,内镜活检对胃癌WHO分类术前诊断的准确率为87.2%,其中对乳头状/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1.9%。33.3%和66.7%。结论 内镜活检对胃癌组织学分类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益肾清利化瘀汤对急性肾盂肾炎大鼠病理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益肾清利化瘀汤治疗尿路感染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建立急性肾孟肾炎大鼠模型,以左氧氟沙星为对照,观察益肾清利化瘀汤对该模型的肾脏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益肾清利化瘀汤组和左氧氟沙星组肾孟炎症较轻,表现在肾脏纵切面仅见有粘膜充血,第7、15天肾孟粘膜病理和间质区较少的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而模型组可见到肾包膜紧张和肾孟扩张,以及光镜下明显的灶性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益肾清利化瘀汤能部分减轻该模型的急性肾孟炎症。  相似文献   
5.
近代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为解决外检疑难病例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从而提高了病理诊断的准确率。特别是对于肿瘤的鉴别诊断起了重要作用。并能证实某些肿瘤分泌的激素及弥漫性内分泌肿瘤的存在。我科自1987年10月~1990年12月应用免疫组化ABC技术诊断的病理标本共189例。所有病例均属HE及特殊染色较难确诊或无法确定类型者。选择有关免疫标记物进行证实或排除,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16岁.颈部肿块6年渐增长率大伴吞咽异物感、、多饮、多汗、易激动、血压偏低、大便次数增长多.  相似文献   
7.
5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5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GIST多发于胃,发病中位年龄56.3岁,临床常见症状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器械检查病变检出率最高为CT和胃肠血管造影。光镜下病理形态相似,为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胃肠两部位:良性、潜在恶性、恶性肿瘤的构成比两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CD34、Vimentin阳性率各自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均无显著性;平滑肌细胞分化型、神经源性分化型、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的型别构成比较两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良性、潜在恶性、恶性肿瘤的各个免疫组化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随访26例1~4年,术后复发3例,死亡1例。结论:GIST据临床症状和器械检查无法确诊,确诊需病理组织形态与免疫组化和(或)电镜形态相结合。免疫组化表型特征不能判断肿瘤良恶性。肿瘤核分裂数多少、有否转移是判定预后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 ,15周岁 ,因颈部包块 6年 ,拟“双侧甲状腺肿块”于 2 0 0 1年 5月 7日入院。患者 6年前无意中触诊发现颈部两枚花生米大小包块 ,但无不适感 ,故未予以特殊处理。后包块渐增大 ,伴颈部不适 ,吞咽时有异物感 ,无疼痛及触痛 ,并有多食、多饮、多汗、易激动、大小便次数增加 ,每日解稀便约 3~ 5次。近 3年来 ,患者逐渐出现每日清晨颜面潮红 ,重时累及全身 ,同时有心悸、多汗 ,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 ,能自动缓解 ,近 3个月来 ,发作较频繁 ,有时每天达 3~ 6次 ,由于条件限制发作时未曾测血压。追问病史发现患者自幼双唇肥厚…  相似文献   
9.
阑尾绒毛状腺瘤罕见,合并癌变者更少见,现将我科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69岁。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剑突下疼痛,伴恶心呕吐,继而疼痛转移至右下腹,对症治疗无改善。拟“急性阑尾炎”急诊入院,立即施行阑尾切除手术。手术所见:阑尾充血,水肿及化脓。头部明显增粗,因管壁异常肥厚而送冰冻切片。病理检查:阑尾长10cm,头部直径3.5cm。剖开是少量粘液,壁厚0.8~2cm;粘膜粗糙,病变延伸至离切除端  相似文献   
10.
外分泌胰腺肿瘤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燕尾服,人们对胰腺外分泌肿瘤和瘤样病变的认识不断提高,发现了一些新的类型,并对原有的肿瘤也有了新的认识。2000年版WHO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和遗传学分类中外分泌胰腺肿瘤组织学主要依据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型,在良性(腺瘤)和恶性(腺癌)之外,增加了一组交界性肿瘤,即“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此分型保留了近年来用于各种胰腺肿瘤的术语,同时也引进了某些新名词。现对部分外分泌胰腺肿瘤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诊断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