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68篇
  免费   751篇
  国内免费   548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431篇
口腔科学   111篇
临床医学   1282篇
内科学   611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142篇
特种医学   2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678篇
综合类   3258篇
预防医学   1696篇
眼科学   96篇
药学   865篇
  13篇
中国医学   3161篇
肿瘤学   213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54篇
  2022年   354篇
  2021年   369篇
  2020年   391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1024篇
  2013年   694篇
  2012年   547篇
  2011年   659篇
  2010年   858篇
  2009年   635篇
  2008年   865篇
  2007年   611篇
  2006年   721篇
  2005年   563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254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216篇
  1996年   202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正汗证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汗出,甚则浸湿衣物,在激动、紧张,亦或是天气影响时加剧,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1]。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临床上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出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癌(ICC)病人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TO)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TO评分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八一医院收治的261例行肝切除术的ICC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TO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权重构建预测TO的评分模型。结果 261例ICC病人中,67例(25.7%)术后发生TO。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和T分期[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癌症分期]为术后TO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此4项因素构建的评分模型显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性,最佳截断值为-1.9分,其敏感度为67.2%,特异度为62.9%。一致性检验显示其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有着较好的一致性(χ2=1.350,P=0.853)。结论 基于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T分期4个因素建立的评分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ICC病人术后TO的可能性,即手术时间短、无肝硬化、肿瘤直径<5 cm的年轻ICC病人肝切除后获得TO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3.
基于《温疫论》理论视角下,本文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位、病性、传播途径、传染性、传变以及中医防治理念等7个方面详述了中医的认识,认为感受疠气和正邪多寡是发病之因,病位在肺与膜原,病性为寒湿、多有化热,且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从"力攻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谨防‘邪气复聚’、瘥后调理适宜"等5个方面提出了整体性的中医防治理念,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二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三要调养正气,四要注意防范余邪、避免"劳复""食复""自复",五要做好瘥后调养、养阴清余热、顾护胃气。《瘟疫论》是一部疫病学专著,内涵丰富,认识全面,对如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及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郭宏敏教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分会委员,江苏省老年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老年病临床工作三十余载,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及丰富的经验,用药颇具特色,现介绍其从肝论治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经验如下。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量减少、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骨的脆性增高以及骨折危险性增大的一种全身性骨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以及骨折,其中以髋部骨折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特异性结合肽GX1二聚体对胃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GX1二聚体、GX1单体、对照肽二聚体,CCK-8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研究GX1二聚体对胃癌血管内皮细胞(co-HUVEC)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其对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GX1二聚体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100~200 μmol/L可抑制co-HUVEC增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GX1二聚体较单体抑制作用增强,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细胞损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对照组PBS 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且二聚体抑制作用强于单体;对照肽二聚体仅有轻微的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且GX1二聚体的诱导作用强于GX1单体(P<0.05),而对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影响。结论:GX1二聚体和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及诱导凋亡,且GX1二聚体较GX1单体作用增强。GX1二聚体有望代替单体成为胃癌新生血管靶向治疗小肽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正文:小儿遗尿症是指 5 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后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1]。该病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遗尿症和继发性遗尿症,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完善,部分患儿病情可以逐渐缓解,但仍有部分患儿遗尿会延续到成人,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小儿遗尿症病因尚不清楚,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患儿排尿机能发育迟缓、睡眠觉醒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以及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等有关。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小儿遗尿症的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药物治疗采用抗利尿激素和抗胆碱能药物,但存在不良反应大、易复发等弊端[2];行为治疗则是采用膀胱功能锻炼,患儿依从性差。古今许多医家认为遗尿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引起水液代谢、固摄障碍所致[3]。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有独特的优势,不但能减缓患儿的病情,还能调理其体质[4]。刘月婵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四十余年,在诊治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巧用内外兼治之法,往往效如桴鼓。现将刘月婵主任诊治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市名老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永明教授,长期从事血液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熟读经典,勤于临床,学验俱丰,对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有着丰富且独到的经验,余有幸随师临证,遂将周老师之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正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水肿(ME)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眼底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威胁患者视功能健康的主要因素[1]。DR、ME 患病率及致盲率随着其病程增加而提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ME 既可发生在DR 非增殖期,也可发生在DR 增殖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的眼底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或硬性渗出,常引起中心视力障碍。郑燕林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三十余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DR、DME 方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郑教授在诊治DR、DME 过程中适时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及技术手段,辅助中医药治疗,扬长避短,能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医师学习。本文从DME 发病机制、病因病机出发,总结郑燕林教授应用温阳利水法治疗久治不愈或顽固性DME 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反复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血管性水肿,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6周以上~([1-2])。相当于中医学的瘾疹~([3-4])。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主要可能与自身免疫和慢性感染相关~([5])。中医认为瘾疹发病主要是由于素体禀赋不耐于内,六淫侵袭于外;或饮食不节、肠胃湿热;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所致~([6])。脐针是齐永教授发明的高效神奇的新型针刺方法,极具临床研究价值,脐针是一种于脐部施针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需要外科手术的患者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25%,其围手术期病死率、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加,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对于围手术期血糖控制范围仍众说纷纭,综合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将血糖控制在7.8~10 mmol/L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范围。在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应联合多学科制定各项相应的治疗方案,围手术期尤为注意避免患者发生低血糖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也亟待后续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确定有效的血糖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