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半髋与全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的临床结果.[方法]2017年3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FNF患者90例,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半髋组(hemiarthroplasty,HA)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组(total hip arthrop...  相似文献   

2.
三种髋关节置换术式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双极与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2月~2005年2月期间的56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75例)、双极(195例)与单极(9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随访时间3~15年,平均8.5年.对全部病例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引流量、住院时间、有无并发症以及术后功能恢复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单极组与双橄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引流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优于全髋组(P<0.05);3组在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3组在术后功能评分和术后疼痛率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以全髋组为优,双极组次之,单极组最差.[结论]对于相对年轻、术后活动较多且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建议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年龄较大,预期寿命短的患者,建议选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存在较多并发症,应尽量避免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471-1477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半髋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1970~2015年11月),Web of science(1980~2015年10月),Medline(1988~2015年10月),Cochrane library(截止2015年10月),中国知网(1980~2015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1980~2015年10月),手工检索中华系列杂志近5年的相关文献,收集所有全髋置换术及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出符合的文章,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学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3。[结果]最后纳入12篇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共包含1 388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全髋置换术与半髋置换术相比,前者合并分析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WMD=3.72,95%CI=0.94~6.51,P=0.009),随访4年翻修率低(RR=0.28,95%CI=0.14~0.57,P=0.000 4),合并分析髋臼磨损率低(RR=0.05,95%CI=0.02~0.15,P0.000 01),但脱位率高(RR=2.33,95%CI=1.27~4.29,P=0.000 4)。两种术式在术后1年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THA在髋关节功能Hariss评分、翻修率、髋臼磨损率方面优于HA,但术后脱位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微创全髋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11-2018-11间收治的7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38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微创组采用微创全髋置换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和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等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短,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有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6—2019-12濮阳惠民医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全髋关节置换组),各32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术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机动车事故所导致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从多中心Hangman骨折数据库中(数据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7个医学中心)提取由于机动车事故所致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Levine-Edwards分型)、合并伤及治疗方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数据库221例患者中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72例,男52例,女20例,平均年龄41岁(15~71岁),≤64岁的青壮年患者占93.1%,男女比例为2.6∶1。依据Levine-Edwards分型,不稳定骨折46例,占63.9%,其中Ⅱ、Ⅱa和Ⅲ型分别为35、7和4例;稳定骨折26例。依据枢椎环骨折解剖分型,波及一侧或双侧C2上关节突和/或椎体后壁的不典型Hangman骨折52例(其中B1、B2、C1、C2型骨折分别为20、26、4、2例);一侧或双侧峡部-椎弓根断裂为特征的典型Hangman骨折20例(A1型5例,A2型15例),不典型骨折占多数(72.2%)。共69例患者存在合并伤,发生率为95.8%,合并头面部损伤44例次,脊柱与骨盆相关损伤38例次,胸部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全髋骨水泥及生物置换术,双极骨水泥及生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0年3月期间45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行全髋骨水泥型关节置换术(107例)、全髋生物型关节置换术(89例)、双极骨水泥型(115例)与双极生物型(14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随访时间1.5~9年,平均6.5年。对全部病例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有无并发症以及术后功能恢复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双极(骨水泥型及生物型)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引流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优于全髋骨水泥型及生物型组(P<0.05),4组在术后功能评分和术后疼痛率方面具有明显差异(P<0.05)全髋(骨水泥型及生物型)组优于双极(骨水泥型及生物型)组。[结论]对于相对年轻、身体条件较好的老年患者建议选择全髋(生物型)关节置换术;对于相对年轻的,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可选择全髋(骨水泥型)关节置换术;对于年龄较大的,或者身体条件较差的相对年轻的老年患者,建议选用双极生物人工股骨头置换;对于年龄较大且骨质疏松明显的患者选用双极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10间西平县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各60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指标,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的并发症和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9.
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案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作者对股骨颈骨折行不同人工关节(全髋与半髋置换术)以及内固定(髋滑动螺钉与多钉内固定)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比较,以临床结果为判断指标。结果显示全髋置换术比半髋置换术更有价值,髋滑动螺钉比多钉内固定更有价值。总体上看,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优于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4):2219-2223
[目的]比较微创半髋(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hemiarthroplasty,MIS-HA)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S-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2月2014年4月因股骨颈骨折施行微创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的120例患者120髋(年龄>70岁),分为微创半髋组和微创全髋组,各60例60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含量、住院时间、并发症、VAS疼痛评分、HHS评分及SF-36评分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142014年4月因股骨颈骨折施行微创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的120例患者120髋(年龄>70岁),分为微创半髋组和微创全髋组,各60例60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含量、住院时间、并发症、VAS疼痛评分、HHS评分及SF-36评分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1432个月)。两组相比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切口长度、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含量、住院时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创全髋组HHS评分和SF-36评分优于微创半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术后骨折、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关节稳定性良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分析相关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9年8月就诊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就其性别、年龄、骨折侧别及类型、基本社会学资料、伤前活动情况、外伤因素、治疗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分析股骨颈骨折219例,男性106例,女性113例.按年龄分为儿童组(<16岁)、青壮年组(16~60岁)和老年组(>60岁).儿童组股骨颈骨折5例(2.3%),青壮年组81例(37.0%),老年组133例(60.7%).Garden Ⅰ型11例(5.0%),Ⅱ型32例(14.6%),Ⅲ型90例(41.1%),Ⅳ型86例(39.3%).摔伤及交通事故伤是主要的外伤类型.家内和公共场所是主要的外伤地点.结论 股骨颈骨折老年人居多,儿童及青壮年患者中男性多见,老年人女性患者多见.儿童组、青壮年组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以Ⅲ型居多,而老年组以Ⅳ型多见.摔伤及交通事故伤是主要的外伤类型.家内和公共场所是主要的外伤地点.
Abstract: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 and analyze related caus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from June 2002 to August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gender, age, fracture side, fracture type, basic social data,activities before injury, injury causes and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219 patients ( 106 male and 113 female) was analyzed.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hildren group ( age < 16 years),adult group (age ranged from 16 to 60 years) and older group ( > 60 years). There were 5 patients (2.3% ) in the children group, 81 patients (37.0%) in the adult group and 133 patients(60.7% ) in the older group.There were 11 patients (5.0%) with Garden Ⅰ fractures, 32 patients ( 14.6% ) with Garden Ⅱ fractures, 90 patients (41.1%) with Garden Ⅲ fractures and 86 patients (39.3%) with Garden Ⅳ fractures.Fall damage and traffic injury were the main injury types.Home and public place were the main injury sites.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shows the highest in the old persons.The male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are more than female patients in children and adult group, while the male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are less than female patients in older group. The dominant fractures type according to Garden classification is Garden Ⅲ factures in children and adult groups, but Garden Ⅳ fractures in older group. Fall damage and traffic injury are the main injury types. Home and public place are the main injury sit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探讨各影响因素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江苏地区2001至2010年期间接受闭合复位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股骨头坏死作为观察指标,将患者的年龄、性别、伤侧、损伤机制、骨折类型(移位程度)、手术前时间间隔、骨折复位质量、术后患肢不负重时间、内固定排列方式以及内固定是否取出作为相关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随访获得1849例患者的完整资料,平均随访时间(6.5±2.7)年。共有246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13.3%。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时间平均为伤后(17.0±4.6)个月(8~72个月)。未发生股骨头坏死的1603例患者调查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3.8±8.9)分(78~100分)。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移位程度、骨折复位质量与股骨头坏死有相关性(OR=2.078,3.423)。结论 闭合复位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骨折移位程度及骨折复位质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及转归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及转归。方法对1993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行内固定治疗的13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年龄17~77岁,平均49.1岁;男79例,女58例。按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Ⅰ型4例,Ⅱ型23例,Ⅲ型71例,Ⅳ型38例,1例未分型。闭合复位134例,切开复位3例。随访14~95个月,平均49.1个月。结果截至2001年1月,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者51例(37.2%),发展成晚期塌陷者33例(24.1%)。49例(96.1%)病变在伤后5年内发现,伤后第2年和第3年发现的例数最多。活动受限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为跛行和疼痛;晚期塌陷组中约有30%的病例没有明确疼痛主诉,但平均Harris评分低于早期坏死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晚期塌陷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表明:骨折的移位程度和骨折的复位质量(包括对线和对位)均对病变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60岁以上者有较低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及晚期塌陷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X线片的分析提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病变的位置与预后可能存在一定关系。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应至少随访5年,伤后2~3年应密切观察。股骨颈骨折的原始移位程度是决定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治疗较困难的损伤。现将我院近20年来收治的股骨颈骨折178例治疗结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78例中男113例,女65例;年龄54~87岁,平均64.8岁。骨折类型:头下型71例,头颈型51例,经颈型37例,基底型19例。骨折移位:GardenⅠ型4例,Ⅱ型37例,Ⅲ型86例,Ⅳ型51例。接受非手术治疗43例,手术治疗135例,其中三翼钉固定术36例,多枚斯氏针固定4例,3根加压折断螺纹钉固定术45例,3根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术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5例。2 结果 股骨颈骨折愈合较慢,本组病例观察愈合时间12~48周,平均26周,因此判定愈合与否不得少于1  相似文献   

15.
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评价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了56例因股骨颈骨折行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的病例,平均随访9年(5 ̄24年)。手术时平均年龄67岁(54~83岁)。手术时新鲜骨折48例,GardenⅡ型4例、GardenⅢ型37例、GardenⅣ型7例;其他8例。采用国产Moore型假体43例,国产珊瑚型假体13例。随访项目包括Harris髋评分和髋关节X线检查。然后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与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Harris髋评分系统进行评分,56例随访结果:优(90~100分)28例,平均98分;良(80~90分)7例,平均86分,优良率占62.5%;中(70 ̄80分)5例,平均76分;差(低于70分)16例,平均53分。其中37例进行X线检查,20例(54%)髋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伴髋臼缘骨质增生13例(35%),伴有髋部疼痛12例(32%)。股骨柄下沉小于5mm伴小转子溶骨或吸收者14例,占38%;股骨柄下沉大于5mm者11例,占30%。无一例发生髋臼中心性脱位。初次术中选取的假体头直径平均比股骨头直径小0.32mm。56例病例中行翻修手术者9例,翻修率16%,均因为柄松动而翻修。相关因素分析发现,体重指数与评分呈负相关。结论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有其一定的优越性。失败原因主要为柄松动,单极头对髋臼的磨损导致关节间隙变窄有较高的发生率,占54%,致使髋部疼痛的占32%,但并不是翻修的主要原因。假体头直径必须与髋臼相匹配,否则容易增加髋臼的磨损。对于肥胖患者,应该慎用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6.
双头中空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开伟  陈久毅  刘金华 《中国骨伤》2005,18(11):646-647
目的:观察双头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股骨颈骨折202例,男97例,女105例;年龄15~83岁,平均63.8岁。在闭合复位后,行2枚双头中空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手术,观察其疗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92例获得随访,平均38.2个月。按照梁雨田等制定的疗效标准:优76例,良99例,可9例,差8例,优良率为91.1%。股骨头坏死9例,占4.68%;骨折不愈合10例,占5.2%。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8±0.5)个月。结论:使用2枚双头加压螺纹钉固定牢固,能明显促进股骨颈骨折的愈合,降低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股骨重建钉与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治疗股骨于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探讨各自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1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采用股骨重建钉固定10例(股骨重建钉组),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固定11例(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3、6、9、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通过临床和影像学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2 ~48个月(平均27.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及Friedman-Wyman功能评定结果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重建钉组住院费用高于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10,P=0.016).两组股骨干骨折愈合率(9/10 vs.10/11)、股骨颈骨折愈合率(9/10 vs.11/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重建钉组4例发生并发症,逆行髓内钉组7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应采取个体化原则.股骨重建钉更适用于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合并狭部及狭部以近的股骨干骨折;对于头下型、难复位的股骨颈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干远端骨折或需要同时处理的膝关节内损伤、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逆行髓内钉加空心钉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外伤性股骨颈骨折类型并深入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提高本病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以期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收集56例外伤性股骨颈骨折病例采用X线平片、CT及MRI检查,根据骨折端改变分为无错位型与错位型2组,并对不同骨折类型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头下型骨折4例(7.1%),颈部30例(53.6%),基底部或粗隆间22例(39.3%).骨折线的形态:斜形12例(21.4%),横行36例(64.3%),粉碎性8例(14.3%).骨折端移位:嵌入31例(44.3%),重叠24例(34.3%),成角11例(15.7%),分离4例(5.7%).结论 当股骨颈发生骨折后,特别是有移位的骨折,股骨头周围的血管容易损伤,甚至断裂,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临床选择中医手法整复治疗或西医外科内固定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过老年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比较,为临床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因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纳入69例。按照骨折类型分为股骨颈骨折组和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解剖部位以及术前合并症等基本信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 结果股骨颈骨折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8±8)岁(男性10例,女性3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10)岁(男性12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238.33±97.82)ml ;股骨转子间骨折组:(344.80±130.01)ml,P<0.05]、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14.46±130.30)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459.73±173.34)ml,P<0.05]、显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77.78±27.29)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160.42±51.03)ml,P<0.05]和总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92.24±133.62)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620.15±171.11)ml,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均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半髋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术)较股骨颈骨折组(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有较多的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P<0.05)。但两组内不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较股骨颈骨折患者有更多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在临床诊治中,尤其需要更加重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