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6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200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全球人口的老龄化,使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迅速增加,而髋部骨折作为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和相关经济负担也增长迅速。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本文通过对老年髋部骨折发病率、骨折的直接原因及疾病经济负担的近年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中国老年髋部骨折的预防和治疗相关的资源分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骨盆外固定架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及早期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例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患者急诊应用外固定架固定,X线辅助下于髂嵴两层皮质骨板之间穿针,闭合复位固定骨盆环,视情况不追求一期复位效果.结果 2例因多发损伤死亡,另外14例复苏后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波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减轻.10例外固定持续至骨折愈合拆除,其中3例于术后3~10 d予以二期复位及外固定架调整;4例进一步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结论 外固定架可以作为早期复苏措施的一部分,快速有效地稳定骨盆环,便于合并伤的诊查处理,急诊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3.
混合式外固定架在肱骨远端粉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骨折17例.肱骨远端骨折按AO分型标准,A型8例,B型5例,C型4例. [结果]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42个月.无伤口感染及皮肤坏死,仅1例发生针道局部反应,经换药后治愈.按照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术后疗效:优9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7.5%. [结论]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架治疗粉碎性或开放性肱骨远端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肘关节可早期活动,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12L1节段5例、L1,2节段2例、L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后凸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天津市天津医院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天津医院出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受伤机制及治疗方法等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2150例,男736例,女1414例,不同年龄段患者男、女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3,P<0.001)。青年(18~44岁)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中年(45~64岁)、老年(≥65岁)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骨折类型以移位型为主(75.56%,1646/2150),移位率青年患者最低(55.17%,64/116),老年患者最高(81.91%,1159/1415)。三个年龄段患者的主要受伤机制均为摔倒[青年61.21%(71/116),中年80.29%(497/619),老年91.24%(1291/1415)]。不同年龄段患者治疗方式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57.11,P<0.001),中、青年患者无论骨折是否移位,主要治疗方式均为内固定术;中年无移位患者采用内固定术的比例(86.22%,169/196)高于移位患者(62.88%,266/423)(χ^2=34.93,P<0.001)。老年患者中无移位者多采用内固定术,移位者多采用半髋置换术。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中位年龄74岁)大于新鲜骨折患者(中位年龄70岁)(Z=-2.777,P=0.005)。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移位率(92.41%,73/79)高于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75.95%,1573/2071)(χ^2=11.48,P=0.001)。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多采用全髋置换术,新鲜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术、半髋置换术、全髋置换术比例相差不大,内固定术最多。结论股骨颈骨折老年女性患者最多;移位患者多于无移位患者;青、中、老年患者受伤机制均为摔倒;中、青年患者多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主要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细胞悬液(FSCS),雪旺细胞(SC)和神经生长因子(NGF)修复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成4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80只),1周后分别行空白对照组(DMEM),FSCS,FSCS+SC和FSCS+NGFSC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脊髓移植1个月和3个月后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神经丝蛋白(NF),髓基质蛋白(MBP),5羟色胺(5-HT)的表达情况,并根据图像分析各实验组脊髓移植物的免疫阳性反应变化;通过改良的Tarlov评分方法观察行为变化。结果:FSCS+NGFSC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够明显促进脊髓再生和修复,改善脊髓功能,4组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转NGF基因雪旺细胞和胚胎脊髓细胞悬液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时NGF基因修饰的SC局部释放的NGF能够刺激受损轴突再生,促进FSCS移植物与受损脊髓的整合,促进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脊柱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脊柱疾病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进行诊断。结果: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23例,脊柱骨折10例,畸形2例,肿瘤7例,寰枢椎不稳定1例均得到正确诊治。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脊柱病变的诊断,能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脊柱病变的形态、位置,明显减少脊柱病变的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8.
后路减压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中央管型颈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前、中柱完整的中央管型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颈椎前、中柱完整的中央管型脊髓损伤患者98例,其中42例采用后路减压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余56例采用非手术治疗,记录患者ASIA运动功能评分(AMS),并对入院时、治疗后1个月、6个月以及24个月时AM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至7年(平均28个月)。手术组随访39例,失访3例,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无死亡患者;非手术治疗组随访36例,失访20例,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死亡2例。手术组患者治疗后脊髓功能显著改善,并发症少,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结论后路减压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中央管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减少并发症,能够彻底解除颈髓压迫,稳定颈椎,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角度载荷对股骨头骨小梁形态学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为研究股骨头坏死、塌陷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2月龄羊股骨头和人尸体股骨头分别制作羊股骨头骨小梁试件94个和人股骨头骨小梁试件43个。按照受力方向与骨小梁主压力方向之间的不同夹角,将骨小梁以10°间隔分为内翻10°、0°和外翻10°、20°、30°共计5组,模拟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不同戈登(Garden)对线指数下的复位情况。通过分别对羊股骨头骨小梁进行micro-CT扫描、计算与压缩破坏试验以及对人尸体股骨头骨小梁进行循环压缩试验,分析不同受力方向下股骨头骨小梁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积/骨体积(BS/BV)、骨小梁平均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间距(Tb.Sp)等形态学指标以及弹性模量、极限强度、屈服强度、初始弹性模量、循环次数等力学指标。结果加载方向与骨小梁的主压力方向之间夹角为0°时,BV/TV、Tb.Th以及弹性模量、极限强度、屈服强度、初始弹性模量、循环次数均为最大,而BS/BV与Tb.N为最小,并随着夹角增大前者呈递减而后者呈递增趋势。结论 12月龄羊股骨头骨小梁BV/TV与极限强度随受力方向与骨小梁主压力方向之间夹角变化的趋势与人股骨头骨小梁一致;加载方向与主压力骨小梁之间夹角增大时,股骨头骨小梁形态学与力学性能均下降;Garden指数偏离160°越大时,股骨头内骨小梁越易发生损伤。  相似文献   
10.
低渗联合冻干技术制备脱细胞神经支架及其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渗联合冻干技术改良制备的脱细胞神经支架材料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低渗联合冻干技术对传统脱细胞神经支架材料进行改良,脱细胞完成后通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神经组织的组织学结构;利用Mimics软件测定脱细胞神经支架的孔隙率及空隙直径;并采用Endura TEC ELF3200力学仪器测试各组神经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改良组所获得的脱细胞神经的脱细胞效果与传统脱细胞方法组相似,但组织结构更为疏松;传统和改良脱细胞组平均孔隙率分别为34.5%、49.3%,空隙直径分别为11.96、17.61μm;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各组神经的生物力学特性(极限载荷、极限应力、极限应变、断裂功耗等)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渗联合冻干技术制备的脱细胞神经可作为一种更有利于细胞复合的神经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